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滕英翠 《内江科技》2011,32(4):138+163-138,163
本文提出了应用地质储量丰度来定量描述剩余油的分布,避免了应用剩余油饱和度描述剩余油的片面性,从而为剩余油的挖潜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在文51块剩余油研究中通过应用该方法,提高了剩余油挖潜措施的有效性,文51块开发效果得到明显改善,该方法对剩余油的描述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陈长征  毕建福  卢黎霞 《内江科技》2013,34(5):155-156,154
随着油田开发进入高成熟期,剩余油分布更加分散,剩余油分布模式和剩余油控制因素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研究区剩余油平面分布规律研究,总结了平面、层内和层间三个方面的剩余油分布模式,平面模式包括边缘沉积相带、微构造高部位、封闭性断层附近和注采井网不完善四种剩余油分布模式,层内模式包括滨浅湖砂坝复合韵律、水下分流河道正韵律、河口坝反韵律三种剩余油分布模式,层间的物性差异也导致了剩余油分布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3.
郑同昌 《内江科技》2006,27(2):154-154
本文通过对水驱滞留剩余油具有“储量高、饱和度高、易于开采、投入少”等特点,特高含水期提高剩余油——特别是水驱滞留剩余油采收率的研究,并通过小范围井组实验取得成功,对提高剩余油采收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油田进入中高含水期后,地层中剩余油分布日趋复杂,剩余油饱和度测井则是了解地层剩余油分布必备的手段。本文就C/O测井、中子寿命测井、钆中子测井、PND测井等剩余油饱和度测试技术在江苏油田的应用情况进行了总结分析,并提出了剩余油饱和度测井今后的攻关方向,对提高油田最终采收率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乔力  吴立峰 《内江科技》2015,36(6):71-72
对于高含水期老油田的上产稳产,认识剩余油开采剩余油是关键。通过对苏北盆地ZW、MTZ等高含水期老油田剩余油分布的认识,本文从地质、开发两方面对老油田宏观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总结剖析,旨在希望能够对老油田剩余油的开采提供借鉴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针对反韵律断块油藏开发中后期的特点,运用数值模拟对剩余油的影响因素如原油粘度、垂向渗透率级差、采液速度进行了研究,分析得出采液速度对剩余油分布起较大作用。隔层的存在减弱了重力及毛管力作用,不利于下部油层动用,对开发效果及剩余油分布影响明显。并回归出了不同隔层状况下各因素对剩余油分布影响的定量关系式,为有效的实现剩余油分布的定量描述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肖勇  周翠苹  李爱军 《内江科技》2011,32(8):132+139-132,139
剩余油分布的描述和预测是老油田调整挖潜的主要课题。本文应用开发地质学方法对濮城油田文51断块区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即在油藏精细描述基础上,利用油藏注水开发过程中的各种数据和测试资料、新钻调整井资料,分析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各种因素,归纳剩余油分布类型,指出调整潜力和挖潜措施。  相似文献   

8.
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孤东油田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经过强化注水挖潜、精细油藏描述、实施三次采油调整挖潜之后,地下剩余油分布更加分散和隐蔽,剩余油分布状况不清晰和难以有效动用是制约现阶段提高开采效果的主要矛盾。本文通过分析描述特高含水期影响剩余油分布的控制因素,提高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再认识,指导现场开发挖潜,见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厚层水驱数值模拟模型的构建和厚层水驱数值模拟研究,剖析厚层夹层及其对地下流体运动的控制作用,认为夹层是影响储层内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有效提高剩余油预测精度,从而更好地指导高含水期油田的剩余油挖潜,并重点研究了夹层对厚层剩余油分布影响的模拟,认为在高含水后期对存在夹层的厚层来说,剩余油富集的潜力大于无夹层的厚层,也是高含水后期主要的挖潜对象。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透镜体岩性油藏砂体形态不规则、核缘物性差异大、压裂裂缝和沉积性与井网匹配性多向性的问题,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人工裂缝与井网不同夹角时剩余油分布规律以及不同沉积相条件下的剩余油分布规律,为该类型油藏的剩余油挖潜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11.
东辛油田营八断块区剩余油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 本次研究针对营八断块油藏特征,从剩余油的控制因素出发,结合数值模拟结果,研究整装油藏的剩余油富集规律,并针对性地提出了高效挖潜措施,对指导整装油藏特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减缓产量递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曲洪真 《内江科技》2010,31(12):139-139
梁南沙三中已处于特高含水开发期,通过深化受储层静态影响和受井网、开发方式影响及数值模拟的剩余油分布特征,重新认识了剩余油分布规律;通过实施有针对性的措施,改善驱油效果,有效动用剩余油,提高了采收率。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措施效果评价,提出对剩余油分布规律重新进行评价,并针对性提出剩余油挖潜方向。  相似文献   

14.
胜坨油田沙二段83层经过数十年的注水开发,已进入特高含水阶段,油藏中剩余油的分布状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利用含油薄片资料,对特高含水阶段沙二段83层微观剩余油的分布形态进行了分类,并对影响微观剩余油分布的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进入特高含水阶段后,该层微观剩余油的分布形态主要有四种:网络状、斑块状、孤滴状、油水混相;该层上部的剩余油以网状为主,中部以网状、斑块状常见,下部则以孤滴状和油水混相居多;储层的润湿性、毛管力及孔喉网络的均质程度等参数的变化对微观剩余油的分布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5.
白建峰  卢继源  初凤先 《内江科技》2007,28(6):74-74,66
本文在划分了油层水淹级别和分析了水淹储层特征的基础上,利用生产测井资料评价水淹层剩余油饱和度提出挖潜剩余油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反韵律厚油层长期注水开发后,易产生优势通道,使层内水驱渗流更加复杂,剩余油的赋存位置和形态发生变化,对厚油层的开发具有重要的影响。基于可视化物理模拟实验,模拟反韵律厚油层内存在优势通道时,对剩余油的赋存规律进行直接观察;基于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不同韵律优势通道概念模型,分析了优势通道对剩余油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优势渗流通道的存在,使反韵律层内非均质程度加重,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低渗透率层段,并且优势通道渗透率越高、厚度越大,低渗透层段剩余油富集程度越大。  相似文献   

17.
提高油田采收率的过程中,剩余油饱和度及其分布是关键的参数。利用钻井取芯和常规测井资料研究储层剩余油分布是一个新的思路既经济又适用。本文对X断块进行剩余油饱和度分布及研究,解决开采矛盾,中、后期合理开发,增油上产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针对胡状集油田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储层非均质严重,剩余油分布高度分散、挖潜难度加大、开发效果变差等系列问题,解放思想,摸清剩余油在平面和储层间的规律,进行严重非均质油藏剩余油分类与韵律层重组研究,为油田的后期开发打下基础,在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温祥彬  牟雷 《内江科技》2011,32(4):137+134-137,134
以孤岛油田中一区馆陶组Ng5-6油藏为原型建立了辫状河厚油层概念模型,对辫状河厚油层内夹层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辫状河厚油层内的剩余油在重力、隔夹层、正韵律特性以及开发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主要有两种富集形式:夹层下部遮挡区局部富集的"高压油"和厚油层顶部富集的剩余油,后者是辫状河厚油层Ng53内剩余油的主要富集形式。  相似文献   

20.
在储层精细认识的基础上,本文运用水驱特征曲线法、物质平衡法,结合生产动态特征对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搞清了剩余油在平面、纵向的分布规律。认为注采井网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水驱油田的开发效果。注采井网完善的地区水驱效果好,采出程度高;注采井网不完善地区水驱效果差。实践证明,剩余油分布规律是合理可信的,对类似油田的剩余油挖潜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