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体验学习"作为语文课程的新理念已越来越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然而,当前很多语文教师对重视体验学习的解读和实践似乎仍局限于认识论的视阈,往往缺少学科教学论的考量,没有自觉地从体验与语文教学目的的关系中去把握它的学科教学价值,没有作更深层次的理性思考和实践探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个性化阅读已经被教师所接受,整体教学效率有待提高.现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谈促进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良好的语文阅读学习习惯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是新课标的要求.是学生学习现状的要求,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语文素养有很大的作用。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中学生良好语文阅读习惯的养成问题谈了几点体...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加强阅读方式的指导,注重学生阅读实践,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语文个性化教学是实践语文教学目的和语文课程标准的需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能力的关键是阅读教学.  相似文献   

5.
洪雪清 《教育艺术》2010,(4):47-47,46
阅读是学习语文的基础,阅读训练是语文教学的基础环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阅读教学应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体验新知识,并主动掌握新知识。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虚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小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矍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本课的教学设计,摒弃了对课文内容作烦琐的分析讲解,让学生在精心设计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领悟课文。表达个性化的见解,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7.
郑百苗 《云南教育》2005,(19):35-36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但是,我们有些语文课堂教学因刻意标新立异而流于追奇猎怪,诸多生成让人颇难释怀。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耍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显然,个性化阅读是新课标所大力倡导的阅读取向。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唤醒学生阅读的个洼化,发展他们的个注,让阅读成为个性张扬的舞台,让课堂成为生长个性的土壤。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个性化阅读已经被教师所接受,整体教学效率有待提高。现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谈促进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0.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独特体验”,教师在讲解阅读文本的时候,应该建立在与学生友好沟通的基础上,实施个性化解读,并重视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的情感体验。一、有效创设教学情境,以声传情语文教学作为激发学生情感的教学艺术,是引领学生走向丰富情感世界的纽带与桥梁,关系到小学生启蒙教育的效益的高低。因此,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需特别重视唤醒每个学生对文  相似文献   

1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所谓“阅读期待”就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教师通过制造悬念,创设睛境,引发学生学习体验和探究的过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发展学生的语言,提升阅读的品质,从而点亮语文课堂。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阅读期待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谈谈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2.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同时还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中,我们既要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也要尊重作品的价值取向,找准学生独特体验和教学熏陶感染之间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13.
宁玫 《湖南教育》2005,(3):38-39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教学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可见,学生才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应重引导,少讲解,重点拨,少分析,让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得到提升,从而“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体验———在思考中获得《少年王勃》(苏教版教材第六册第九课)讲述了初唐诗人王勃创作《滕王阁》的故事。文中“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等词语可通过查字典、联…  相似文献   

14.
在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阅读策略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利用教具展示“竹节人”的制作和玩耍过程,培养学生“有目的地阅读”能力;通过课内课外结合,给学生以语文学习的兴趣体验,有助于实现语文教学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双线并进”。教师可引导学生梳理语文要素、反复研究实验、揣摩感悟语言、进行课外综合拓宽,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实现语言文字学习与情感体验的同频共振。  相似文献   

15.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相似文献   

16.
彭明胜 《教师》2011,(21):69-69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但我们很多数学教育者却把阅读看成是语文课程的专利.早读,顺手一拿是语文,信手一拈,还是语文.其实数学课堂也需要阅读.作为一门主要学科——数学,其内容比较抽象、枯燥,它没有形象、生动的语言及故事情节,它的教学手段似乎就是那么单调,黑板加粉笔...  相似文献   

17.
雷娟娟 《成才之路》2012,(15):39-39
“放手”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放手”对教师来说是一种境界!有人说教师给学生一个机会,学生就会还教师一个惊喜。自主学习、自主阅读不应仅仅是一句口号。也不是课堂上学生被教师以一个个问题或要求牵着鼻子找答案之类的形式秀,而是需要教师放手给学生一个机会,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获得真实的自己的体验及感悟。《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课堂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中,教师如果能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对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和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都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在小学时期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语文课程的学习是所有学科的首要学科,也是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促进交流手段的方式。主题阅读的教学方式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非常有效的,语文教师应该运用这一点,在语文课堂上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小学五年级是学生养成阅读习惯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要学会阅读,喜欢阅读是非常重要的。主题阅读可以将课文中的知识整合化,让学生更容易记住所学到的语文知识,也可以学习到如何运用。本文在讨论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负面现状,并探究在主题阅读教学模式下的大单元教学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和阅读规律等个性特点,创造性地构建有效的阅读平台,实施语文有效教育,  相似文献   

20.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体验、感悟的内容,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体验的环境,积极促成体验胜学习,使语文课堂充满情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