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DV.即DIGITAL VIDEO,它不是泛指所有的数码摄像格式.而是专指一种半专业的影像技术格式。DV一面世,立即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它的灵巧轻便.它的平民价格,它的低技术指数要求,使人们拥有了获取和传递影像的自由权利。它的出现,拓展了民间的影像传播渠道。于是,DV迅速成为人们生活中的新时尚.人们开始“DV地生活着”。  相似文献   

2.
DV从出现伊始就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作者的一支"影像自来水笔",使影像制作能在一种更为宽松自主的创作平台上书写。DV创作中的导演艺术超越了传统,它强调亲身参与其间,操作设备完成作品。以此来实践自己对人物的塑造、情节展现等方面的艺术构想。导演艺术的变化使更多人在创作DV时当上了自己作品的"导演",拥有了一种表达自己的手段,一种张扬个性的自由,这也促使了DV创作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3.
蔡尚伟  陆虹 《新闻界》2002,(4):37-38
一、悄然兴起的文化书写方式———DVDV,即digitalvideo,数字视频技术,习惯上常常将DV用来指小型的数码摄像机。由于DV的技术优势(后有分析),近年来得到迅速普及,给了民间强大的影像生产能力,一种新的文化形态———DV文化逐渐形成。首先是DV电影的诞生,这是传统电影之外的实验性电影。世界上最先实践DV拍摄的是丹麦的4个年轻人,他们发表了“Dogme95宣言”并身体力行,从《家变》、《破浪》到《白痴》,每一部小组作品都给世界影坛带来巨大震荡。2000年,宣言发起者之一拉斯冯蒂尔凭借其用DV拍摄的影片《黑暗中的舞者》获…  相似文献   

4.
1995年,世界上第一台DV机在日本产生后迅速风靡全球。DV自身的物理特性和完美的影像记录功能,使得它成为随时随地记录人类生活保存人类记忆的最好工具;而DV低廉的价格、轻巧的机身、便携易操作的特性、借助于非线性编辑系统就能实现的后期制作及网络传播的发展等,则决定了它所实现的是平民纪录影像。DV虽然有一些为人所诟病的缺点,但它的出现昭示着平民纪录影像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DV作为一种新兴的影像媒介正在逐渐成为人们表达自己的一种途径。各式各样的DV作品通过网络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这些作品突破了传统媒体的官方主旋律叙事形态,表达了更为个人更为自由的思想。而网络DV作品中存在的亚文化,更是作为主流文化的一种补充,成为很多DV爱好者的创作源泉。本文通过对新浪宽频网DV短剧的实证研究,从传播学的维度分析这种亚文化存在的原因,并提醒DV创作者对DV作品中的亚文化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  相似文献   

6.
王爽 《记者摇篮》2006,(2):39-40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DV家用摄像机已经逐渐地走进了千家万户,它如同一支笔、傻瓜相机,物美价廉,让一个专业化的技术,变成了普遍的、一般大众都能接受和使用的东西,使人们都能用它来记录生活中的精彩片段,留住成长中的美好回忆,还可以按照自己的想象,按照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去用DV影像表达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可以说,DV的普及,带来了整个生活形态乃至文化观念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生活在今天这样一个由视觉主导的时代,人们对于用图像来表达自我存在的愿望日渐强烈。DV影像因其制作费用便宜,设备操作便捷,技术工艺简单,造就了普通人进行视觉表达的无限可能。如今,越来越多的公民凭借他们对于DV的热情和艺术表达的渴望加入到DV制作的队伍中来,活跃于校园的青年学子DV就是其中的重要一支。  相似文献   

8.
谢毅 《当代传播》2004,(4):66-67
本文就众说纷纭的DV影像在概念上做出了界定,并从传播学角度对其进行分析,认为DV影像中融合了自我传播、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传播特征。DV影像应细分为个人DV影像、独立DV影像和大众DV影像。因此,不能笼统地要求所有的DV影像走相同的发展道路,而应根据DV影像类别的不同,遵循自身的传播规律。  相似文献   

9.
DV作为一种简便、低成本的影像记录方式,它的流行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现在我们已经能强烈的感受到,DV创作活动在中国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冲击力,一个新的影像创作的时代的已经到来。对于DV这个概念的解读,除了Digital video这种记录方式和记录设备之外,还有DV创作活动和DV创作风格两层含义。如果用时下在电视节目中的现象来来注解这两个含义的话:DV创作  相似文献   

10.
刘芳 《传媒观察》2008,(5):55-56
有人说当今的时代是一个泛文化时代,一切事物莫不打上“文化”的符号烙印。DV影像文化也不例外,它是数字技术革新的产物,虽然从1995年第一台DV问世至今也不过十余年时间,但给人类的文化生活却带来了颠覆性的影响。上世纪90年代以前,影视艺术是一个专业领域,被主流媒体长久垄断,人家播什么我们就只能看什么,DV的出现及快速的发展带来一种文化领域中的表达自由,将影像的话语权回归给大众,人们终于从影像的被动接受中释放出来,获得了自由的用视听语言交流的空间。  相似文献   

11.
DV影像传播在法兰克福学派的语言里,是一种可以避免意识形态神话和权力话语陷阱的传播形态。DV影像传播时代可以称为影像民本主义(populism)时代。用通俗的话说,DV赋予了创作者自由言说的权利,使其成为一种具有无限可能性的个人化生产方式。主要体现在它首先打破了影像表达权利  相似文献   

12.
时下流行的“DV热潮”使越来越多的人向往能够拥有一台DV摄像机 ,有人认为这样就可以随心所欲地自由地创作和表达 ,甚至有人将DV作为新电影时代到来的重要标志 ,“DV族”的异军突起似乎印证了这一判断。本文试图通过分析DV的兴起以及在社会中未来所扮演的角色来阐明DV只是影像自由表达的一种可能。它虽然是以艺术创作的姿态在社会中确立了它的影响 ,但它最主要的角色将是一支记录人们日常生活流程的“笔”。而对DV本身的认识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则引起了越来越多学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张溶 《新闻前哨》2004,(11):66-67
DV,即digital video,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数字影像技术,1997年,第一款DV格式的便携摄像机在日本问世,它在诞生初期仅仅是为了在拍摄家庭录影的时候获得更高的影像质量。但是由于DV设备外形小巧、操作简单、价格便宜而成像质量较好,特别是它采用统一的数字影像格式,可以进行多代复制,而且与现有电视专业格式相兼容。这种“价格平民  相似文献   

14.
刘佳 《声屏世界》2005,(4):25-26
DV与电视:DV与电视的结缘可以说是由来已久。2003年4月11日.由凤凰卫视中台主办的《中华青年影像大展:DV新世代》全年奖颁奖典礼在北京广播学院举行。该栏目对中国大陆新一代民间影像的促生、扶植、培养功不可没,影响深远.使新兴的DV融入电视这一主流媒体,为DV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也为电视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一方面.电视上出现非专业人士拍摄的影像,  相似文献   

15.
陈颖 《视听纵横》2004,(2):58-61
DV,即digitalvideo,数字视频技术,习惯上常常将DV用来指小型的数码摄像机。1997年,第一款DV格式的便携摄像机在日本问世,它在诞生初期仅仅是为了在拍摄家庭录影的时候获得更高的影像质量。但是后来有人使用DV来进行影像创作方面的实践,这使得DV超越了  相似文献   

16.
姚争  朱晓军 《现代传播》2004,(5):123-125
自 2 0 0 2年起 ,DV影像作为一个新生事物 ,虽然没有形成具有明确主题的一种运动 ,但的确已构成一种不容忽视的“现象” ,由此引发了一轮又一轮“命名”的焦虑和冲动 :“新世代”与“新生代”这样的称呼代表了主流媒体对它的认知 ;“个人影像”、“独立影像”、“第三类影像” (有别于“政治影像”与“商业影像”)等等不一而足的冠名 ,则体现了DV人自己或DV爱好者们对它的定位。在这些命名的纷争背后 ,是对DV影像崛起的意义存在着不同的判断。尽管这些判断大多带有相当程度上的感性化、情绪化与率性而为的色彩。我们试图从传播学与美学…  相似文献   

17.
赵鑫  黄兵 《今传媒》2011,(12):79-80
在影像传播时代,DV以其个性传播的特征,日渐成为个人进行影像表达的重要工具。DV影像传播不仅是一种技术的进步,更是传播媒介与社会文化的进步,实现了影像表达与文化传播的个性化、自由化、平等化,成为一种理想的话语表达空间,具有深远的传播意义与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不管你是否在意,现在有一种名叫DV的影像作品,已在中国的民间忽然蔓延开来。先是有一些名不见经传的毛头小伙以家用的数码摄像机捣腾出些个名字怪怪的所谓“独立影像”,在各类国际影视节上频频获奖。而于2001年年底举行的“中国首届独立影像节”,则完全把专业影视机构撇在一边,DV爱好们云集北京,通过观摩本土创作的50多部剧情片、实验片和纪录片,实实在在地过了把眼瘾,也“闹了回自己的电视节”。当今世界最大的独立电影盛会圣丹电影节已经落下帷幕,40%的参展影片都不约而同地采用DV拍摄。仿佛一眨眼间,DV正异常突兀地横亘在所有专业影视人眼前,最具颠覆性的一个说法则是“DV给每一个人提供了拍摄影视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柳广文 《今传媒》2010,(2):94-96
时下,DV机已经成了普通家庭日常消费的热门商品之一,而且也有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利用DV机拍摄个人的视频影像。平常我们经常听到人们提起"DV"一词,可是说到"DV"这两个字母的具体含义时却鲜有人能够说  相似文献   

20.
在电视机的普及率在中国已达到98%的现代社会,人们更多的是使用“看”图像而不是“读”文字。自从DV以一种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稀罕物变为常用品,“看”又不再是原始意义上的“看”了,民众眼中的世界成为自在的、全部意义尚待开发的现象的世界,媒介文化衍生出了新的分支——DV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