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本节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第一单元《多姿多彩的图形》第一节《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第二课时.  相似文献   

2.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地理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与地图”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的地球仪部分从静态的角度研究地球和地球仪,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创造了条件。因此在学习自然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之前,必须先学习地球知识,它是地理知识的基础部分。本课时主要让学生认识地球仪上南北极的位置、经线和纬线等知识。  相似文献   

3.
一、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与地图”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的地球仪部分从静态的角度研究地球和地球仪,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创造了条件.因此在学习自然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之前,必须先学习地球知识,它是地理知识的基础部分.本课时主要让学生认识地球仪上南北极的位置、经线和纬线等知识.  相似文献   

4.
本文就自己对教材的一些意见和看法,总结出如下几点,与各位同仁、专家交流。一、几点微观意见 1.教材有些内容前后衔接不上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四节"世界主要气候类型"中,在介绍亚热带气候类型时,提到地中海气候,但并未介绍成因。在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第35页活动题里设计了这么一个问题:"讨论一下,为什么中国没有温带海洋性气候、  相似文献   

5.
由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的《课程新教案》是标配苏科版教材使用的,在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七节《勾股定理应用》的第一课时里有这样一道题目:如图,学校有一块长方形花园,有极少数人为了避开拐角走捷径,在花园内走出了一条路,他们仅少走多少步路(假设2步为1米)却踩伤了花草?  相似文献   

6.
1教材分析 “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选自义务教育九年制教科书《生物》(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是在学习了第五章“绿色植物的一生”后,进入第六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学习的第二节内容。在前面刚刚学过第一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学生了解了科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探究光合作用所做的实验原理及其实验推断得出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简称课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的第一节。笔者在参与教研活动时发现,多数教师认为本节内容相对较少而且简单,不足以支撑一节的教学,甚至有个别教师主张只用两三句话就可以完成本节教学。分析其中的原因是,多数教师认为  相似文献   

8.
七年级生物上册(义教本人教版)第三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中的演示实验共有3组,它们的演示实验图和说明文字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9.
1教材分析与设计思路 1.1教材分析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绿色植物的一生”中的第一节是“植物种子的萌发”。该节要求描述种子的结构,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的活动,描述植物种子萌发的过程,体验一种常见植物的栽培过程。学习本节需要前四章中的知识、技能、设计探究实验的方法等作为基础。  相似文献   

10.
本节课是初中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第四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建构生态系统的概念并对其组成成分以及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进行详细说明。  相似文献   

11.
一、教材依据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物体的运动”的第二节:速度.  相似文献   

12.
教学内容分析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中的第四课时“经纬网的活动”。本节内容利用经纬网定位 ,是本节的重点。是将前面经线、纬线的内容综合起来运用 ,为以后学习气候及其他相关知识作铺垫 ,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学生今后学习地理 ,甚至是学生终生运用地图知识都是非常重要的。本节内容又较为抽象 ,难于理解。教材安排上增加了活动 ,以减轻难度。学情分析 :学生对本节知识具有新鲜感 ,求知欲强 ,好奇心大 ,学习的积极性高。初一学生在小学里学习了…  相似文献   

13.
“种子植物”一课是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中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中的第二节。  相似文献   

14.
王青海 《教师》2011,(22):26-26
由"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的《课程新教案》是标配苏科版教材使用的,在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七节《勾股定理应用》的第一课时里有这样一道题目:如图,学校有一块长方形花园,有极少数人为了避开拐角走"捷径",在花园内走出了一条"路",他们仅少走多少步路(假设2步为1米)却踩伤了花草?  相似文献   

15.
七年级上册(北师大版)第一章第四节《从不同方向看》课后“试一试”有这样一道习题。  相似文献   

16.
陆冬梅 《考试周刊》2011,(61):76-77
《展开与折叠》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第2课时的学习内容。  相似文献   

17.
教材分析: “模拟酸雨影响植物种子的萌发”是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13章第一节“关注生物圈——环境在恶化”中的一个探究活动。本节安排课时,第一课时讲的是“人口增长过快”问题;第二课时是,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破坏的实例,如酸雨、臭氧层、温室效应的增强、水污染、噪声污染以及土壤污染的形成和危害  相似文献   

18.
一、地理课标要求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地理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自然环境”第一节。本节教材由“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和“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两目构成。与本节内容相对应的课程标准要求是“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9.
1 “最后一节”现象 北师大版《数学》七至九年级的很多章的最一节内容在编写上显得很有特点.比如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教材中共设计了7节内容,第1节至第6节分别是“线段、射线、直线”“比较线段的长短”“角的度量与表示”“角的比较”“平行”“垂直”,而第7节是“有趣的七巧板”.应该说,  相似文献   

20.
<正>一、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鲁教版(2013版)教材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土地资源”的内容,教材在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之后安排土地资源的内容,主要是因为地形与气候两大要素是影响土地类型形成与利用的主要自然环境要素,而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农业和工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土地资源,教材第四章编排了“交通运输”“农业”“工业”等内容,因此本节教学内容有明显的承上启下、前后关联的作用。在学生学习了我国自然资源基本概况并形成正确资源观的基础上,本节课以学生熟悉的土地为主题,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中了解土地的用途、特点和分布等,在学习探究过程中联系实际,分析淄博市土地利用类型和分布情况,从而做到学以致用,拓展知识,培养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