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课堂教学的语境下,和谐是一种目的与状态,是一种暂存的、动态的生成过程,是一种关系,是一种审美品格.基于和谐理念的课堂教学,应通过对和谐教学价值取向共同体、互补共生的和谐课堂教学体系、"你一我"对话式的和谐师生关系、和而不同的课堂生活、生态型的和谐课堂文化以及宽容、民主、开放与探究的和谐教学情境等方面的建构来实现.  相似文献   

2.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马克思主义荣辱观的中国化。但这种中国化的荣辱观也考虑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态,即在中国儒家文化精神与价值观浸染下形成的民族心理。从道德完善、价值次序、普遍和谐三个视角,可以窥见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儒家文化精神和价值观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陆贵山教授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研究,提出并建构了审美主客体的统一和倾斜理论、宏观文艺学理论、文学系统本质理论,主张以审美主客体为中心,从历史的、审美的与入学的维度进行宏观辩证的综合研究,围绕学理的广度、深度、矢度和圆度,在文与自然、文与史、文与人、文与美、文与文化、文与文本的关系中来研究文学的系统本质,通过实践、对话、综合与创新,建构富有创新性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4.
目前,中国文学研究中存在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建构主义等三种不同的文艺学知识建构方式。文艺学知识建构的本质主义体现在文艺学教材、文学批评实践等方面,文艺学知识建构的反本质主义表现在重建非经典化知识、建构文艺学知识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等方面,文艺学知识建构的建构主义指涉文艺学知识“场域”、“关系主义”等。文艺学知识建构中多元思维应该形成一种自由和谐的关系,时刻保持自身清理,凸显当代性和社会使命感,加强文艺学知识建构的批判性反思。  相似文献   

5.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语境中,“以人为本”与现实生活存在着深度关联,并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和实现轨迹。而从宽容走向和谐,就是“以人为本”在当下中国现实生活中呈现的具体实现路径———以宽容的心态、理性特别是制度促进现代性的成长,在多元价值和多样生活的基础上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无疑为“以人为本”的现实践行提供了制度的维系和根本的保证。  相似文献   

6.
价值多元化是现代化发展到20世纪时的突出现象.西方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新自由主义学者认为,价值多元化必然导致价值多元主义和共识的不可能性,表现为主流价值观的缺位及社会的不和谐状态.然而,实质上,价值多元在给社会和谐带来挑战的同时,共识的存在及和谐的实现仍然是不容否定的,这是由各种客观因素所决定的.只要在经济、政治等方面进行努力,特别是在文化上,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价值观的基础上,实现个人与社会、“一“与“多“、主流与非主流价值观的有机统一,那么,在价值多元化这一新的历史层面上达成广泛共识、进而实现新型的更高层次的社会和谐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7.
文艺学的当代性转换归根结底应当落脚在对“文学是人学”这一命题的深入研究及其理论蕴涵的开拓上。马克思主义实践人学思想中所包含的对“实践的人”、“人的实践”的思考,对于我们推进文艺学的当代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建构意义。文章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人学思想,深入探讨了它在文艺学的当代性发展中与新的文艺本体的确立、文艺学当代性转换的逻辑起点的建构以及重新认识文艺本身等重大理论问题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方式的一种文化。本文从理论基础、价值依据及与和谐社会的辩证关系几个方面考察了和谐文化,认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和谐文化的理论基础,和谐的价值是和谐文化的价值依据;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和谐社会决定了和谐文化的存在性质,和谐文化又反作用于和谐社会,引导和谐社会的发展方向。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和谐文化建构,要坚持以人为本,更新发展观念,建立起以和谐为主题的和谐文化观,促进和谐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法治思维:和谐校园的内涵、价值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法治视野诠释和谐校园的内涵、价值与路径选择具有特定的意蕴.民主法治、诚实守信、地位平等、法治文化、权利救济诸要素赋予了和谐校园的法治内涵;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价值指向,即公平正义是和谐校园的价值目标、价值准则与价值实践;和谐校园内涵中的法治理念及价值指向中的公平正义,决定了和谐校园建构的路径选择必然以权利本位为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0.
<正>在全球化语境中,文学的跨文化交流已成为新常态。在文学接受的过程中,"注视者"在异质文明语境下建构作为集体想象物的异国形象。在这样一种"注视者"与"他者"的关系中,由单方建构的异国形象必然存在偏差甚至是扭曲,即存在将异国形象"妖魔化"的现象。在国家权力链条下,接受国对放送国国家形象的扭曲和不合理虚构,极易形成一种不和谐的文学交流现象。在论述被"妖魔化"的异国形象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