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缘起与思考】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是继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之后的又一节几何概念课。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及方法对于学生来说不是完全空白的,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已经知道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但是真正理解公式的却凤毛麟角。课前我在班内做过一个调查,我班学生31人:已经知道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有9人,对三角形面积公式有一定理解的只有3人;对课中所述的三个三角形,会进行面积计算的学生分别有29、23、23人;标有底和高的等腰三角  相似文献   

2.
在探讨“合作学习”方式的实践中 ,一位教师“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教学过程如下。一、准备阶段情境导入 :教师出示红领巾 ,说 :“学校有40名新入队的少先队员 ,要为他们制作红领巾 ,需购买多少红布合算呢?要想知道多少布就要知道什么的面积呢?学生作出正确回答后 ,教师揭示课题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学生说出要求三角形面积就要想办法知道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并提出“怎样求得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这个问题。教师因势利导 ,出示探究题 :试一试 ,你能想出哪些方法把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 ,并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二、合作…  相似文献   

3.
学生运用三角形面积公式时,经常出现丢掉“ 2”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有二:①学生对为什么要“÷2”没有真正理解;②受到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干拢。为排除干拢,让学生对“÷2”有比较透彻、深入地理解,并能在头脑中形成较深刻的印象,我在教学这一内容时,除在推导公式时突出讲解“ 2”的道理以外,还专门设计了一些练习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相似文献   

4.
1.合作契机应把握在探究规律性知识时 一些抽象的规律性的数学知识往往需要学生通过操作才能发现,仅凭个人的学习会困难重重,须挖掘集体智慧,才能集思广益,达成目标。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我是这样进行的:课前让每位学生随意准备好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上课后,让学生操作:“你能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什么图形?这个新拼成的图形和原来的三角形存在着什么关系?”在独立操作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初步概括出各种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相似文献   

5.
赵玉侠 《考试周刊》2011,(65):96-97
案例1: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教学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前面的公式推导、实际应用的教学都已经结束,应该说效果还不错。师接着说:其实我们今天学习的公式,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就已经发现了,请大家看书上P85的“你知道吗”。学生默读完后.师问:“你们看懂了吗?”  相似文献   

6.
海伦公式即三角形面积公式:S△=√s(s-a)(s-b)(s-c),其中s=1/2(a+b+c),a,b,c是三角形三个边的长,这个公式远在古希腊阿基米德就知道,后由希腊人海伦(Heron)(生于公元前125年)在他的著作《测量术》(metrica)一书的“度量表”章中首先证明了这一公式,还举了求边为13,14,15之三角形面积一例。  相似文献   

7.
初中代数课本第四册,P_(166),17题:“三角形面积公式:S_△=(s(s-a)(s-b)(s-c))~(1/2)其中s=1/2(a+b+c),a,b,c是三角形三边的长,”这个“公式”远在古希腊阿基米德就知道,后由希腊人海伦(Hero)(生于公元前125年)在他的著作“Merprka”一书的“度量表”章中首先证明了这一公式,还举了求边为13,14,15之三角形面积一例。在与世隔绝的中国南宋时期(约公元1247年),数学家秦九韶,在他的《数学九章》中曾独创地讨论到它,名为“三斜求积”,大斜、中斜、小科分别表示三角形三边,求面积。把他的结论用现代算式表示是:  相似文献   

8.
指导学生进行学具操作,只有把 握住恰当时机,才能充分调动学生探索未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进行图式对照时,引导学生进行学具操作。如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时,复习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后,提出:能不能像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那样将梯形剪拼成一个长方形,或一个平行四边形,或一个三角形来计算它的面积呢?此时学生欲求解而不能,处于“自我需求”的“愤”“悱”状态,教师把握这个时机,引导学生操作,用旋转,平移的方法,采取图式对照,从而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9.
S_△=1/2ah,这一很简单的三角形面积公式,却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巧用这个公式,可使几何题目解证简捷。1 应用三角形面积的自等性 三角形的三边均可作底边,且任何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总是自身相等,一些几何题用这个  相似文献   

10.
引子有这样三个问题:1.“水平放置的三角形的直观图一定是三角形.”不少学生说这个结论不一定对,因为有可能是一条线段;2.“水平任意放置的一个三角形的面积a,则斜二测画法所得的直观图的面积是多少?”学生要么不能回答,要么说它的直观图的面积不是一个定值,因为此三角形在直角坐标系xoy中摆放的位置不知道,也即摆放位置不同,则得到的其直观图的面积可能是不同的;3.“水平放置的半径为r的圆的斜二测画法所得到的直观图的面积是多少?”当然,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难度太大,也超出教材的要求,所以学生根本无从回答.  相似文献   

11.
三角形面积公式在解题中的应用周红在初中平面几何中证明勾股定理时采用了三角形面积公式,它体现了用面积关系证题的基本思想。我们知道,平面几何中的许多图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而三角形的面积有不同的多种表示法,熟悉的就有等,所以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相似文献   

12.
一、新授课的实施在学习“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及计算”时,我们首先是让学生掌握运用“转化”的思想来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因此,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是这样安排的:首先让学生回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进而假设三角形面积怎样计算,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剪拼纸版,以证明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最后通过MCAI进行反馈。学生交流讨论,进一步明确把三角形“转化”成长方形后,得到的三角形面积是对应的长方形面积的一半,因而得出三角形面积是底x高÷2这一结论。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及计算”时,则是要求学生运用前面学…  相似文献   

13.
我们知道,计算扇形有种有一个简洁的公式:S_(扇形)=(1/2)lR,其中l是扇形的弧长,R是扇形所在圆的半径(radius),这一面积公式形式类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因而我们形象地称之为“曲边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带头这一结论,顺着上面的思路,我们可以把环扇形看成是“曲边梯形”,如图1,与所在圆的圆心都是  相似文献   

14.
一位年轻教师上“三角形的面现:已有50%的学生在教学之前通么?积”一课时,先创设问题情境,引出过各种途径已经知道了三角形面积生:我知道了三角形面积计算要计算的三角形的面积,然后让学的计算公式。20%的学生通过看书的方法。生猜一猜:三角形的面积与什么有知道了书上的推导方法。30%左右生: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关?学生猜后,教师提供材料要求学的学生先前一无所知。这无疑表明,面积=底×高÷2,用字母表示是:S=生进行小组合作,用剪拼的方法推学生知识起点上的“不均衡”是学生ah÷2。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交流不充分、体验不深入…  相似文献   

15.
海伦公式,即三角形面积公式:S△=√s(s-a)(s-b)(s-c),其中s=1/2(a+b+c),a、b、c是三角形三个边的长.远在古希腊时的阿基米德就知道这个公式,后来由希腊人海伦(Heron)(生于公元前125年)在他的著作《测量术》(metrica)一书的“度量表”一章中首先证明了这一公式,还举了求边长13、14、15之三角形面积一例.  相似文献   

16.
从单纯的对“教”的研究转移到重点对“学”的研究,这无疑是学法指导的一个重要突破。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呢?一、从“学”着眼,设计教学方案所谓从“学”着眼设计教学方案,是指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和知识准备状态,设身处地想想,这一教学内容,学生应该怎样学。简单地说,就是教师要弩力使自已“贴近学生”或“成为学生”,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过程。例如,梯形面积公式的教学,推导公式时,学生需要用到“转化”的思考方法,而这种方法在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时已学过。因此,设计教学过程时,教师可以首先考虑诱导学生回忆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时,是把三角形用什么方法转化成已知图形,从已知图形面积公式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的。为此,可复习提问:我们曾用剪拼、割补的方法推导出三角形面  相似文献   

17.
圆柱的底面是圆.在计算圆柱的体积时可以根据圆而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来类推。而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是通过把圆转化为近似的长方形来实现的,在学习圃面积公式之前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和梯形的面积公式时也都运用了“转化”,这些都体现了“转化”这一数学思想的力量。学生对“转化”思想也有了深切的感受。  相似文献   

18.
课前思考 “三角形的面积”是传统的教学内容。既为传统的内容,则必有传统的教学方法与之相应:课前,让学生分别准备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卡片各两个。课上,要求学生动手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组织交流讨论: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一位教师在一次公开课中,在利用三角形公式来推导圆面积公式时,把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写成“底×高”,忘了除以2,结果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是2πr~2。这位教师知道错了,但面对几十位行家听课,有些紧张,检查两遍推导过程都未能发现错在哪里。眼看课堂要被“卡壳”,但她灵机  相似文献   

20.
学生在课堂中质疑提问屡见不鲜,教师正确对待和处理学生的提问是教师教学艺术的一种表现。 一位教师在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时,通过引导学生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三角形的面积=底×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