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电子影像作为人类对光影关系持续探索的最大规模实践,体现了人类寻找特定事物可见性的努力,成为现代民族国家的共同体叙事获得高可见性的理想媒介。其在色彩选择、秩序整合等共同体审美形态中,以象征生产、空间生产表述了共同体记忆,进而通过情动体验、互动仪式激发为共同体情感,最终聚合为人们的共同体认同。共同体叙事的可见性得以凸显并生成可见的共同体,这是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论断的进一步延伸。共同体叙事对城市电子影像的征用,是对大众注意力在公共空间的重新分配,使其成为露天电影之后,又一种在公共空间大规模组织集体观看的影像媒介。  相似文献   

2.
清末民初,是中国从传统王朝国家的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时期,各界人士传统的天下观逐渐转向现代民族国家观.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指出了印刷媒体对民族主义具有建构作用,本文以《申报》《大公报》等慈禧葬礼相关报纸文本为分析对象,以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的理论为框架,通过慈禧葬礼报道来探讨读者与朝廷、国家之间的想象性联系.研究发现:国...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2004年以来上海媒体“麦兜”相关报道的文本分析,阐述了香港系列动画电影主人公“麦兜”在上海报道中呈现的上海特质——“小市民”的“烟火气”与“以不自觉方式反抗工业化”的“知识分子气”.本文认为,这是上海媒体对香港在本土、殖民、民族文化张力下出现身份认同危机的共鸣.以镜像论为基础,本文认为:上海媒体之所以强化这种“香港镜像”,是因为同样面临“封闭”的瓦解,希望通过“指认”香港描摹“上海想象”,以构成对“他者”——“乡土中国”的本能对抗.根据未上映的麦兜新电影相关报道,本文进一步探讨:在“麦兜”呈现出弱化地方共同体意识趋向的情况下,“上海想象”是否还能形成与民族主义主流意识不同的取向.  相似文献   

4.
文化交往在公共外交中越来越成为密切国务关系、增进国际交流的关键因素.主体间性与交往理性是文化交往得以实现的前提与基础,"脱域"是现代性所带来的后果,但基于信任与交往,文化间"共同体"可以凭借目标连接、文化认同、心理归属来实现,正如"一带一路"倡议所提出的创建共商目标、共建认同、共享归属的世界"共同体".但在这个过程中,仍然存在对"中国方案"刻板印象的文化认知障碍、文化冲突背景下的价值认同偏差与外媒话语呈现的语义极化等跨文化传播困境.故本文提出以"民心相通"的跨文化交往共生打造共同体图景;以"民心"朝向为共同目标诉求,消解跨文化认知障碍;拓展交往互通模式,共建跨文化价值认同;强化参与感与获得感,共担责任共享权利.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1949年至1966年十七年间纪录电影为研究对象,以安德森有关媒介与想象的共同体建构的理论为研究框架,试图展现这一时期的纪录片为新中国提供了展开民族国家想象的影像,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建构。  相似文献   

6.
上海<立报>的发刊词<我们的宣言>中,清晰地显现着创办者、我国著名报人成舍我先生恪守的"报纸大众化"理念,表达着成舍我先生办报生涯中最为重要的报纸--上海<立报>与众不同的内在含义与社会背景.成舍我先生刻意追求的"报纸大众化"目标与其"二元化"的价值取向无疑有着密切的关联.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表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的电视剧为中心,通过电视剧想象及塑造的城市空间以及空间中的人物形象,探讨电视剧与城市之间互为映衬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影视传播与民族想象共同体之间的关系是值得广泛注意和深入讨论的一个问题。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此展开讨论,一是"民族想象共同体"作为一个概念的积极意义,二是影视传播对于民族想象共同体的建构作用,三是过度想象的问题。本文认为,在"民族想象共同体"这样的表述中,真实存在的共同体是本质,想象的作用是凝聚与加强这一共同体,而影视传播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能对民族认同和民族想象共同体发挥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民族意识源于"共同的想象"美国学者B·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体》一书中曾告诉我们,现代媒介通过对现实的建构及传播,创造出了"虚拟的现实空间",成为共同体的共同的认知领域,这个领域中的一切则如同纽带使得处于不同地域的共同体中的个体在想象中  相似文献   

10.
民族意识源于"共同的想象"美国学者B·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体》一书中曾告诉我们,现代媒介通过对现实的建构及传播,创造出了"虚拟的现实空间",成为共同体的共同的认知领域,这个领域中的一切则如同纽带使得处于不同地域的共同体中的个体在想象中  相似文献   

11.
报纸的"网事"版是报网互动的一种产物和表现.本文以浙江省宁波地区的<宁波晚报>、<东南商报>和<钱江晚报>(宁波版)等3份报纸的"网事"版为研究个案,考察了"网事"版在期刊、版面安排、选题、报道模式和报道思路等方面存在的异同,以期对新闻实务界探讨报网互动的模式和形式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2.
会出现"报业湘军"吗--长沙报业之竞争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的增量空间 地处中部的长沙与报业一线城市相比,报纸的竞争显然还处在发展期,尽管已经有5家综合性日报在争夺市场,但差距并没有拉开,仍然给准备进入者以想象的空间.  相似文献   

13.
罗锋 《现代传播》2007,(6):98-101
重庆"钉子户"事件在2007年3月成为网络与传统媒体关注的焦点.网民首次参与新闻事件现场报道使得事件本身成为新闻传播视野中一个极佳的研究范本.本文认为这种传播路径凸现了媒介叙事转型从传统媒体致力于想象共同体的建构到新媒介时代网民的个体化修辞.这种参与式草根新闻叙事模式带给我们的冲击无疑是重大而深远的.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上海已基本解决了信息传输的瓶颈问题,信息技术已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应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整合得到了有力推动,信息化止在为上海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和支撑,并已成为上海城市的一张新名片。当前,上海正在根据中央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加快推动电子政务建设。在实践中不断深化上海的电子政务建设在广泛吸收国内外城市经验的同时,按照国家总体要求,努力从上海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综合规划并组织实施,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15.
赵宜 《报刊之友》2014,(3):65-67
美国电影《上海之吻》是一部聚焦美籍华裔人群寻找身份之旅的影片,故事发生在上海,作为一座被反复书写的城市和多重文本交织下的“文本化空间”,上海在主人公刘的寻找之旅中展示出了多重的面向,并经由刘对这座城市的不同感知和这座城市意识的变化,完成了这段真实与想象的旅程,最终达到了刘的自我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6.
赵宜 《今传媒》2014,(3):65-67
美国电影《上海之吻》是一部聚焦美籍华裔人群寻找身份之旅的影片,故事发生在上海,作为一座被反复书写的城市和多重文本交织下的"文本化空间",上海在主人公刘的寻找之旅中展示出了多重的面向,并经由刘对这座城市的不同感知和这座城市意识的变化,完成了这段真实与想象的旅程,最终达到了刘的自我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7.
王昊青 《新闻界》2003,(6):10-11
本文试图探讨上海信息产业发展需求与目前上海信息产业类专业报纸的关系,一方面寻求上海信息产业类报纸帮助信息产业发展的通途;另一方面,也希望借信息产业发展的需求思考上海行业媒体异质发展的潜力。一、上海信息化建设规模与本地信息产业类报纸弱化的反差自二十世纪新科技革命以来,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信息产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已经成为各城市和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上海,截止目前,家庭电脑普及率早已超过50%;2002年,上海信息产业实现增加值489.07亿元(占全市GDP比重为9%);信息产品制造业出口占全市1/5强;软件产业营业收…  相似文献   

18.
传播仪式与中国文化认同的重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借鉴传播仪式观的研究思路,以中国传媒实践活动中的民俗传播与节日(庆典)仪式传播为例,考察和分析中国传媒与文化认同建构之间的意义及关系.理解民俗展现和节日仪式传播意义,就是在仪式中借助各种符号表征方式,以其感召力重建文化的"想象的共同体",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这种建构中重新发掘现代性意义,从而获得外部世界更多的接纳和认同.  相似文献   

19.
田瑶  单志芳 《今传媒》2016,(11):76-77
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给报纸媒体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报纸媒体为突破瓶颈加强与互联网的融合.在"互联网+媒体"背景下,传统报纸媒体不断树立互联网思维,通过提升内容质量、明确受众需求、转变报纸的经营和服务方式来提高报纸媒体的影响力,这是提升传统报纸媒体传播品质和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也是构建其新的经营模式和内容渠道的重要思路.  相似文献   

20.
上海的发展举世瞩目,但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国际性大都市,上海却缺乏与其城市地位和身份相一致的"重量级"媒体。本文对上海主流报纸的社论进行考察,并与《南方都市报》进行比较后发现,无论是数量还是内容,上海主流报纸都远逊于《南方都市报》。这一现象值得上海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