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2019年相关案例、事件和数据为基础,从新闻行动者、新闻内容、分发渠道、受众四个方面描述本年度中国新闻业的发展图景,概括年度变化特点和预测未来趋势。研究发现:本年度媒体融合面向移动互联时代进入更加纵深化发展阶段,专业媒体的规模进一步整合压缩,自媒体的监管政策加强。新闻内容产品呈现出混合情感传播模式主导下的可视化形态特征。传播渠道上,媒体通过平台化和移动化不断拓宽传播的覆盖面和到达率,并进一步将传播渠道下沉到基层。算法推荐和人工编辑相结合成为内容分发的主要机制。新闻受众方面,网络新闻与短视频的用户数量持续增长。时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美贸易战等重大事件,网民的爱国情绪表达与媒体的宣传形成共振,全网的爱国主义情绪高涨。总体上看,平台媒体驱动下的视觉创新与技术调适是2019年新闻业变化的主要趋势。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视频将成为更加主流的内容产品形态,传媒业也将深入探索5G技术在传播领域的应用场景。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2018,(1)
本文从新闻传播者、新闻内容、传播渠道、受众、传播效果等五个方面,以相关案例、事件和数据为基础,勾勒出2017年度中国新闻业的主要特点和发展图景,包括:新闻从业者方面,职业化与社会化传播者"此消彼长";新闻内容方面,正日益适应移动传播的叙事形态变化;新闻传播渠道方面,多元化、移动化和平台化成主流;受众行为变迁方面,阅读者、生产者和消费者角色并存;新闻传播效果方面,信息茧房和"后真相"现象凸显。针对上述特点,本文预测了2018年中国新闻业发展的五大趋势:内容价值继续回归并更受重视,人工智能将深化对新闻业的影响,短视频将继续成为媒体争夺受众的关键,传统媒体将面临增强影响力和盈利能力的更大挑战,知识付费将成为内容盈利的新渠道。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2022年中国新闻业的重大事件为观察对象,重点回顾党的二十大系列报道、北京冬奥会报道与抗击新冠疫情报道等重大题材的新闻实践,从新闻生产、技术采纳与新闻业态三个维度出发阐述本年度新闻业发展变化的主要特征,并归纳当前数字新闻业在平台社会语境下的运作规律和发展趋势。研究发现,专业媒体与互联网平台从生产到传播各环节的“常态接合”是中国新闻业发展的典型特征,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新闻生产的平台化、触达技术的智能化、治理理念的生态化。数字新闻业的“生产-触达-治理”模式,是专业媒体与互联网平台“常态接合”的主要呈现方式,因此新闻传媒业应当顺势而为,积极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全面提升数字沟通的能力与效果。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21,(1):4-11
本文聚焦2020年"新冠疫情"这一重大事件,以相关案例、事件和数据为基础,从新闻行动者、新闻内容、分发渠道、用户四个方面分析本年度中国新闻业呈现的主要特点,并预测发展趋势。研究发现:本年度中央主流报刊印数增加,地方都市报规模进一步压缩,布局短视频客户端成亮点;新闻内容产品呈现出多形态的视觉化特征;传播渠道上,我国媒体融合已逐步深化到融媒智媒共存的发展阶段,县级融媒体中心在疫情期间作用凸显。媒体通过平台化和智能化发展不断拓宽传播的覆盖面和到达率,向多层次的现代传播体系迈进;新闻受众方面,疫情期间电视新闻收视率有较大幅度提升,短视频用户表达出显著的爱国主义情感,网民积极参与网络公益和提供社会支持,"网络用户"加速向"移动生活用户"方向发展。总体上,场景化传播中的视觉化呈现是2020年中国新闻业内容和传播的典型特征。展望2021年媒体的发展趋势,随着"新基建"的开展,智能基础的技术采纳和传播应用会更加普遍,内容视觉形态实践将成为常态,音频内容仍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网民信息消费行为嵌入日常生活的程度将不断加深。此外,互联网平台的国家治理力度会持续强化。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平台作为连接、聚合、配置社会资源的基础功能架构,凭借算法等技术能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信息分发服务,但由于“信息茧房”、算法黑箱和工具理性等原因,平台信息分发领域目前存在受众个性化需求并未得到真正满足的诉求错配现象。5G技术引发平台信息分发在主体、内容、过程和需求层面的全方位变革,智能化趋势逐步凸显。通过构建5G时代平台信息分发系统的概念模型,从情绪捕捉、内容升级、算法规制和平台优化四个维度探讨平台环境下用户需求与信息分发间的适配可能。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2023年中国新闻业的重大事件为观察对象,重点回顾全国两会、杭州亚运会、巴以冲突等重大事件的新闻报道,从报道表现、业态变迁、专业反思三个维度出发,归纳总结出本年度中国新闻业的主要特征:专业媒体通过重大事件主题报道体现专业权威,还原多维现场呈现专业报道,持续打造矩阵化传播格局;自媒体、机构媒体持续开展多元内容生产实践;专业媒体面临影响力减弱的风险,流量化和戏谑化内容广泛传播,大模型带来虚假新闻可能,这些问题促生了新的隐忧和焦虑。基于上述分析,面向未来的数字新闻业实践和发展,应当持续深化专业价值和专业思维,全面提升专业行动能力与专业实践效果。  相似文献   

7.
如今,信息的生产已经从以前的媒体专业生产,转变为专业媒体、各类机构以及公众共同参与。媒体融合不断演变为专业媒体与自媒体、人的媒体与机器学习以及它们之间相互的融合。①推进深度融合成为各级各类传统主流媒体的重要任务,传统主流媒体的客户端,也由新闻内容发布平台变为聚合平台,聚拢来自各个方面的新闻内容和信息,构建全新影响力。其中重要的手段,就是打造以“××号”为名称的分类内容入驻、发布、分发平台。  相似文献   

8.
智媒时代,主流媒体建立新闻平台、实现融合发展成为传递党的声音、展现真实故事、引导正向能量的关键.主流媒体在融合发展过程中,可借鉴短视频平台的算法推荐经验,充分发挥算法推荐机制的高效投递优势,深化新闻数据思维,细化新闻生产结构,强化新闻内容引导,优化新闻分发策略.文章主要探讨主流媒体新闻平台在发展过程中如何运用算法推荐机制,创新传播路径,以期为行业发展增添助力.  相似文献   

9.
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影响了新闻业的生存发展,平台成为新闻业紧急救济资金的提供者。Facebook、Google、Twitter等平台对新闻业提供的捐款和资金推动,一方面支持了地方新闻和调查性新闻,另一方面,会给新闻业带来不良影响。平台需要确保用户能及时收到有关新冠肺炎疫情的新闻和信息,删除充斥着错误信息和虚假信息的内容。此外,平台带来的数字权利和隐私侵犯等问题,需要保持警惕。  相似文献   

10.
纸媒在与新媒体的融合转型发展中,能否打造出一个新闻聚集与媒体服务共生的平台型媒体是成败的关键。平台型媒体的建设要重视内容更要重视技术,需注重平台服务功能的拓展,完善用户体验,向受众提供释疑性阅读、个性化阅读、娱乐化阅读及多样化阅读。  相似文献   

11.
陈莹 《传媒》2021,(17):50-52
目前,算法新闻分发平台作为信息技术在新闻领域的应用型产物,构成了传统媒体、门户网站、社交媒体之外的一大新闻传播渠道,并成为解决新闻信息爆炸增长、新闻阅读体验不佳等问题的全新应用平台.而随着信息技术在新闻生产传播领域的进一步下沉,算法新闻分发平台的地位也随之提升,并对新闻业态产生了显著影响.要想把握未来新闻行业发展方向,就必须全面了解算法新闻分发平台对新闻业态的具体影响所在,本文就此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2.
微信公众平台自2012年8月推出后迅速成为继微博之后各大媒体纷纷抢占的新阵地。为了让受众"一见钟情",媒体在新闻标题上大做文章,新闻标题的语言呈现出紧贴时代脉搏、标点符号"所指"意义凸显、故事化的叙事方式、降低阅读成本、彰显接近性等特点。这一方面丰富了新闻语言,促进了新闻语言的创新发展;另一方面也对语言规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媒体、相关部门和受众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3.
匡恺  刘勇亮 《中国出版》2023,(22):16-21
伴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数字媒体平台逐渐走向规范化,形成了“数字媒体集群”,新闻环境也因此从去中心化走向再中心化。在数字媒体集群语境之下,媒体融合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实现了更为深度的协作。但数字媒体空间的复杂性也给新闻业带来了众多挑战,虚假信息的传播、公众情绪的极化、新闻生产队伍的缩减,都在影响着新闻业的持续发展。面对数字媒体集群语境下的新问题,新闻从业者要以新闻为中心,锚定新闻业的回应之道。  相似文献   

14.
数字技术与市场力量相结合正在不断加深情感因素在驱动新闻业转型中的重要作用。文章梳理中外新闻业对情感的认知和研究历程,分析情感逻辑在国际新闻生产、流通与消费全过程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关注国际范围内新闻情感化与平台化的相互建构,进而为如何在数字化和全球化语境下做好中国国际新闻实践提供情感干预的理念和方案,推动中国新闻与国际受众情感共通性的有效提升,有感情、有温度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15.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手段为新闻业的采编分发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算法推荐是其重要应用方式,传统的人工采编分发遭遇技术算法分发的冲击。在网络时代"流量制胜"的氛围下,媒体为了高点击量等,对每一位受众实施个性化新闻推荐。传统的新闻把关人角色不断被弱化,技术分发产生的负面效应也日益呈现。  相似文献   

16.
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给新闻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延续智能媒体的实践,生成式人工智能将通过其强大的内容生成能力助力新闻内容生产范式转换;倒逼从业者重构职业形态,迭代升级新闻传播业态,并以此最终重构人机关系的内涵,为新闻内容生产关系带来变化。这些冲击在进一步赋能传统新闻业,推动新闻业迈向强人工智能的同时,也带来了传播的信任危机、道德的伦理冲突和平台权力拓展的隐忧。为此,智能规范必须建立,机制监管亟待完善,人类特有的信任与共情也将重新显现其价值,以此规制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推动技术向善。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平台的崛起已经成为影响新闻业转型的关键要素。本文基于荷兰学者Josévan Dijck提出的"平台社会"(platform society)概念,分析平台、平台生态系统的概念内涵和平台社会与公共价值的关系,引介和评析互联网平台具有的数据化、商品化与选择性等三个运作机制,进而基于中外新闻业的实践阐述这三个机制对新闻业的显著影响,并对中国语境下的平台新闻业研究进行了学术上的梳理与总结。  相似文献   

18.
田浩  常江 《中国编辑》2023,(Z1):105-112
数字化进程重塑了当下的新闻生态,给新闻业带来了琐碎化的危险和丧失公共信任的危机,近年来方兴未艾的剧场新闻就是新闻业将戏剧和表演元素融入真实新闻事件的讲述过程以回应这一危机的创新实践。剧场新闻的核心理念在于以戏剧的美学属性抵消数字新闻生态的浅表倾向,并以实体或虚拟剧场为媒介探索新闻业与受众(用户)建立积极情感连接的可能路径。从叙事形式、用户关系和价值意涵三个维度出发,可知成功的剧场新闻实践能够重新拉近新闻业与用户之间疏离的关系,培育积极的新闻社区感,重建新闻业的社会信任。剧场新闻实践为业界和学界重新思考包括真实性在内的诸多基本新闻观念提供了依据,但数字技术无所不在的影响和新闻业的平台化趋势也为这种创新样态的未来带来了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9.
王敏 《新闻记者》2024,(2):31-43
新闻工作者如何理解受众,如何寻求与受众之间的连接,是媒介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基础性问题。前数字时代的一些经典研究认为,组织管理和专业直觉主导了媒体运作,受众事实上在新闻生产中处于边缘性地位,存在于从业者的“想象”之中。数字技术为媒体打开了受众的“黑箱”,受众变得日益数据化与可测量,带来了新闻工作者受众观念建构的背景性变化。本文在“技术的社会建构”思维下,考察了省级移动新闻客户端“S新闻”从业者的受众观念,发现“量化受众”已建构成为一种新的合法性机制,其背后的实质是平台逻辑对新闻业的渗透和改造,但S新闻的编辑室文化并不完全支持量化数据主导新闻生产,而是体现出一种与科层制组织约束、传统新闻专业主义规范、从业者个体选择等的冲突和协商。未来编辑室需要建构起清晰的价值规范、语境策略来指导从业者更好地理解受众数据,才可能增进对受众的理性化理解及赋权。  相似文献   

20.
胡阳 《东南传播》2021,(2):31-35
媒体平台化是新闻业在平台经济下的新形态。运用数字劳动相关理论对今日头条进行个案分析,研究发现,媒体平台化趋势下,尽管媒体平台保有新闻业本身的特征,但无可避免地移植了平台的资本积累逻辑,且前者已呈现出被后者裹挟的趋势。具体体现在"注意力众筹"与"新闻众筹"的生产模式中,即新信息技术对用户进行的"超级全景监狱"式监控与数据利用,运用技术赋权、情感劳动动员、奖励机制鼓励创作等策略进行数字劳动动员,从而实现对低偿劳动的普通用户们隐蔽的剩余价值剥削。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视角进行批判,意在呼吁社会保有对新事物的谨慎态度,促进平台经济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