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德已相伴人类走过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在现代社会的法治化过程中,道德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法治下的道德建设是指向“第三类道德”的,并具有“相适应”性、“相协调”性、“相承接”性以及普遍适用性和职业差异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为了实现培养“道德性”的目标,必须首先清楚道德性是什么,以及通过什么样的程序才能培养道德性。在没有弄清楚这一点的情况下就去培养道德性,不可能达到目的。为了有效地培养道德性,必须重视基本的理论探讨。结构化方式道德教学原理的主旨就在于明确培养道德性的程序或原理,以便能够有效地培养道德性。一、道德性是什么?道德性被普遍认为具有道德情感、道德判断力、道德实践意愿和态度等形态。具有某种状态、形态的东西,也必然有其内在的“结构”。没有任何结构而只有形态是完全不可能的。因此,道德性也一样,如果其具有形态的话,…  相似文献   

3.
论道德的情境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与情境如影随形,道德不仅其本身就是社会关系、社会秩序的产物和表现,其发展和变迁也主要借助风俗习惯、社会舆论等人环境的调节与影响,其价值取向与行为产生更受具体情境的直接影响。对道德的情境性予以重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现代社会情境中的道德价值;有助于促进良好的道德环境的形成,提高社会整体的道德水平;更有助于弘扬人的道德主体性、优化道德的实践。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道德社会化任务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道德理想的构建和道德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重要任务。道德性成为大学生道德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是大学生道德能力的重要内容。道德社会化任务的达成方式要符合社会要求,适合学生身心发展,将体现时代精神的内容、原则、方法引入德育,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大学生的道德社会化。  相似文献   

5.
探究性道德学习作为道德教育的时代课题.具有自主性、开放性、选择性,生成性等本质特征。哲学,个体道德发生学和建构主义心理学为探究性道德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时代发展的强烈呼唤、人的主体意识的不断觉醒和道德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则为探究性道德学习奠定了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6.
道德权利和道德义务是伦理学中的一对重要范畴。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但由于各种原因,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许多人割裂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的联系,只承认道德义务,而忽视、误解甚至否认道德权利的存在。在这些原因中,有错误观念的影响,但也和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关系的复杂性、曲折性、受动性、不确定性和非强制性等特殊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不仅是一个单位或一个国家生存、发展、振兴的需要和标志,而且是道德主体自己健康生存、全面发展、成就事业、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和标志。道德的基本定位应该是人(主体)通过行为(实践)而显现和确证的一种品性,道德的本质属性是行为对人对己的利害性和行为的自主自觉性,道德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提升主体的道德品性。道德品性的养成主要有三个方面和环节:努力学习,提高道德智慧;经常自省,增强道德信念;重在实践,操守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8.
论道德的本质属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的本质是自主自觉行为对人对已的利害性;目前通行的道德定义没有摆脱使道德完全主观化的倾向,未能准确阐明地揭示道德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9.
法律的道德性问题是法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分析实证主义法学与自然法学之间长期争论的焦点。分析实证法学主张道德与法律是可分的,法律和道德没有必然联系。自然法学认为道德与法律不可分,法律本身应该合乎道德。在法治建设中,法律的道德性要求立法的道德基础、守法的道德义务以及司法的道德判断。  相似文献   

10.
主体性德育思想包括一系列的思想观念,其核心是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利用主体性,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性道德人格。由此提出的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选择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的主张实际上就是希望受教育者按照教育者的期望做出符合社会规范的选择和判断。培养主体性道德人格关键不在于培养道德选择和判断能力,而在于加强正确的道德信念。  相似文献   

11.
道德功利古已有之。在当代中国,它有其存在的依据及合理性,但也有其局限性。只看到它局限性和不完满性,看不到它的积极性、进步性、合理性,试图超越历史发展阶段,苛求人人都达到超功利的神圣崇高的道德境界,是道德理性的迷失与偏执。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需要健全的道德理性。  相似文献   

12.
考察领导道德可以从角色责任、角色行为、角色调解和角色影响四个方面来进行。领导应致力于扩大非权力性影响,提高道德资本的利润。新时期的领导应注重加强四方面的道德素养,同时除了内在自律,还需要通过构建领导道德规范的内化机制和激励机制,通过加强领导道德的制度建设,构建领导道德基础性行为规范,以此加强外在强制力量来强化领导道德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对公德与私德关系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社会不能没有道德,道德又分为私德与公德。所谓私德是指道德的内在性与个体性,所谓公德是指道德的规范性与约束性。对于传统中国而言,道德主要表现为重私德而轻公德倾向;而在现代,又表现为公德与私德的一并缺乏。因此应当剖析公德与私德关系,使二在道德建设的过程中实现相互影响、相互转化,从而促进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行政道德具有外在强制性,同时也应有关爱、润泽的功能。我们在治理行政道德失范的时候,更多地通过法律、制度的强硬性来强化行政道德的强制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行政道德建设效果的影响。理性的方法应是强制有关爱结合,充分利用道德的关爱,由此提升行政主体从被动到主动自觉的道德行为,推动行政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5.
道德人格并非天生自成,而是人们通过接受各种道德教育并在自身努力修养和践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对受教育者个体的主体性、道德教育内容的选择性、社会道德实践活动的重视的关注,将对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道德直觉与道德信仰的养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直觉使道德主体能够洞察道德信仰的本质和内涵,形成统一、稳定、持久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从而坚定对道德价值理想、目标和规范的信奉。道德直觉的整体性造就了道德信仰的完整性,瞬间决定性促成了道德信仰的直接性,“非逻辑性”暗合了道德信仰的本质性要求,无意识性促成了道德信仰的超越性。奠定道德信仰的基础、提供道德信仰的方法、坚定道德信仰的理想性是道德直觉促进道德信仰养成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道德具有情境性特征,道德的情境性以及道德学习区别于知识学习、技能学习的特殊性决定了道德学习不能脱离现实的道德情境,道德知识的获取、道德情感的生成、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锻炼必须依赖道德情境的支撑.  相似文献   

18.
道德具有情境性特征。道德的情境性,使道德学习不仅有别于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且决定了道德学习不能脱离现实的道德情境。在道德学习中,道德知识的获取、道德情感的生成、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锻炼都必须依赖道德情境的支撑。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思想品德教学多以道德概念的识记、理解与背诵为主,导致思想品德教育的低效性。有效的思想品德教学,应该从社会生活中开展。要把学生已形成的正确道德认知,通过鲜活的生活主题,转变为学生自觉的道德践行,让生活体验升华为自己的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20.
社会转型时期在加强意识形态道德建设的同时,也应重视日常生活道德的建设。后因其日常性、无’意识性、相对稳定性和保守性等特征而显得更为关键。本以为应从制订规范、加强教育和营造生活环境等方面来建设日常生活道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