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视新闻导语写作除直叙式手法外还有多种写作方法,它们极大地增强了电视新闻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相似文献   

2.
电视新闻导语写作除直叙式手法外还有多种写作方法,它们极大地增强了电视新闻的表现力与感染力。一、个案式导语。即把新闻事实中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例进行简要陈述,以作为新闻的导语。以个案作为新闻导语,直观、生动,强化了新闻事实的可信度。此外,以包含新闻信息的动态性小  相似文献   

3.
2000年,笔者忙里偷闲,断断续续读了一些外国新闻作品,发现他们的新闻导语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千变万化,很值得借鉴。 悬念式导语引人入胜。2月9日,英国《金融时报》刊出一篇题为《出于对未来高速公路的考虑,财团竟相款待北京》的文章,文章导语是这样写的: 中国领导人很少乘火车旅行。但是,在最近的日本和法国之行期间,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却惬意地坐在一节车箱里,观看奔驰的列车窗外的景致。 很少乘火车旅行的中国领导人,为什么最近在国外乘火车?  相似文献   

4.
同新闻是客观地叙述事实的基本要求相适应,在多数情况下,新闻导语采用的是叙述的方式,即:直截了当地用客观事实说话,以凝炼的语言,用提要、归纳、概括的方法,开门见山地反映出新闻中最主要的、最新鲜的事实。揭示出主题思想,吸引读者阅读新闻。  相似文献   

5.
6.
电视新闻与"时效性""现场感"紧密相连,过去,电视新闻主要采用文字加画面"两张皮"式的报道形式,而今,随着电视业快速发展,广大受众对以往单一、呆板的新闻报道,显然是不太买账了。凸显时效性、现场感和感染张力优势的记者现场出镜,成为电视媒体争相运用的报道方式。我们在欣喜其得到重视的同时也发现,在许多地方电视台的各类新闻节目中,记者出镜最常用的手段依旧是——新闻导语式出镜,特别是一些记者只是为了出镜而出镜,将普通的录像报道简单"变形"的导语式出镜充斥着大量的现场报道,记者出镜形同虚设。如何准确地把握、灵活地运用新闻导语式出镜,使出镜更加"言之有物",这对于广大新闻工作者来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7.
荆晓虹 《视听纵横》2004,(4):113-114
电视新闻往往由新闻演播室导语和图像新闻组成,两的有机组合形成了电视新闻的编排形式,从而使一档新闻节目重点突出,条理分明。然而,多年来我们对电视新闻节目已经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认识,尤其是基层的县级台,认为电视新闻是播音,而不是主持。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的新闻演播室导语形成  相似文献   

8.
借鉴外国新闻导语的写作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广播瞬间即逝,短短的广播消息导语如何让人们一听就如同看见,如同看见就更爱听呢?广播消息描写式导语,也许是一种值得提倡的表现形式。笔者以获得第20届中国新闻奖的广播消息的导语为例,谈些看法。  相似文献   

10.
呼唤“第二代新闻导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们正处于伟大的变革时代。改革的时代呼唤着新闻改革。在新闻改革的序列中,导语改革应该说是重要的一环,也是一场革命,用世界第二代新闻导语取代世界第一代新闻导语已是现实的需要和历史的呼唤。新闻导语产生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是随着电报在新闻传递中的应用而产生的。它开始于南北战争期间的美国,以后逐步推广到欧洲的日本。在二十世纪初,我国新闻界也开始使用新闻导语。关于世界第一代导语,美国新闻学家休曼下的定义是:“凡一新闻,宜将要点列于第一句。无论新闻长短如何,其精髓统宜列于第一节内。……凡‘何人’、‘何事’、…  相似文献   

11.
韩冬梅 《新闻传播》2009,(6):61-61,63
会么是新闻导语?导语就是新闻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是用极其简洁的文字,扼要叙述事实,揭示全文主题,给人一个完整的印象,从而引起受众的兴趣。  相似文献   

12.
秦红  陶然 《新闻传播》2004,(8):57-57
一般说来,以凝炼的文句提示新闻要旨、吸引受众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就是导语。但也有复合导语,即两个或两个以上自然段落合成的导语的变种。  相似文献   

13.
有人把消息导语比做敲门砖,没有得力的敲门砖,是不可能敲开读者的大门的[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悬念,指人对某种事物的关心、惦记,殷切地盼知其结果的一种心理状态。后“延伸为一种艺术欣赏中的心态”。将悬念导语引入新闻导语写作,就形成悬念导语。悬念新闻导语作为一种特殊的“凤头”形式,在传播信息时具有特殊的功效:奇特、趣味、吃惊。这三个功效,使悬念类导语成了广大新闻工作者的“宠儿”,不少新闻工作者在消息写作时争相加以应用。悬念类导语不是记者主观为之的东西,它源于题材自身所具有的某一点戏剧因素,本  相似文献   

15.
廉筠 《新闻窗》2013,(4):91-92
一、导语的发展历程 不同的时代导语有不同的定义。在介绍导语发展历程前,有必要简要介绍新闻的六大要素,即:何人(Who)、何事(What)、何时(When)、何地(Where)、何因(why)、如何(How)。简称为“五个W加一个H”。在导语写作中,常常会出现这些要素的身影。  相似文献   

16.
石坚 《新闻知识》2007,(11):84-86
探讨导语写作,自然离不开导语的类型。对于导语的分类,众说纷纭,至今没有一个定型的东西。国内一般将导语分为四类,即叙述型、描述型、评述型、橱窗型导语,这种分法也还比较科学。但有的学者将导语类别分得稀奇古怪,五花八门,什么"钻子式"、"浓缩式"、"聚焦式"、"枪弹式"等等。其实,导语类别分得过于繁琐也不好,不利于改进新闻导语的写作,反而增加了条条框框,自缚手脚。  相似文献   

17.
邓涛 《记者摇篮》2005,(11):33-35
新闻要新,使读者能产生先睹为快的感觉.除了讲究新闻的时新性、时效性等要素外,还要在改进新闻导语写作上动脑筋、下功夫。实践证明,一目了然、成功的新闻导语,能引起读者的普遍兴趣,让其“一见钟情”,满足读者先睹为快的欲望。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导语?许多人把它简单地理解为消息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这虽然很不确切,但导语确实是消息的开头。美国的沃尔特·福克斯在《新闻写作》一书中指出:“一条奏效的导语应实实在在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将其导向记者认为是新闻的基本点或报道角度的地方。”导语是新闻结构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新闻的眼睛。它最先被受众所感受,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导语写得好坏,直接关系到新闻的宣传效果。因此,新闻记者们历来十分重视新闻导语的写作,导语也一直成为新闻理论主要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9.
20.
徐岩选 《大观周刊》2012,(22):263-263
新的一课开头怎样,对上好整节课关系很大,它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情绪、注意等教师如能在课前精心设计导语,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好的导语会像磁铁一样吸引住学生.使学生产生新奇感,集中注意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