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研究"同一内容在分段教学中的衔接"这个主题,我听了两节课——一节是二年级上册的"角的初步认识",另一节是四年级上册的"角的认识",并专门从数学活动经验的角度进行考察,发现这两节课正好从实践上加深了自己对数学活动经验与生活经验及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思想的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只要是教过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老师都会有同感,就是在教学第42页第3题比较角的大小这个习题时,往往感到力不从心,难点不太好突破,那么到底如何有效地突破这个难点呢?下面两个教学案例的对比很能说明这个问题.由于这两节课在一个关键处点拨、孕伏的方法不同,所以在同一习题的处理上,效果就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3.
陈冬梅 《广西教育》2014,(41):66-67
正一、教材简析《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学会用直尺正确画线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再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如"折一折""摸一摸""摆一摆"等)认识角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材不要求学生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能指认出现实中的角及其各部分名称,会用各种材料做出或画出角,在此过程中,  相似文献   

4.
1 “最后一节”现象 北师大版《数学》七至九年级的很多章的最一节内容在编写上显得很有特点.比如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教材中共设计了7节内容,第1节至第6节分别是“线段、射线、直线”“比较线段的长短”“角的度量与表示”“角的比较”“平行”“垂直”,而第7节是“有趣的七巧板”.应该说,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2页“圆的认识”。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教材“圆的认识”这节课中的观察思考一和观察思考二,让学生从生活出发,借助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进行学习,学习了圆的特性和画法后再回归生活,用圆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陈晓玲 《广西教育》2004,(4A):38-39
教材说明《角的认识》一课是北师大版教材二年级下册P64的内容。教材通过一幅街景图,引出生活中的“角”,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议一议”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角。  相似文献   

7.
唐军 《湖北教育》2004,(13):90-91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敦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敦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8.
“角的认识”(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这课属于好上但不容易上好的课。在实践中,广大教师积累了很多操作性强、实效性好的教学经验,但也有不少教师对于本课的目标定位不是很合理,把“会比较角的大小”也作为本节课的教学要求,甚至作为教学重点,这是一个误区。下面我将略加分析,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9.
一、初读教材:山重水复疑无路全国各套《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教材都将“角的初步认识”一课安排在二年级。比如,人教版和西师版安排在二年级上期;苏教版和北师大版安排在二年级下期。《认识角》是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7页的内容。同其他几个版本教材的编排顺序大致相同: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再通过折叠、描画和操作学具等活动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材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再联系生活实际依次呈现。  相似文献   

10.
周蓝 《新疆教育》2012,(19):55-55,54
苏教版小学数学中小数的教学分为两段,初步认识小数和系统认识小数。前者安排在三年级下册,两次初步认识分数之后,由十分之几引入认识了一位小数,主要是学生比较熟悉的长度和钱数,如5分米是十分之五米,就是0.5米;8角是十分之八元,就是0.8元,十分之几就是零点几,其中以钱数为主要支撑经验。后者安排在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也是以学生熟悉的钱数为支撑展开的。  相似文献   

11.
黄玲红 《湖南教育》2006,(10):33-34
人教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中“角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主要教学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学中,要结合生活情境及观察、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和三角板画角和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抽象思维等能力;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信心和乐趣。  相似文献   

12.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从知识点分析.主要内容有:  相似文献   

13.
“倍”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概念,它可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比较关系。在教学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时,教师可以以学生的已有知识与生活经验为基础,由“相差关系”引出“倍数关系”,引导学生感知倍的认识;再通过取球活动等例子丰富学生对“倍”的感知,从而建立“倍”的概念;最后让学生结合巩固拓展练习,强化倍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 教学目标: 1.经历认识星角器和测量角的过程. 2.认识最角器,会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5.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新世纪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时,是在学生认识直线、射线、线段、角以及平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了让学生认识比较抽象的平面图形,教材安排了很多动手操作活动。这便于学生直观认识平面图形,并积累活动经验。  相似文献   

16.
《认识钟表》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教学内容。一、目标与定位《课标》中将“数学活动经验”与“数学事实”并列视为“数学知识”的基本内涵,并一再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这是以“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为“基本出发点”的数学新课程的一大亮点,也是实施数学新课程的一条重要理念。  相似文献   

17.
本节课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学生通过第—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这节课就是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探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2.使学生在认识三角形有关特征的活动中,体会认识多边形特征的基本方法;根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观察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一、背景与导读 “角的初步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基础上教学的,只要求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尺画角就可以了。由于小学生的抽象思维发展得很不充分,所学习的几何知识都依赖于经验,依赖于直觉观察。  相似文献   

19.
正学生的数学学习总是基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发生、发展的,数学活动经验既是数学学习的产物,也是学生认识和实践的基础。帮助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下面笔者结合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活动,来谈谈对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积累的实践和思考。【教前思考】通过查阅《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小学各学段图形与几何领域中关于"角"的这部分教学内容的目标定位,笔者发现,虽然所列教学目标线条比较粗,但是层次已经很清晰。第  相似文献   

20.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26~28页。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体会度量角的大小需要统一度量单位,认识量角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