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5 毫秒
1.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是人在一定时间、环境中所产生的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语文是一门典型的包含情感因素的学科,在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因素被提高到一个新层次,而作为一个语文老师能否把情感教育寓于教学中则直接关系到语文课的收效。笔者试着从"重情"、"探情"、"导情"三方面探究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情感渗透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教师在德育过程中是学生的楷模。教师的言谈既反映了教师的品德修养,又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技巧;教师的举止是教师道德修养的外观,是可以被学生直接观察到的"教师道德";教师的喜怒哀乐是教师情绪情感的外露,情绪情感具有极强的感染性;教师良好的意志品质,即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毅性能影响学生。  相似文献   

3.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这个作用不仅体现在教师组织实施教育教学的行为过程中,同时教师的语言和情感在教学中也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语言是教学思想最基本的信息载体。而情感,列宁说过:"人类探究真理时,积极肯定的情感起激励促进作用,消极否定的情感起抑制阻碍作用。"因此,教学中要重视增强积极肯定的情感,降低消极否定的情感。教师在组织过程中应把两者有机的结合,为有效教学提供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设计理念《一夜的工作》一文,语言朴实无华,内容真实感人,表达的情感真挚强烈。本设计以情感为主线,围绕总理"工作劳苦"和"生活简朴"两个方面展开教学,让学生在细节中感受总理的高贵品质。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开启情感;抓关键词,体味情感;体验朗读,抒发情感;拓展延伸,升华情感等环节,使学生和作者、文本的情感融为一体,感悟作  相似文献   

5.
在以人工智能为特征的"第二机器时代",教师的传统教学角色正在被"智能机器"所侵蚀,教师的教学统治地位也面临着比过去更多的挑战。对此,教师必须改革现有的思维模式和教学方式,学会与人工智能合作,并且在教学中与学生产生更多的情感互动,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才有可能突破"第二机器时代"的困境。  相似文献   

6.
优秀教师被认为是集智慧与技能于一身的教学模范.他们的课堂教学是民主、宽松的,师生间是平等对话的.通过观察和研究发现其中渗透着现象学的相关理念.我们应充分利用现象学使其服务于教学.在教学中关注师生的"生活世界",巧妙地把他们转化为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师生对话,使其成为师生美好、和谐关系的纽带;促进师、生、文本间的理解,创建新"文本"的关键情感因素.在实践中,教师应研究并运用好现象学的核心理念,促进自身成长,促使教学高效.  相似文献   

7.
王薇 《考试周刊》2014,(50):38-38
<正>"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是人们心理活动的一大特点。日本心理学家泷泽武元说:"在促进儿童的学习方面,不能无视情感的作用。情感交织在人的思维中,或者成为刺激,或者成为障碍。"显然,情感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有助于教学活动的积极情感,情感教学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语文学习感兴趣的程度。人类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具有丰富的情感:亲情、友情、爱情,情真意切;欢情、豪情、悲情,情景交  相似文献   

8.
教学中我们常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语文教学中,情感既是师生之间融洽沟通的基石,也是学生与文本展开心灵对话的纽带。在以往教学中,很多教师视语文学科为一种工具,或多或少的忽视了语文学科所蕴含的情感内涵。在看似情趣盎然的教师讲解中,学生的独特情感被无情的扼杀了。笔者认为,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特征,教师只有善于营造语文情境,才能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情感,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相似文献   

9.
郑焱文 《中国教师》2009,(Z2):368-369
<正>在《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对教学建议明确指出:"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  相似文献   

10.
教学活动既是一个认识过程,也是一个情感过程。教学论研究者不仅要关注与研究"教学认识",同样也应关注与研究"教学情感"。教学无时无刻不渗透着教师与学生特定情境中的特殊情感,师生在情感上的共同介入、相互作用,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品性。"教学情感"对于教学而言,具有"本体性"意义。"教学情感"不同于"教师情感"、"学生情感"、"教育情感"以及"在教学中的情感"。视"教学情感"为教学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而进行专门研究,将为教学论研究提供新的理论生长点,从而丰富和拓展教学论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11.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受到学校及教师个人因素的影响。在中国人的社会取向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是家族取向,以权力运作为主要特征的"家族化"学校常常忽视教师的情感;作为一种对教学胜任能力的信念,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提高缺乏学校"家族"中的"家长"支持,较难唤醒教师为学校奋斗的意愿和决心。提高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关键是学校"家族"中的"家长"对权力的合理使用,领导方式上辅之以仁慈领导和德行领导,让教师觉得有一种"家"的感觉,逐步唤醒教师本身具有的对"家"的情感。  相似文献   

12.
提起情感教育,人皆有之.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是情感在起作用;又有"亲其师,而信其道",亦是情感在起作用.那么,在物理教学中情感教育是否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呢?下面,笔者就近几年的实践和探索谈一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情感原理调节学  相似文献   

13.
创设让学生有"感觉"的课堂,要求教师关注学生实际,让教学具有亲和力;践行以生为本,让教学具有原动力;贯彻学以致用,让教学具有内驱力;实现情感互动,让教学具有穿透力。  相似文献   

14.
语文是一门综合学科,不仅提供给学生各种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还是一块充满丰富情感的天地,无论哪类体裁的作品,无不附著着作者的情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既要"传道",更要"传情",从一定程度上讲,"传情"是"传道"的基础,只有善于"传情",才能更好地"传道"。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紧紧抓住一个"情"字,在"情"上大做文章,充分把自己之情、文章之情、学生之情完美地结合起来,这样,既能够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又能培养陶冶学生美好的情感素养。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也是在语文教学中贯穿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许献锋 《辅导员》2013,(16):106-107
<正>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事实上,这是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不被重视的一个问题,过重的政治色彩和复杂的知识体系使得语文教学索然无味;如能将语言能力的培养溶入到一种积极、愉悦的情感氛围中,语文教学不失为一块沃土。针对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问题,笔  相似文献   

16.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在教学活动中,情感现象依然存在。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师生之间不仅有认识方面的信息传递,也有情感上的相互交流。教师、学生和教材是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都伴随着情感现象的存在。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有更多的活动,更多的参与,更多的平等交往与对话,更多的美感陶冶,更多的与自然界交融,更多的感受到被人欣赏、被人关爱的温暖与幸福,是情感教育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7.
孙军 《中小学电教》2011,(11):90-91
<正>教育是一门艺术,而艺术的核心是"情感"。在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必须实现的三个主要目标之一,把当代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否健康、和谐发展,作为评价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  相似文献   

18.
<正>2017年,我校政治学科教研组喜讯不断:2月,我申报的名师工作室被评为第二批"南京市名师工作室";5月,教研组被评为南京市"工人先锋号";9月,万丽萍、朱翠华两位教师被评为南京市第九届优秀青年教师(全市政治学科共14人)。我校政治教研组目前共有14名专职教师,教研组教师队伍总体年轻,除3名"老"教师外,其他均为"80后"教师。我常对年轻教师们说:"教学有三维目标,当好一名政治教师也一样要有三维目标。热爱学生、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站稳讲台  相似文献   

19.
语言是一种感性的知识,在语言的教学中饱含着感情的教学方式是最容易被理解最容易被接受的教学方式。少数民族一直生活于独特的文化环境中,在生活习惯及其他方面具有自己的特征,不同的民族也具有相同的情感理解,这一点共性将成为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本文也将据此讨论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教师情感投入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正>"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的情感是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更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心理。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知识传递的过程必然伴随着情感的传递。缺乏情感的知识,没有情感的观点,必然是生硬的、是空洞的,也是学生不愿接受的,即使教师强加给学生,学生接受也是暂时的。语文学科更是富含情感的学科,知识的传递必然要以情感为载体,在语文教学中如果不能有效融入情感,则语文课堂是一潭死水,了无生气。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渗透情感教育,让学生在情感的氛围中学习。我认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提升教师素养,丰富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