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意思是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这句话是孔子对君子人格的规范。  相似文献   

2.
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意思是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这句话是孔子对君子人格的规范。人如此,文亦如此。内容厚实、观点新颖,但语言梗塞、结构杂乱的文章.难以引发阅读兴趣,更不用说给人教益、引起审美愉悦了:反之。内容空洞、观点陈腐、无病呻吟的文章.辞采再绮丽.结构再精美,同样令人难以卒读。乾嘉年间。“阳湖派”就主张“质为文所彰,文为质所存”,强调文质并胜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3.
贾淑莉 《考试周刊》2012,(79):28-28
孔子《论语·雍也》有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章如人,尤其是状物散文。一篇好的状物散文犹如君子,内外兼修,其内为“质”,即作者所描写的内容及所表达的情感,就像是一个人的血肉、思想、灵魂;其外为“文”,即为使“质”更好地表现所运用的语言、手法等。  相似文献   

4.
质实清空     
一般地说,不论何种体裁的文学作品,总应首先内容充实。古代的经籍就有“君子以言有物”(《周易·家人》)和“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之类的话。它们是说,文章要讲究内容。或者说,朴实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朴实,又未免虚浮。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个君子。这种“尚质抑淫”,要求“文附质”,反对片面追求“夸繁斗缛,缀锦铺花”重形式而忽视内容,无疑都是正确的。但对于“诗有别趣”、“诗者,根情”的古典诗歌,是不是内容堆垛得多就好呢?有时并不一定。“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心雕龙·情采》),诗人们对生活有所体会感受之后,  相似文献   

5.
李鸿显 《考试周刊》2010,(36):45-46
对《论语》中"君子不器"这句话,解释几乎千篇一律——君子不是器具,君子要做通才。但据《论语》整篇表达之意,"君子不器"应解释为"君子不谋器",因为器是由小人于肆中造作而成;君子谋道,学习治国平天下之术,维系和指引整个社会关系,实现治国平天下之大业。  相似文献   

6.
分析《论语》中的相关语句,可概括出孔子的"质""文"观为:本质胜于文采,则流于鄙野;文采胜于本质,则流于浮夸;唯有本质与文采的适度结合,方臻于中庸。以子桑伯子为代表的一派认为"质"胜"文",甚至可有"质"无"文";以周朝大夫及史官为代表的一派则强调"文"胜"质"。此外,子贡的"质""文"观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观点,并与两千多年后的俄国形式主义的文学批评观点有相似和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7.
《论语》之“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句,自汉以来,学者注疏分歧较大,虽后世正统注疏较多采用全句不断之分法,然此说未免与文章之本意有不合之嫌。文章着重结合清人史绳祖之说,就“与”字在《论语》中之用法,以及孔子本人对待“利”、“命”、“仁”三者的不同态度问题,对该句重新解释,从而指出:此句应为“利”、“命”后俱有断,其意亦了然,乃孔子罕言“利”,旨在不赞同,而对“命”、“仁”则是赞许之意。  相似文献   

8.
孙文静 《现代语文》2009,(10):146-147
《论语》有言:"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句话用来谈论作文之道同样适用。在高考考场作文中,含蓄质朴的作文未必是应试佳作,满载文采的应试作文往往能获取高分,因为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文章在任何场合都是充满魅力和磁性的。要想使自己在考试作文中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9.
质胜文则野     
片段选读一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译】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就粗野,文采超过质朴就死板、虚浮。文采和质朴结合匀称,才是君子。”  相似文献   

10.
徐徐 《成才之路》2013,(35):69-69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中有这样的话。和:人群。同:苟从。孔子的这段话可以这样来理解:君子为人与小人比较起来,体现在能融进群体,但不应该苟从其中而迷失自己的个性和原则。  相似文献   

11.
《论语》为政第二中有这样一句话:子日:“君子不器。”从字面上来讲,君子指有学问的人,而不器指不要做器皿。合起来理解就是说一个有才华的人应该多才多艺,有多方面的能力,不能太单一了。这句话中不仅道出了孔子的治学观和他老人家对人生的态度.更让人们对当今我国大力倡导的素质教育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2.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一书中。在该书中,孔子提出了“君子不器”(《论语&;#183;为政》之十二)的通才教育主张。  相似文献   

13.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末期著名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博学多识的学者。他的主要思想学说集中体现在《论语》一书之中,细读《论语》我们不难发现,孔子一生致力于"为学"。本文从好学、会学、博学三个方面论述孔子的"为学"之道。  相似文献   

14.
一、《论语》思想中,道德教育所居地位 《论语》思想中,道德教育应该说是居于首要的地位。《论语》中有不少孔子的言德之语。他常叹“知德者鲜也”。“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他最忧虑的是“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因此,他在教学中最重“德教”。并以“君子”的标准要求学生。孔子最称赞子产的君子之道四大品德,这就是“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这些都体现了论语中孔子主张的为人道德至上,育人道德第一的思想。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里的“奉”就是做人的根本,“务本”就是要学会做人。做人就是孔子所说的“成人”,即“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换句话说,就是只要培其智,修其德,养其勇,习于艺,再加上礼乐之文,就可以成为一个完备的人了。孔子还指出:“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这里孔子强调“成人”主要是德.德是“成人”的起码条件。  相似文献   

15.
以孔子授业而非"教育思想"为研究对象,以《论语》传递的信息为依据,系统分析孔子授业同弟子入仕的关联,论定授业中有关政事的议论植根于君子之教。  相似文献   

16.
孙孔懿 《学科教育》2009,(4):3-7,46
“文质彬彬”在今天“多用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追溯本源,它出自《论语》,原指人的文采和质实配合均匀,包含着“文与质和谐发展”的教育意蕴。孔子提出的这一论人标准和育人规格,是其教育哲学的核心理念之一。孔子当年还提出要防止“质胜文”或“文胜质”现象,遗憾的是人类在创造文化一步步远离“质胜文”的野蛮时代的同时,越来越受文化制约,以致出现“文胜质”现象。初步的“知识考古”表明,“文质彬彬”词义的历史演化正是这一趋势的典型缩影。在以“和谐”为主旋律的今天,亟需借鉴历代思想家对“重文轻质”倾向的反省与批判,赋予“文质彬彬”新的时代内涵,实施文质双向关照、协调发展的和谐教育。  相似文献   

17.
正宋代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足见《论语》的作用。寻遍整部《论语》,关于君子与小人的对举句,竟达16处之多。1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君子团结但是不搞帮派,小人搞帮派但是不团结。)这句话主要要理解好两个字:周、比。"周"是"团结、合群"的意思;"比"是"勾结、搞帮派"的意思。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点之一,就是小人结党营私,与人相勾结,不能与大多数人融洽相处;而君子则不同,他胸怀广阔,与众人和谐相处,从不与人相勾结,这种思想在今天仍不失其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陈军 《上海教育》2011,(10):46-48
《论语》各章,均是对话或自言。对话有问答,自言也有问答,各臻其妙,各具其境。孔子本人在问问答答之中对某些"问"也有所评论,如"大哉问"等。大者,境界高也。为什么说这样的"问"境界就相当的高呢?这是很值得研究的。《论语》记录了弟子问孔子的问题一百多个。对于弟子之问,孔子有其要求:一是善于发问;二是不耻下问;三是问一得三。  相似文献   

19.
黄玉霞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7):81-82,109
"仁"学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在《论语》英译过程中,不同译者对"仁"做出了不同的翻译。阐释学翻译为分析"仁"学思想在韦利和刘殿爵《论语》译本中的阐释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冯宏 《文教资料》2011,(3):79-80
"不图为乐之至于斯"是孔子在《论语》中对于"妙音"的高度评价,是儒家音乐思想的现实体现,不能诠释为"我并不期望音乐这样美妙"或者"音乐没有必要这样美妙",而且在对《论语》的经典解读中也多释为乐美而令人陶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