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是学习音乐的主要动力,只有产生了兴趣,音乐课程才不会形同虚设;传授音乐基础知识和培养音乐基本技能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学生才会由“学会音乐”变为“会学音乐”,“爱学音乐”.因此,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成为音乐教师首要的教学任务.作为工作在一线的音乐教师,我有以下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2.
浅议音乐教育审美育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音乐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中学音乐课教学已逐渐从唱歌型的模式中解脱而向审美型发展,音乐教育审美育人这一重大课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做为音乐教师应该充分发挥音乐艺术陶冶教化的功能,把对学生的审美心理培养贯穿于音乐课堂教学之中,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并起到陶冶心灵与塑造人格的作用。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孔子就积极倡导“移风易俗,莫过于乐”。西方学者苏霍姆林斯基说:“从音乐教育目的看,音乐教育首先是培养人。”音乐教育大纲的总目标把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和活泼乐观的情绪,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渗透到教育中去,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  相似文献   

3.
学生皆怕作文,大有谈作文色变之势。如何化“怕”为“爱”?我认为小学低年级(一、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应承担起演奏作文“序曲”的责任,以写一句话为契机,以课堂教学为源头,激发兴趣,培养语感,开拓思维,做好作文前期准备工作,引领学生自然过渡到“主题音乐”——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优秀作文。  相似文献   

4.
新《纲要》中指出:“向幼儿适当地进行民族文化教育,认识民族文化的优秀和丰富,从而培养幼儿爱家乡、爱民族、爱国家的美好情感。”中华民族的民间音乐是有中国特色的艺术,从目前幼儿教育的现状来看,我们所开展的音乐内容单一,对幼儿各方面能力培养也很有限。而形式各异、体裁纷呈的民间音乐作品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缺憾,在民间音乐的尝试和探索中,我依据音乐教育的目标和幼儿的生理、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5.
音乐与作文结缘在历史上早已有之。音乐对写作有激“趣”、激“活”的作用。说激“趣”是指音乐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生活中哪能没有音乐,青年学生平时就爱听,爱唱,轻松优美的音乐使学生感到轻松、愉悦,“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苏霍姆林斯基语...  相似文献   

6.
黎锦晖先生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较早关注音乐教育事业,对中国早期音乐教育特别是儿童音乐教育作出过杰出贡献的音乐家。本文着眼于此,认为他的音乐教育思想是以“启蒙主义”为核心,坚持音乐的民族化、平民化、通俗化,通过充满“爱”和“美”的艺术形式,培养新的国民性。  相似文献   

7.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音乐课的重要任务,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在音乐教育中有意识地融入德育教育,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意志,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服从组织、遵守纪律、诚实机智、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因此,我们在音乐教学中要突出音乐教育的特点,把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和活泼乐观、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渗透到音乐教育之中,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因此,音乐教师要根据学生在音乐课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个性行为和意志,掌握其特点、遵循其规律,把德育工作渗透到音乐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1音乐教育在德育渗透中的作用从古至今,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族对音乐教育是非常重视的。我国的孔子说:“移风易俗,莫过于乐”;《乐记》中载:“凡音之起由心生也,人之心动,物使然也”;古希腊的柏拉图说:“在教育中我们一向对于身体用体育,对于心灵用音乐”;德国的贝多芬说:“音乐使人的心灵爆发出火花”等,其表达的意旨无非是音乐产生于人的内心情感、却又反作用于人的心灵。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比其他艺术更直接诉诸于人的情感,而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8.
我在设计本课时,考虑到二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游戏、爱模仿、爱帮助人、有爱心等特点,以趣味性的多媒体演示和灵活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发展他们对音乐的感受、表现能力及创造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听歌曲,让学生做出相应的情绪或体态反应,初步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听音乐的良好习惯。  相似文献   

9.
田梦园 《音乐世界》2010,(24):38-39
“爱”是无私的付出,“爱”是尽情地给予,爱是一个人生命中永恒的主题。在这个越来越“缺爱”的社会里,张杰适时地送上了《这,就是爱》这誊张专辑。Easy有幸能在张杰新专辑发售的当下采访到他.听他聊聊音乐,聊聊人生,聊聊属于他的“爱的练习题”。  相似文献   

10.
音乐教学是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对陶冶儿童的情操,培养儿童的心灵美有着积极的作用。音乐教学要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贯穿教学始终,充分体现育人功能。笔者教授的“爱星满天”一课在全国首届新课程小学优秀课例评选中获得二等奖,其成功之处在于通过引导演唱和创编活动等环节,  相似文献   

11.
近来有报道说:一些大学生现在是“爱音乐不爱音乐课”,并举例说,音乐课本上的音乐经典,已经引不起学生们的兴趣,倒是那些流行歌曲,像兴奋剂一样,使学生们吸收了马上就会摇头晃脑、踢腿耸肩、不亦醉乎!笔者以为,这个“爱音乐不爱音乐课”的命题,并不准确,应当说成是“爱流行音乐不爱经典音乐”才对,难道音乐课本上那些经典就不属于“音乐”了么? 其实,在大学生当中,拒绝经典的现象,远不止音乐领域—— “爱文学不爱文学名著”,这也是拒绝经典的现象之一。他们对文学名著不认为是陈年老酒,而对“新新人类”之类的文学混混儿却认为是新酿的蜜。痴情之状,令人费解。 “爱实用科学不爱基础科学”,这又是拒绝经典的现象之一。直接成为赚钱知本的,太有人爱;而不直接和经济效益挂钩的基础科学——定理定义、规则规律、公理公式等这些科学的经典,太遭冷遇。这一点,只要看一下近年来高等院校的招生和毕业生择业的情况,便很清楚了。 如何看待这类拒绝经典现象呢? 这是青少年当中流行的一种浮躁心态,一种短期行为。会哼几首流行歌曲,好像就入了音乐的流,就显得很时髦;看过几篇新潮的文字,马上就可以开展文坛对话,侃侃而谈;至于实用科学,其近利就更加明显了:它可以使你很快成为白领阶层甚至于跃为大亨。什么基础、什么经典,不过是一些隔靴搔痒的东西,远水解不了近渴。 还应该看到,这类现象,和我们正在倡导的素质教育是背道而驰的,是轻视素质的表现之一种。素质教育,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基础建构、功底锻炼、能力培育、修养积累。上述种种拒绝经典现象,不正是放弃了这些素质的提高么? 大家都清楚,“读书无用论”曾经给我们中华民族带来沉痛的教训和惨重的损失。而今日出现的“经典无用论”、“基础无用论”、“素质无用论”之类,正是“读书无用论”影响的产物,或者说,这是“读书无用论”的一个变种,甚至可以说,这是“读书无用论”的一种高级表现形式。浅尝辄止,急功近利,比“读书无用论”有更大的迷惑力,因此,它也就具有更大的危害性。 一个拒绝经典——抛弃人类已经拥有的经典和不再发现及创造新的经典——的民族,只能退化为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的侏儒!一个民族一旦产生了变异的侏儒基因,那可就麻烦了! 拒绝经典,不要以为这是新潮和进步,这是一种可能导致中华民族脑萎缩的危险的游戏!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12月12日)  相似文献   

12.
培养音乐内心听觉能力的心理学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音乐内心听觉能力,是一个从听觉注意——听觉记忆——听觉思维——听觉预感的完整的心理过程。在感知音乐作品之前要注意培养良好听觉注意心理品质;在“有理解地听”的基础上。培养音乐记忆能力;在理解音乐作品基础上进行听觉分析,培养音乐思维能力;在培养“听觉预感”的基础上。培养良好的“乐感”。  相似文献   

13.
音乐课堂是音乐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阵地。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音乐课充满活力,让教师充满魅力,让学生充满动力,应该是音乐教改的首要任务。在音乐教学中,只有摒弃陈旧的模式,培养学生敢于“求异”、善于“思辨”、勇于“探索”、乐于“创造”、富于“幻想”的精神,才会在音乐学习中进发出创新的火花,萌发出创新的意识,  相似文献   

14.
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音乐教学包括“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领域。这四个音乐教学领域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例如“感受与鉴赏”即包含有“音乐与相关文化”,音乐表现的过程同时也是音乐感受和培养、展示创造力的过程。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的提高,可以丰富音乐的表现,促进音乐创造力的发展。同理,“音乐与相关文化”也只有在音乐鉴赏、表现和创造活动中真正得以理解和体现。音乐艺术除了有自身的特质以外,还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  相似文献   

15.
“雅俗共赏,莫如音乐”,音乐是人类的艺术创造,也许连上帝在造人的时候,都没有想到过人类会如此聪明,以至于发明了这样的艺术!《论语·述而》曾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当代著名作家王蒙也说:“更多地去爱音乐、接触音乐、欣赏音乐吧!一个没有音乐的生活是不完全的生活。一个不爱音乐的人也算不上完全的爱着生活。”音乐是否真有这样的魅力,对人真有这样的影响?通过阅读《在声音的世界里》,在进入王蒙的音乐之旅后就可得到正确的答案。这是一篇融注作者强烈感情的谈论音乐的散文。作者通过对音乐细致入微的体察…  相似文献   

16.
稿源采珠     
近来有专家提出了“学生带着音乐教材走向教师”的新观点,这一观点为实施开放式音乐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这种模式重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具有两个明显特征。1、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不断获得个体首创的体验。“让学生带着音乐教材走向教师”注重学生的自学,  相似文献   

17.
李姝 《吉林教育》2005,(7):50-51
“音乐新课标”的出台,无论是从音乐教育理念,还是教材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均有了很大创新,为音乐教学的改革提供了科学的标准,同时也给高师音乐教育教学增添了困惑:21世纪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高师音乐人才?从新课程标准看高师人才的培养,无疑是一场“革命”。  相似文献   

18.
“《小学德育纲要》在基本内容和要求中明确指出:小学德育要向学生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的社会常识教育,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祖国”《纲要》在实施途径中指出“任课教师要在全部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良好的意志品格,促使学生养成文明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9.
王晶 《河北教育》2006,(7):88-88
视唱练耳,是专业音乐学习者的一种基本训练,用以培养学习者按乐谱准确地感知音高与节奏的能力,同时,加深对拍子、音程和调式等感性的认识,使训练者最终能够获得“看到乐谱有音乐,听到音乐有乐谱”的高级音乐感知能力。下面我们从“听”与“唱”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与论述:  相似文献   

20.
法国作家雨果曾说:“开启人类知识宝库的钥匙有三把,即数学、文学和音乐。”音乐教学绝不仅是教会学生唱几首歌,学会单纯的音乐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即音乐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等。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音乐素质的重要手段。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音乐必须把美的作为自己的目的来研究,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