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陈梦家先生《尧典为秦官本尚书考》一文以《尚书·尧典》(汉代始有《尚书》之称,故本文于《书》之统称或秦代之《书》皆称《书》,于汉代今古文本称《尚书》,而《尚书》之《尧典》与《舜典》分合问题,陈氏依伏生《今文尚书》"慎徽五典"以下皆属《尧典》而指称,本文亦一并以《尧典》称之)为秦代所改造之官本,其论据总有三端:"一曰十有二州十有二山及十有二牧","二曰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三曰五载一巡守"。此外,并主《秦誓》为秦代齐地儒生编入。今之  相似文献   

2.
窜乱《太史公自序》云:“百三十篇。”今本《史记》一百三十篇赫然俱在。那么,这一百三十篇,除其中有续有补者外,其它是否均史迁原著? 最先提出这个问题的是东汉卫宏,他在《汉书仪注》中说:“太史公作《景纪》,极言其短及武帝过,武帝怒而削之。”其后班彪、班固父子提出:十篇缺,有录无书。(见《汉书·司马迁传》及《后汉书·班彪传》)班氏汉人,去迁未远,人们因而常以班说为据。可惜班氏语焉未详,后人无以断其是非。三国时张晏补班氏之说,并提出了十篇篇目:“迁没之后,亡《景纪》、《武纪》、  相似文献   

3.
《尚书》是"六经"或"五经"中最重要的一经,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先秦文献中,《尚书》多被称为"书",如《论语》、《左传》、《孟子》、《荀子》等皆以"书曰"称引今《尚书》文。然《尚书》之称始于何时?迄今尚有争议。《墨子·明鬼下》云:"故尚书夏书,其次商周之书,语数鬼神之有也,重有重之,此其何故也?"有人以为此"尚书"即指《尚书》,实误。王念孙《读书杂志·墨子第三》云:"案‘尚书夏书’,文不成义。尚,与上同;书,当为者。言上者则夏书,其次则商、周之书也。此涉上下文‘书’字而误。"可见所谓"尚书"是"尚(上)者"的误写,《墨子》中并无《尚书》  相似文献   

4.
今文《尚书》誓的定体与辨体尚存争议,表现在仪式、思想与文本等多个维度。其一,“誓”与“祷”的夹缠,是在仪式层面误读誓在祭祀活动与军礼仪式之间的特殊身份所致。其二,《尚书》之誓与盟誓的淆乱,是在思想层面忽视“天”和“神”的分野所致;而《尚书》之誓符契于誓之大者的地位。其三,对誓诰(告)、誓戒、誓命等连言现象的误解,是在文本层面名实对应稍有失焦所致。由此一个案的考察,可深化对定体与辨体的学理思考。  相似文献   

5.
熹平石经《尚书》以东汉末期官学定本欧阳《尚书》为底本,大小夏侯《尚书》异文附于经文、《书序》之后,是研究汉代今文《尚书》的重要文献。1922年后,汉、魏石经残石出土日多,根据《隶释》所载残石、出土残石与汉人引《书》异文对熹平石经《尚书》进行的复原工作也随之展开,代表成果为张国淦《汉石经碑图》。而这一工作由于20世纪60年代洛阳南郊太学遗址两方残石的出土可以得到重大推进。  相似文献   

6.
古人十分重视"命字"之文化,并将命字之内容记录下来,尔后渐渐形成一种文体,称为"字序"或"字说",并于宋代风气大开。其中蕴含作者对命字对象之期望,更呈现作者对经典之运用。本文即由两宋文人"字序"引用《尚书》为视角,论述两宋文人运用经典之内在思维。首先指出两宋"字序"引《尚书》者,主要有三类:一、名、字皆取《尚书》文句,并发挥其意;二、以《尚书》文句为名,进而命字,但"字"未用《尚书》文句。三、名与《尚书》无关,但取《尚书》文句命字。其次,分析宋人"字序"引用《尚书》之情形,凸显出宋儒对"修身"与"事功"的期许与渴望,展现出宋代士人处世立身之思维。最末,论述"字序"引经"明理致用"之特质。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有关伏生《尚书大传》的四篇校读札记,所校以清人陈寿祺辑本为底本,结合其辑佚来源文献,并比对皮锡瑞、王闽运等重要往来,以定其是非。四则札记第一则论证今见诸家辑本《尚书大传·周传·洛诰》中"伋然渊其志"之"伋然"当为"饭然"之误,第二则订正今见诸家辑本《尚书大传·唐传》郑玄注之错文,涉及汉儒对"六宗"之解释。第三则是对《尚书大传·殷传》郑玄注之补充,同时对陈寿祺、皮锡瑞之解释亦有所辨正,第四则乃据《尚书大传》所载"洪祀"之礼订正杜佑《通典》注文对"鸿祀"解释之误。  相似文献   

8.
昨夜看电视剧《苏禄国王与中国皇帝》,苏禄国王病逝,永乐帝派人来宣读吊唁的诏书,其中有感叹词:“於戏”。这本来是我国古代文章中常用的感叹词,其音其义与“呜呼”(或“乌乎”)全同。据颜师古在其《匡谬正信》中考证:“古文《尚书》悉为‘於戏’字,今文《尚书》悉为‘呜呼’字,而《诗》皆云‘於乎’,中古以来文籍皆为‘呜呼’字。“这是“於戏”的来历。其实后世  相似文献   

9.
梅赜本《尚书》自宋代吴棫、朱熹开始怀疑,中经元代吴澄、梅(族鸟)等考辨,至清代姚际恒、阎若璩、惠栋辈出,以大量的、无可辩驳的事实和精湛有力的论证,终于使梅本伪迹大白于天下。"先汉今文古,后晋古文今"成了学术界的共识。从此之后,学者的目光大多集中到"先汉今文"的整理研究。段玉裁的《古文尚书撰异》(以下简称《撰异》)是这方面的力作。阮元编经学大丛书《皇清经解》时,在浩繁的尚书学著作中精选了12种,《撰异》被收入其中。  相似文献   

10.
《尚书》是五经中极为复杂的一经,其存在问题极多,尤其是《尚书》源流更是《尚书》学史上纠缠不清的难题,有些问题似乎已成为"死结",作者所论列的梅本古文《尚书》的渊源便是其中"死结"之一。该文在对梅本古文《尚书》二十五篇的内容作了详细的分析之后,指出二十五篇古文的思想观点与今文《尚书》相比,呈现出惊人的前后一致性,在这种一致性中,丝毫看不出历史演进的轨迹。而且,古文二十五篇所呈现的思想与孟子的思想观点及孟子的历史观极为吻合。作者通过孟子与孔子在诸多方面的对比,并仔细考察了有关孟子的文献记载,以及古文《尚书》流传的历史,指出古文《尚书》二十五篇出自于战国时期孟子之手的润色与加工。  相似文献   

11.
张金吾辑录王若虚《尚书义粹》校读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良中 《图书情报工作》2010,54(13):139-119
金人王若虚《尚书义粹》久已亡佚,明人黄谏《书传集解》引用王若虚《尚书义粹》说颇丰,清代学者张金吾从中辑出,厘为八卷,金源《尚书》学仅此存留,是研究金代经学、理学流传不可或缺的资料。辑本虽经校对,然犹有脱漏增衍之瑕,核检黄谏《书传集解》,略示校正。  相似文献   

12.
清华笥《封许之命》篇记载了周初成王封吕丁于许的册命,其格式体裁与今传《尚书》中的《文侯之命》等传世"命"书基本相同,应当视为专门的一体。西周时期一些长篇的册命金文也有册命"书"的性质,而且从《封许之命》篇的用字较多地保留了金文写法来看,这篇竹书很可能就是从青铜器铭文转写而来的。  相似文献   

13.
《文子》一书,《汉书·艺文志》即已著录,置于道家类,云:"《文子》九篇。"班固注云:"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而称‘周平王问’,似依托者也。"然检今本《文子》,"周平王问"只存"平王问"三字,皆无"周"字。自《汉书·艺文志》之后,众多朝代史书的经籍志或艺文志中都有关于《文子》的记载。如《隋书·经籍志》载有《文子》十二卷,其注云:"文子,老子弟子。《七略》有九篇,梁《七录》十卷,亡。"《旧唐书·经籍志》云:  相似文献   

14.
通检《礼记正义》,孔颖达“郑玄未见《古文尚书》”之言凡有七处.此论有违事实,据文献可知,郑君少习《古文尚书》,且后来有《古文尚书注》传世.孔《疏》之误,缘于不识东晋枚赜伪孔《古文尚书》之伪所致.故郑《注》云“在《尚书》,今亡”者,或指原先秦时完整之《尚书》,孔《疏》云“具《尚书》篇,见在”者,实指伪孔《古文尚书》.  相似文献   

15.
刘向     
刘向(约前77—前6)西汉沛(今江苏沛县)人。本名更生,字子政。宣帝时拜郎中、给事黄门,迁散骑、谏大夫、给事中。元帝时为散骑宗正给事中,以参奏外戚、宦官专权获罪罢免。成帝时更名向,拜中郎,迁光禄大夫,受昭领校中秘藏书,自校经传、诸子、诗赋。每一书合诸本校勘,“凡经书皆以中古文校今文,其篇数多寡不同,则两本并存,不删除重复”。“凡诸子传记,皆以各本相校,删除重复,著为定本”(《古书通例》)。“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旨意,录而奏之”(《汉书·艺文志》),名为“叙录”。又  相似文献   

16.
“目录”是若干篇名(书名)及其说明的总称。目录有两类:一类是一书的目录,一类是群书目录。汉代刘向《七略》云:“《尚书》有青丝编目录。”这里“目录”二字便是指《尚书》一书的目录,这也是“目录”二字出现于史册的最早记载。《汉书·叙传》云:“爱著目录,略述洪烈,述艺文志第十。”这里“目录”二字便是指群书目录。本文专谈一书的目录。远古著作没有目录。那时人们写文章,并不是先列篇目,后写正文,只是把个人的见解写完了事。同时,由于简策的书写制度,图书多是单篇流传,也不需要什么目录。后来出现了大部头著作,这些大部头著作是由许多篇集合而成的。这样为了区别各篇,就有了篇名。篇的命名有  相似文献   

17.
顾炎武《日知录》称:"古人之坐以东向为尊。"凌廷堪《礼经释例》称:"堂上以南向为尊,……室中以东向为尊。"质诸典籍,实有出顾、凌之外者。《辞源》"西席"条引《大戴礼·武王践阼》云:"师尚父端冕奉书而入,……王行西折而南,东面而立。师尚父西面。"并以此为尊西之例。(清)梁章钜《称谓录》卷八:"汉明帝尊桓荣以师礼,上幸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故师日西席。"亦以让西席之尊。《日知录》更引《新序》、《史记·赵奢传》、《田单传》、《淮阴侯传》、《王陵传》、《周勃传》、《田蚡  相似文献   

18.
早期史官散文产生的文化背景述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史官散文的产生,与史官的建置密切相关。《汉书·艺文志》论述《春秋》与《尚书》的起源时说:“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然后世不信其说。清人章学诚(文史通义·书教上)说:“左史记言,右史记动,其职不见于惆官》,其书不传于后世,殆礼家之意文与?后儒不察,而以(尚书)分属记言,(春秋》分属记事,则失之甚也。夫(春秋)不能舍传而空存事目,则左氏所记之言,不啻千万矣。(尚书)典漠之篇,记事而言亦具焉;训法之篇,记言而事…  相似文献   

19.
飞花拾零     
中国文化史上的四次大发现中国典籍蕴藏雄厚,其中四次发现影响最大。汉武帝末年“古文经书”的大发现。鲁恭王刘余坏孔子宅,从孔子家墙壁中得到《尚书》、《礼》、《论语》、《孝经》等书,皆以汉以前的篆文写就,被称为“古文经”。它的发现引起了历史上有名的“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争。西晋初年汲家冢竹书的大发现。晋武帝命苟勖次编辑为《中经》,因为是在汲郡墓冢中挖掘出的,史称《汲冢竹书》。  相似文献   

20.
白居易作元稹墓志,称元氏著文一百卷,题日《元氏长庆集》。《新唐书·艺文志》又载元氏《小集》十卷。二书原本俱不传,《小集》是否从大集录出,亦不得而知。唐人别集,唐时俱无刻本问世,元集之最早刊刻本,是北宋宣和甲辰(1124)建安刘麟(应礼)募工刊行的,其序云:"元微之有盛名于元和、长庆间……其文虽盛传一时,厥后浸亦不显,唯嗜书者时时传录,不亦甚可惜乎?仆之先子尤爱其文,尝手自抄写,晓夕玩味,称叹不已,盖惜其文之工而传之不久且远也。乃者因阅手泽,悲不自胜,谨募工刊行,庶几元氏之文因先子复传于世……宣和甲辰仲夏晦日序。"(残宋蜀本卷首)可见宋时所传元集是由刘麟之父辑录而由刘麟募工刊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