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社交媒体的兴盛,粉丝文化出现了新的表现方式,国内粉丝圈群引进了韩国粉丝圈群的一套组织架构和运作方式,形成一种具有严密纪律,以偶像为中心的群体自组织—"饭圈"。以"参与感"和"沉浸式"为特点的社交平台使"饭圈"有了接近"偶像"的可能性,她们不是精英文化所描述的无理智的"少数人""底层人"。相反,饭圈内部有着严密的组织架构,高效的分工配合,饭圈成员充分地发挥着自身所长为偶像服务。而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仅有着深层的心理原因:粉丝们在饭圈活动的参与中产生的自我认同,以及与志同道合者产生群体身份认同。还有着深刻的现实原因:社交平台的广泛运用为"饭圈"与"偶像"之间的互动提供了空间,以及伴随着女性主义的女性消费力量的崛起。在这后现代原子化的时代,"饭圈"这个"无组织的组织力量"能够瞬间聚齐人群,可以说是当今最完备高效的青年自组织,如此,对"饭圈文化"的文化研究也就显得必要了。  相似文献   

2.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大众文化发展迅速,明星粉丝群体衍变为拥有严密组织框架的"饭圈","饭圈"发展出某种具有特定行为特质与精神内核的文化形态即"饭圈"文化。新冠肺炎疫情造成了公共卫生安全危机,在全民性的社会动员层面,"饭圈"积极组织公益活动扶危济困,"饭圈"文化为青少年群体平添了长久以来欠缺的公共事务热忱。在警惕并批判符号消费逻辑与低幼化思维的同时,公权力有必要结合"饭圈"文化的情感价值传播与主流价值观传播,生成并使用能够激起全民情感共鸣的网络符号,全面巩固公共社会的共识基础。  相似文献   

3.
安浩 《视听》2022,(2):148-150
在经历与主流文化的短暂蜜月后,"饭圈文化"的价值失衡问题因为一系列由明星失德事件所引发的"互撕"行为而再度被推上风口浪尖.群际威胁下的"饭圈"组织在价值观同化与过度组织化的过程中失去其作为趣缘群体的特质,而成为群体利益的"修罗场",这亦是其自身形象崩塌和为社会主流价值所诟病的内在原因.净化网络大环境、推动实现"饭圈"的...  相似文献   

4.
张潇艺 《传媒》2022,(3):48-50
近年来,"青春化"表达逐渐成为文化遗产类电视节目面向年轻受众传播传统文化、塑造国家认同的重要手段.文化遗产类节目通过视觉符号的重构,打造青春化影像景观;采用多元叙事方式,打破心理隔阂;完成价值重塑,使青年群体与古老文化间形成情感共振等方式不断进行"青春化"的创作转向,获得了青年观众的认可,增强了他们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5.
重视防范平台社会饭圈文化背景下的结构性风险,是当代社会媒介文化战略的重要任务。平台作为连接粉丝和明星的中介,在饭圈文化构建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平台的技术特征是“连接”,它通过对社会关系的重构,使得规则和资源再结构化。粉丝群体中出现的价值认知偏差和怪诞行为,是资本、平台、粉圈等多方面主体不合理分配社会资源的结果,引发了社会对娱乐产业的信任危机,而这种危机是规则缺失和资源无序造成的。畸形的饭圈乱象是粉丝个体、粉丝圈群和社会各方结构共同所为,对饭圈文化造成的结构性风险及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平台机构需要在生态系统的设计中兼顾公共价值和私人利益,追求“自由克制”精神。平台可以从公共服务责任、网络生态治理责任和青少年保护责任出发,实现对饭圈乱象的治理。  相似文献   

6.
在国家认同构建中,以法律认同为代表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是国家认同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对新疆各少数民族,在文化变迁过程中建构文化认同,是新疆"现代文化"的具体体现。电视媒体以符号形式再现,而再现的过程,即通过电视文本编码形成的电视节目的传播过程,也是受众主体认同的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7.
"国风"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它的产生和发展绝非偶然,而是来自媒介与社会的相互作用.通过梳理"国风"概念的演变过程,回顾与"国风"相关的已有研究.文章认为,随着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和认同提高,媒介对国风文化传播的加强,以及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国风"文化在未来可能会进一步普及.  相似文献   

8.
结合"信息传递"与"媒介仪式"两种研究方法,本文建构了基于传播过程的"媒介仪式"研究框架,并通过对"蚁族"群体的实证分析阐释了媒介的仪式性功能。社会"媒介仪式"大体上分为身份导入、互动开展和认同形成三个阶段,其实质是符号身份与社会接纳的形成,整个过程为媒介所主导,"舆论共振"则是其形成影响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9.
媒介融合背景下,主流媒体借助互联网平台制定与时俱进的宣传策略.近年来,主流媒体尝试对"饭圈文化"收编,并借鉴其应援文化对新闻舆论工作进行创新.主流媒体的转型探索开拓了舆论空间,但同时也遭到质疑抨击.分析主流媒体"饭圈化"策略的深层逻辑和表现特征,反思主流媒体该如何在不失权威性与公信力的基础上做到传播策略的创新.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美国漫威电影《复仇者联盟4》最早上映的国家,零点首映场超300万人观影。然而,观看首映的观众并不全是粉丝。粉丝在"看首映"过程中,通过自我形象与粉丝形象的统一、划分群体边界,实现了对粉丝身份的自我认同与群体认同;又经过消费、投射、怀旧、表演表现了粉丝身份。粉丝在"看首映"的过程中不断平衡着付出与回报,增强了粉丝主权意识。同时,"看首映"也成为了划分粉丝的新边界。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TFBOYS十周年演唱会的粉丝实践,考察从“圈地自萌”、“文化出圈”到“饭圈整治”的变迁语境下,中国粉丝群体的分化、竞争及其自我规训。研究发现,一个“矛盾-同盟”的饭圈新生态正在逐步成型,其中潜藏着群体污名的恶性循环机制。饭圈同盟共享着相似的文化逻辑与行动策略,在“灯牌大战”与控评实践中,以组织化的集体行动累积文化资本,并试图通过某种程度的自我规训来应对饭圈整治、扭转负面舆论。然而,饭圈集体行动有着难以克服的舆论悖论,个体粉丝之间、不同饭圈组织之间激烈冲突的“出圈”,也戏剧化助长了饭圈整体污名。本文主张跳出赋权或批判的二元立场,进一步探索粉丝文化研究的物质性面向和生命史面向。  相似文献   

12.
所谓出版社"同人文化",指的是出版社员工总体人格的体现,是对职业道德个性化的认同,对职业价值观、人际关系、社会责任的总体认同趋向.人是企业的核心,企业文化需要企业每一位员工的认同,"同人文化"建设是出版社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3.
无论你是否追星,都不得不承认,饭圈日益成为舆论场上不容忽视的现象。饭圈并不是一个统一而紧密的实体。以偶像为核心,饭圈文化是分散抱团的圈子文化,其圈子规模视偶像号召力而定。这些圈子之间有交集、有友好互动,也会产生碰撞与冲突,只是被外部笼统地称为“饭圈”。我无意深究饭圈的内涵、组织形式和日常活动,仅仅尝试探讨新闻媒体与饭圈发生的互动,以及应当秉持的立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代全球化狂飙突进的时代背景下,社会认同(social identiy)正在成为一个问题.全球化带来了民族一国家内部阶层的高度分化,加之市场经济带来的"消费文化"在市民生活中萌生、扩张,淡化了心灵交流的价值,产生的社会结果是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在拉近而心理距离在变远,社会对原有意义系统的认同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传统的核心价值体系逐渐成为被对话的一方,"我是谁"、"我属于哪个群体"的认同问题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但就在人们享受这些文化大餐的时候,出现了演员片酬过高、明星偷税漏税等娱乐圈乱象,整治"饭圈"乱象迫在眉睫,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仍任重道远.文章首先解读"饭圈"概念的定义,再指出"饭圈"乱象的表现及危害,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王江生  梅黎 《新闻世界》2010,(10):36-37
湘西少数民族的身份认同是一个历时态过程,在这过程中媒介对于少数民族身份认同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通过传播主流社会价值观,发挥语言文化的教育功能,传播社会经济信息技术,促进了少数民族接纳吸收主流社会文化,有利于塑造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意识、国家认同意识。  相似文献   

17.
社交媒体盛行的时代,推动了依靠兴趣、职业、年龄等集结的"网络圈层"的产生。其中,"饭圈"这种具有严密架构和内部规则的网络社群,对网络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至拥有了掌控舆论风向的能力。而在治理其乱象的同时,饭圈"圈层化"传播模式中组织化、高忠诚度、高创造力的特点有一定可以汲取的价值。本文以立足于饭圈的圈层化传播,探究其中值得"提纯"的价值,尝试为主流媒体更高效、有力的舆论引导工作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社会认同是增强群体内聚力的价值基础。在当前不断出现认同危机的背景下,新闻出版要担当塑造国家集体生活与文化中心机制的重任。新闻出版不仅要加强在社会认同中的知识接受、价值整合、行为规范以及文化认同的作用,同时也要合理设置议程,通过连续性的舆论引导和干预使社会认同得以实现,其对于化解认同危机、凝聚民众力量、维持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曾昕  沙垚 《当代传播》2023,(4):63-70
“饭圈”是近年来饱受争议的青年文化现象,各类粉丝组织表现出强大的组织力、行动力甚至战斗力,各种反转行为在网络中被不断发酵和热议。本文聚焦于饭圈行动如何由娱乐议题引发公共探讨,以及在行动过程中其组织性力量的变化及与主流文化的互动方式。研究发现,粉丝在维护偶像的行动中不断介入公共领域,甚至借助公权力来实现行动目的,与主流文化的传统关系发生重大改变。粉丝行动已突破了娱乐文化表达的领域,具备了形成自组织的能力,有潜力形成一种社会动员的民间机制。行动过程中一方面突破娱乐话语权,以正义为名介入公共领域,建构公共意义;另一方面,其行为动因和手段并不足以支撑其名义的公共性,又导致行动过程中公共性的消解与自我反噬。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社会群体加速分化,更加多元化的社会结构逐步形成,与之相应的不同的阶层文化与身份意识也处于重新构建的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现代"媒介化社会"的兴起,大众传媒对现实的反映和塑造能力日益提升,其在塑造阶层意识和认同方面的影响和作用日益增强。基于此,本文通过对上海市民的实证调查,分析电视媒介对社会阶层身份与认同的影响和塑造机制,进一步深化了对现代传播媒介与社会互动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