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某编辑为帮助通讯员,使其稿件顺利过关,给通讯员出这样的主意:找找报社某某领导,请请某某主任…… 类似的情形,在一些新闻单位并非“新闻”。个别编辑、记者传授的这种“歪经”,乍看起来人情味十足,实际上产生了很不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评述性新闻,有的叫加注新闻。它是在叙述事实的同时或中间,用另一种口吻明显地加上作者的评论、分析、批注。这种评论、分析或批注,类似电影中的旁白,给人以引导或启迪的作用。写这种新闻,不完全用事实说话,而是利用各种事实来发表议论,表明看法。这样说,有的同志会问:“写新闻不是反对议论,强调用事实说话吗?”诚然,新闻报道肩负传递信息的作用,而且有些消息只告诉读者新发生或新发现的某某事实就够了。在这种情况下,新闻写作只用事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个看似荒唐与滑稽的命题,但却是一个极为严肃的问题,这是一个事关党的新闻事业的权威性与公正性乃至与新闻记者本人生死攸关的命题。纵观近来我国新闻传播业的实践活动,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些现象:某某媒体与某某单位共同举办什么活动,比如“XX千里行”、“XX大奖赛”、“XX壮举”等等。由新闻单位和新闻记者提出的一个动议,又拉来了某个商家,最后完成了一项活动,结果理所当然是“弘扬了什么精神,振奋了什么精神”。而接下来一定是新闻单位或是新闻记者同商家一样得到了宣传或经济方面的利益。那受众得到了什么呢?真的就是“受到了什么精神的教育,什么理想的启迪”  相似文献   

4.
《记者摇篮》2006,(5):52-52
1.“踏访”式由头要“踏”出新东西来所谓“踏访”式由头,是记者或通讯员深入到现场,通过观察后写成的新闻由头。利用这种方式要注意,记者或通讯员一定要善于发现新的事实。不要把那些与要报道的事实无联系的事来作为新闻由头。2.少用“了解到”式由头所谓“了解到”式由头,就是记者或通讯员把自己到某个部门、某个单位去了解情况的事作为新闻由头。如果说这种方法值得推广的话,那么,记者和通讯员无须再紧张了,可以不急不忙,随便什么时候什么单位去采访都可以写出“新鲜”的新闻来,甚至还可以写出“昨日”新闻来。然而,这种方法也不是不能用…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国内一些地方经常有一些假冒记者出现。这些怀揣着伪造的某某通讯社、某某电视台、某某报社记者证或介绍信的“记者”,打着采访的幌子,向企业和单位及个人行骗,其目的是骗取金钱财物。这些假冒记者的出现,不仅给一些新闻单位的工作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而且危害了社会。 这些犯罪分子为什么要以“记者”身份来干违法的勾当呢?细细想来,恐怕也有我们新闻单位自身的问题。 近几年来,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沉渣泛起,也使我们新闻队伍中的个别人或多或少地染上了一些不正之风。有的记者、编辑利欲熏心,见钱眼开,往往利用自己的身份到处伸手索取钱财;有的记者在采访中不是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闻写作形式的不断创新,有一种新闻不时出现在各类媒体上。尽管它也是以目击形式出现的,但它选择的不是已发生了的新闻事实,而是没有发生的,即“某某事情没有发生”。从没有发生的“新闻事实”本身理解,它似乎并不构成新闻;但如果将“某某事情没有发生”作为新闻事实,它又确确实实是已经存在了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也可算作是新闻。也许因为这种形式在新闻作品中所占比例较小,也许因它本身就是某种分类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目前的各类新闻教科书尚无有关的专门分类与介绍。但从新闻采写实践的角度讲,这种新闻形式因其视角独特,在一些新…  相似文献   

7.
一、名词解释(20分) 1、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识别新闻价值的能力,即迅速、准确地判断新闻事实的能力.) 2、新闻线索(是已经发生或刚发生的新闻事实的简明信息或“信号”。) 3、“倒金字塔”式结构(是头重脚轻地安排组织材料的一种新闻结构方式,按照事实重要性减递的顺序来安排.) 4、新闻职业道德(指新闻工作者在新闻采写、传播过程中与人、与社会相处关系时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二、选择题(5分) 请在理解问题的基础上,选择一种正确的答案.(用“丫”符号打在后面括号内)1、新闻采访是指: ①主观认识客观的调查研究活动……。()②采集新闻事…  相似文献   

8.
权威人士说,新闻理所当然地反映变动中的事实。如果是这样,那末用事实说话,应当是新闻写作和编辑的基本要求之一,新闻导语更是如此。然而,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常识,至今并未引起一些新闻采编者足够的注意。打开我们的报纸,运用呆板的、乏味的一般概念作为导语的新闻作品,几乎比比皆是。诸如“某某厂坚持改革,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某某乡立下愚公志,战胜了自然灾害,夺得了农业丰收”;“某某中学运用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上进”;“某某局通过整党,广大党员干部发扬我们党关心群众生活的优良传统”等等。记得二十五年前,本人从事新闻工作时起,写  相似文献   

9.
所谓民生新闻,即指“以城市居民为传播对象,以频道主要覆盖城市为报道范围,以市民日常经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为主要题材的一种新闻题材.从本质上仍属于社会新闻的范畴”①。2002年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的推出,被公认为民生电视新闻节目的开端。自此以后,各地媒体的民生新闻类节目大量涌现,诸如《某某零距离》或《直播某某》层出不穷。民生新闻的勃兴是“以人为本”理念和三贴近原则的最优体现,是践行和肩负社会主义新闻责任的上乘之道。  相似文献   

10.
何谓“暗示”?心理学认为,“暗示”即指在无对抗态度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这种心理影响表现为使人按一定的方式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就新闻实践而言,“暗示”是新闻标题赖以增容信息、充实内蕴或含蓄点评表明倾向的技巧。标题作为新闻的眉目,其暗示效应是通过运用逻辑力量即编辑部按照自己对纯粹新闻事实独特切点、角度的认识撷取、剪辑、提炼而产生的。标题的暗示,目的在影响受众的  相似文献   

11.
高金国 《青年记者》2006,(19):29-30
区位谬误与简化论是社会学的两个概念。造成这两个问题的核心,都是用以研究的分析单位出了问题,有的是分析单位偏移(区位谬误),有的是分析的扩大化(简化论)。这种偏移或者简化,在新闻操作中也很常见。简化论,“即用一组特别的、狭窄的概念来看待和解释所有事物”。“社会学家只  相似文献   

12.
1、新闻选择是新闻理论和新闻实践中的核心问题之一。从广义上讲,新闻选择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对新闻传播者或“把关人”的选择。选择什么样的“把关人”从事新闻传播活动,是由某种意识形态或新闻制度决定的。毛泽东所说的“搞新闻工作,要政治家办报”就是选择“把关人”的一种原则。二是新闻机构通过“把关人”对新闻事实的选择,更准确地说,是对自然状态中的新闻信息的选择。选择新闻事实(信息)是新闻机构的直接功能和责任。对事实(信息)的选择方式,反映着每一新闻机构的新闻方针、新闻倾向和新闻传播目的。三是受众对新闻产品的选择,这是一种具有一定自由度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受众的新闻需要、新闻趣味和他们对待新闻机构的态度。对“把关人”的选择,对新闻事实(信息)的选择,对新闻产品的选择,三者共同构成了新闻选择的整体图景,也反映着新闻传播的整体状况。 2、现今新闻界所说的新闻选择主要是狭义上的新闻选择,即“把关人”对新闻事实(信息)的选择。这是选择的中心环节。这种选择包括两个大的基本环节或阶段,首先是记者进行采写时对原始新闻事实(信息)和  相似文献   

13.
光明日报记者樊云芳在自己写的新闻中,采用了一种“中性”报道形式,就是记者在新闻中并不充当“法官”和“教育者”的角色,而是提供全面的、翔实的事实,让读者去思考,去判断。她采写的《一个工程师出走的反思》,不仅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连该工程师所在厂的领导也惊呼:万万想不到记者会用这种方式。因为在这篇六七千字的通讯中,没有只字是批评他们的,包括当众宣布那位出走的工程师是“叛徒”,新闻中也只是写道:“厂党委书记某某的盛怒是可以理解的”。由于新闻从材料到  相似文献   

14.
张永红 《新闻导刊》2006,(6):33-34,32
随着新闻写作形式的不断创新.有一种新闻不时出现在各类新闻媒体上。尽管它也是以目击形式出现的.但它选择的不是已发生了的新闻事实,而是尚未发生的.即“某某事情没有发生”。从没有发生的“新闻事实”本身理解.它没有发生似乎并不构成新闻:但如果将“某某事情没有发生”作为新闻事实.它又确确实实是已经发生了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仍是新闻写作的一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5.
新闻是新闻,广告是广告,二者绝不可以划等号。然而近些年来,在有的报纸上,新闻和广告却打破了界限,彼此不分,广告用新闻来表现,新闻中包含着广告,使新闻的“无偿”变成了“有偿”。有偿新闻在报纸版面上的表现形式,一种是消息、通讯,一种是专栏、专版。有偿消息有各种各样。比如工厂投产、公司开业或某种新产品问世,这些单位便将记者请来接来,而后发一条消息;或者由单位自己撰写成新闻稿交记者发表。这样的消息当然不是白发的,而是有一定的报酬,这种报酬是“倒稿酬”。因为正常的稿酬是新闻单位给作者发,而这种报酬是作者(工厂、企业)给编辑记者发,而且决不会是千字30元,而要高出许多倍。还有一种有偿消息。在写  相似文献   

16.
搞新闻敲诈者胆大妄为,因何却能常常得逞?近读《记者观察》杂志今年9月号(上)刊载的《新闻敲诈真相》,从中找到了这一问题的答案。据该文披露,近年来,北京出现了“地下新闻加工厂”,这种“厂”大多置身于偏僻隐蔽处,三五个人、两三台电脑、一部电话,很像个作坊,但它们大多打着某中央机关或部委报纸下属某刊物编辑部的旗号,其“记者”和“编辑”们冠以名报名刊甚至以中央机关、部委工作人员头衔到处招撞骗,进行新闻“采编”。新闻敲诈者搞诈骗的操作过程,大多是先抓被敲诈者的“把柄”,即通过种种方法先了解到某单位或某干部有违反国家政策规…  相似文献   

17.
光明日报记者樊云芳在自己写的新闻中,采用了一种“中性”报道形式,就是记者在新闻中并不充当“法官”和“教育者”的角色,而是提供全面的、翔实的事实,让读者去思考,去判断。她采写的《一个工程师出走的反思》,不仅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连该工程师所在厂的领导也惊呼:万万想不到记者会用这种方式。因为在这篇六七千字的通讯中,没有只字是批评他们的,包括当众宣布那位出走的工程师是“叛徒”,新闻中也只是写道:“厂党委书记某某的盛怒是可以理解的”。由于新闻从材料到结构都是“中性”的,厂方无懈可击,原打算告状的想法,也只好打消了。  相似文献   

18.
李鑫 《军事记者》2001,(4):37-38
在《解放军报》艺副刊所接到的稿件中,有一种最为普遍的写法,那就是每写章必开“吉普车”。这些章的开头一般是这样:我们到某某单位采访。吉普车在盘山道上绕了多少弯之后,终于到达某某地方,随着吉普车在营院门口停下,迎接我们的是某某教导员或某某指导员(当然,也可能是其他人物)……接下来,如果作要写艰苦创业,很可能就是指导员把他们带到猪圈里去数一数大肥猪了,而且告诉你这些猪是从多少头发展到多少头……采访完毕,吉普车就远去了,要么到下一个单位“继续操练”,要么就是做些感慨似的思考,这样,一篇章就算结束了。这种前后不离开吉普车的作品,有人戏谑地称它是一个新的写作品种,叫“吉普车学”。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报纸版面上,会议新闻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模式,即开头是会议名称、时间地点、参加人员,接着是会议指出、会议认为、会议要求,再加上某某说、某某指出、某某强调、某某认为,最后再来个“会议圆满、胜利结束”之类,把个会议新闻写成了千会一面、千人一腔的会议公报。结果是,编者为难,读者生厌,无法起到应有的宣传效果。据新华社统计,北京每月召开的全国  相似文献   

20.
(一) 新闻发布会之后,记者们相互介绍:这是著名记者某某,这老兄便是大手笔某某,等等。知道知道,久闻大名——绝无瞎捧之意,确实在报上、广播里经常看到和听到他们的名子。然而,面前这一位,介绍人称“中央台的杨青”的女士,我却不曾读到或听到过她的名子。看介绍人对她极其敬重的神情,可以认为老杨是被列入“著名”之列了,但我翻遍了脑袋的所有角落,终无法调出关于“本台记者杨青”的声音记忆。也许她习惯用笔名吧——不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