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释诂》《释言》《释训》的特殊释词体例主要包括:“数义同条”的训释模式;利用通语和方俗语转相训释;利用词语的本义(常用义)和假借义转相训释;以今字释古字;训释具体语境中的比喻义。  相似文献   

2.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字典,记录了很多联绵词.通过《说文解字》中对联绵词训释的研究,探讨其训释方法、特点和规律,对继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说文解字》是一部从文字训释视角,来阐释中华文化的汉字宝库。它不仅详实地展现了先民的生活状态,而且充分展现了汉民族作为农业民族所独有的思想认知。本文主要通过对《说文解字》中部分文字训释的分析,探讨了在许慎的文字训释中表现出的先民对待农业及其相关事物的认识,以及文字训释中所体现出的农业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4.
《说文解字》作为我国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第一部字书,以训释单音词为主,但也训释了一部分双音词。本文就对此书中的双音词训释加以研究,总结出其释又方法和释义规律,以能更好地继承这份宝贵文化遗产,也为后世字典词典的编纂提供些许借鉴。  相似文献   

5.
《说文解字》作为一部诞生于农业经济大背景下的字书,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这种文化背景的影响。因而,在许慎的文字训释中,则以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方式表现出了农业民族一些独有的认识。本文主要通过对《说文解字》中部分文字训释的分析,探讨了许慎文字训释中所体现出的农业向心性。  相似文献   

6.
《说文解字》的训释语中,出现了许多的新词语,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汉代的实际语言面貌。而《汉语大词典》在对这些词语的收录过程中,出现了不少词条例证滞后的现象,这不利于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本文试着通过对《说文》新词语进行考释过程中,指出《大词典》的例证晚收情况,希望起重要的补正作用。  相似文献   

7.
《说文解字》不仅在文字学上具有重要价值,在文化学的意义也不容小视。在对《说文解字》误释字的考察中,不难发现,农业文化的背景成为了许慎文字误释的一个原因;反过来《说文解字》中的许多误释字也就展现了农业民族对世界独有的认识。就其对天干地支等字的训释来看,其中就准确地传达了农耕民族循环变易的哲学理念。  相似文献   

8.
后世对于《诗经》毛传的研究可谓非常细致了,对单音词的研究却不多,对单音词相训中的"某,某;某,某也"这种特定形式的研究则更少。这种单字相训的形式在毛传中是很普遍的,从意义远近的角度来讲,被训释词和训释词可以有义同相训、义近相训、义隔相训及义反相训等不同的类型。文章从义隔相训入手,对训释词与被训释词从引申关系、假借关系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释“楬”     
本文拟讨论以下三个问题:(1)、《说文》“”篆所释之本义;(2)、《说文》“”篆所引之本义例证;(3)、当代一些汉语字典辞书关于“”篆研究成果的引证训释方法。(一)、二徐本《说文·木部》均训释曰:“,桀也。从木,曷声。《春秋传》曰:‘而书之。’”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改正为:“,也”,并注曰:“赵钞本及近刻《五音韵谱》作‘’。宋本、叶本《类篇》、《集韵》、宋刊《五音韵谱》皆作‘’。……今按:作‘桀’不可通。……‘’见《周礼注》:‘今时之书,有所表识谓之。’《广韵》曰:‘,有所表识也。’,汉人语,许…  相似文献   

10.
《毛诗》中存在大量假借字,秦汉间的毛亨和东汉郑玄对这些假借字采取了不同的训释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古人对假借观念认识不同,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假借用字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嘉应学院学报》2016,(10):74-79
以《说文解字》人部字作为研究对象,将全部人部字按一定的意义进行分类,进而探讨人部字中的同义词现象,并分析人部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结果表明:人部字的义类十分丰富,其中有很多同义词,许慎在训释时采用了不同的训释方式,反映出其中不同的语义特点;从意义分类中我们也看到了人部字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如古人的地位、古人的审美观等。  相似文献   

12.
《汉语大字典》是一部以解释汉字的形、音、义为主的大型语文工具书,是我国文字史、辞书编纂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说文解字》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证字源的字书.《汉语大字典》充分利用了《说文》训释本义的资料.本文试图分析《汉语大字典》引用《说文解字》解析字之本义的几种方式.  相似文献   

13.
《说文解字诂林》所收《说文段注》类文献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训释兼校勘类,即训释为主兼有校勘的性质,收有8种著作;一类是单纯训释,收有2种著作。文章对这些文献的性质与特点进行目录学讨论。认为这些文献以段注为中心,对其考订、训释,成果显著,对后人研究段注很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说文通训定声》(以下简称为《通训》)是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专著之一。作者朱骏声在研治《说文解字》方面,侧重于字义(即词义)的综合汇考,因此,他在书中广罗经、史、子、集的故训,详徵博引,全面探讨了词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这部书改变了《说文解字》的体例,在《说文解字》的九千三百多字基础上,又增附了七千余字,按古韵归为十八部,即丰、升、临、谦、颐、孚、小、需、豫、随、解、  相似文献   

15.
《说文解字》“女”部字文化蕴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文解字》以据形求义为务,在训释字义的同时,也传播了丰富的传统文化。本文就试通过对《说文解字》女部字的分析,透视出女部字蕴含的姓氏、婚俗、妇女地位、价值取向等诸多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训诂学和语义学,对古汉语词汇无法给予科学的解释.本文旨在运用现代语义学的理论方法,力图对《尔雅·释诂》中的训释词与被训释词在词义的内部的关联,这一非同义训释语言现象作出较为合理客观的解释.从训释词与被训释词是上下义位关系、训释词是用来揭示被训释词某方面的语义特征的、拆分训释词的词义的这三个方面,深入探讨二者的语义联系.笔者不揣简陋,尚祈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17.
《尔雅》在编纂过程中,■罗了古代文献中大量的成训,这些成训搀入了古书中具体文意的训释,出现了许多非同义关系的训释,即训释词与被训释词不是同义词。非同义训释中有共同义素现象,笔者撰文论述,刊于《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年第3期上,对于无共同义素现象经细致分析认为此种语言现象中的训释词与被训释词之间存在两种联系,一为词与词之间有词义外部的联系.二为词与词之间没有必然的语义联系,前者可具体分为二类:一类语义与语法上词与词有必然的联系,一类训释词重在揭示被训释词在社会历史文化中的内涵。后者多指词与词之间的辗转相通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一“朱”字本义,今传宋徐铉等奉诏校定本《说文解字》(简称《说文》)释为:“赤心木,松柏属。从木,一在其中。”清代治《说文》几大家均据宋本“朱”训,或主木或主赤。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简称《段注》)肯定“朱本木名。引申假借为纯赤之字。”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简称《通训》)对宋本释“朱”照录,未置可否;明确肯定“浅于绛(深红)……曰朱。”其基本意见实与段同。而王筠《说文句读》注文(简称《王注》)则将段注引申义定为本义:“赤心木,犹言木之赤心也。朱固训赤,而不定是木。”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详细分析了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的词义引申现象,归纳总结了词义引申的一些规律。并且对段注中引伸义与假借义的混淆现象作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本文先探讨“声训”的内涵及性质问题,然后将《释名》的训释条例归纳为六个方面.认为《释名》是一部以声训为主而兼用了义训、形训的语源学专著.本文还对“声训”和“因声求义”的关系进行了辨析,认为“声训”是一种训释条例,其表现形式多为判断式,而“因声求义”则是一种训诂理论和方法,其实质是“就古音以求古义”,其运用主要是破假借以求本字,探寻连绵字的流变,确认字词的同源、同族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