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从知识生产者的角度来看,以新时期为界,戴厚英经历了与她同时代的知识分子大多走过的历程,即从"革命"改造型知识分子到"启蒙"反思型知识分子。新时期的戴厚英也同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经历了一个身份重构的过程。但是,戴厚英又是独特的。她并不局限于倾诉知识分子所受到的伤害,而是反思知识分子的局限与困境,并寻求突破的可能性。戴厚英在小说中所展现的知识分子的矛盾与困境,不仅是那一代知识分子所共同要面对的,而且是整个现代性历程本身的矛盾与困境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萧红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独异的现象,她的文学创作就是她悲剧人生的真实写照,她以自己独特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关照女性的生存境遇和悲剧命运,表达了强烈的女性意识。但身为女性,萧红一生都未逃脱自己的悲剧:在不断的陷落和逃离之中循环往复。沉溺于传统与现代纠葛中的她本身也是一个矛盾体。萧红于两极之间困惑与挣扎的人生,与其女性书写互为对照,构成一部寓意深刻的潜在文本。本文试图借助现代性视角和女性主义批评方法解析萧红现实人生选择与文本现代性追求的内在矛盾,挖掘出其背后更为深层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3.
燕梦卿和李纨分别是我国古代世情小说《林兰香》和《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虽然二人在书中所处的地位不同,性格才情不同,但人生境遇却颇多相似之处."镜里恩情更哪堪梦里功名",她们的人生均以悲剧收场.然而由于二书作者的思想寄寓有别,使得两部作品表现出不同的思想风貌.  相似文献   

4.
纵向比较茅盾与王统照的文艺观是一个“同—异—同”、“合—分—合”的发展轨迹。在五四时期其“为人生”的文艺现是相同的。但在 1 92 3年底茅盾迅速转变为无产阶级文艺观 ,至五卅前后向革命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发展。此时期王统照的批判现实主义虽然日渐深刻 ,但仍徘徊在“爱”与“美”和人道主义文艺观阶段 .他不断向左翼靠拢 ,于 1 93 1年前后再到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又与茅盾走到一起 ,其为民族解放为民主而战的文艺观又是相同的。横向比较两人的文艺观都是功利主义的 ,但又都不断强调文艺自身的规律性、独立性。茅盾的无产阶级文艺理论丰富宏大 ,王统照相对薄弱 ,但作为革命“同路人”,其文艺观更具有本体论特色。成就不同与家庭文化、性格气质 ,社会实践等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5.
《飘》和《名利场》是发表于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两部文学名著,但两部作品的女主人翁有许多相似之处,她们都聪明美丽、爱慕虚荣、风流轻佻、崇拜金钱、自私自利、大胆叛逆、富有冒险精神、不屈服于命运。二者本质是相同的。但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却大相径庭,人格价值也高下不等。笔者将在本文中探讨影响二者性格和人生选择的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6.
冰心是五四时期的著名的小说作者,正是五四运动的狂潮巨浪,把她卷入了文学创作的洪流,使她犹如一颗明耀的新星,彪炳于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史册:作为一位文学界的新秀,冰心是以她的“问题小说”而蜚声文坛的.《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去国》,《秋风秋雨愁煞人》等佳作,标志着冰心早期的创作成就,反映出她对于家庭、人生、社会问题的独到的观察与思考,表现出她对封建势力和旧礼教的揭露与抗议,对热血爱国青年的赞颂,对受压迫的弱小者的同情.可惜,由于她的软弱的资产阶级立场,博爱的人道主义的心肠,又缺乏先进的科学理论的武装,影响到这些作品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这些作品流露出过多的小资产阶级的脉脉温情,缺乏火热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精神,面对着“风雨如磐黯故园”的险恶形势,她发出了哀惋深沉无可奈何的叹息.针对着茫茫大千世界的无穷苦恼和复杂纷繁的社会人生问题,冰心也在苦苦地思索探求,想寻求一付祛除人生苦恼、解决  相似文献   

7.
以许地山的<缀网劳蛛>与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为例,探讨两位作家作品中所体现的人道主义追求与社会现实的邪恶、圣女与"贞女"以及世俗化的人生观照与宗教化的人生归宿的矛盾.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永别了,武器》为切入点,分析海明威对战争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态度,旨在揭示海明威创作中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萧红以自己悲剧性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观照她所熟悉的乡土社会的生命形态和生存境遇,揭露和批判国民性弱点,抒写着人的悲剧、女性的悲剧和普泛的人类生命的悲剧,从而使其小说获得一种浓烈而深沉的悲剧意蕴和独特而丰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作家余华是先锋派文学的代表,他的作品《活着》以极其冷静简洁的笔调为我们展现了纨绔子弟福贵的人生悲剧以及由时代造成的福贵一家人的悲惨命运。作品反映了中国旧社会最底层民众的生存现实,展现了在社会造成的苦难面前,人的承受能力和对世界的乐观态度流露出生命至上的医者情怀和尊重生命的仁爱精神。这些都根源于余华童年的生长环境以及青年时期的从医经历,医者的职责对他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作品体现出一种人道主义关怀。  相似文献   

11.
艾米莉·狄金森的人生和作品都是一部让人叹为观止的传奇。宗教、家庭、朋友等的影响都没能迫使其入教的反叛行为使后人认识到她关注的不是虚幻的天国,而是现世的大地。她结合《圣经》典故的创作充分展现了她歌颂家庭、赞美友情、渴望爱情的主题,在给家以全新的宗教般寓意的同时完成了自我拯救,并使她成为另一类更为虔诚的《圣经》信仰者。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小说大多表现的是人生安稳的一面:爱情、婚姻和家庭生活,表现了永恒的人性,揭示了生命的本相。当时特定的乱世时代背景投影到她及其小说人物的生命中,便生出一种苍凉之感:虚无与孤独。  相似文献   

13.
莫言《蛙》中塑造了一个复杂多义的乡村女医生形象姑姑。她的传奇人生演绎着一部历时六十年的中国民间生育史。根据其历时性的经历和反差型的人格,我们可以从蛙、娃、娲三个阶段分析她身上人性、魔性和神性的特点,并由此引发我们对于她身上承载着的历史与现实的诸多思考。  相似文献   

14.
《洛丽塔》(Lolita),又称《一个白人鰥夫的自白》(The Confession of a White Widowed Male),是由俄裔美籍作家纳博科夫(1899—1977)所创作。小说的主要内容讲的是主人公亨伯特亨伯特在狱中写下的自白。面对陪审团的先生女士们,他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里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经历。讲述了一位少女和其继父的畸变的"爱"。通过对主要人物亨伯特·亨伯特、夏洛特·黑兹以及洛丽塔的悲剧收场的命运展开分析,诠释了家庭因素对孩子性格养成的重要作用.本文将从人文关怀方向着手,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出发,试探讨影响洛丽塔这位任性不羁的少女性格形成的因素,以期待能够引起读者共鸣,为我们的社会培育出优秀的一代人而做出一份贡献。  相似文献   

15.
泰戈尔生活在印度民族灾难深重,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的时代,且曾留学英国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这使他形成了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追求自由和独立。同时,他深深扎根于印度传统文化的根基之上,相信人与自然交感,物质与精神相通,相信"梵我合一",因此反对"暴力革命",坚持人道主义立场。罗梅西便是泰戈尔人道主义精神的典范,同时他延宕软弱的性格和宗教社会无形的规训也使他无能为力,三股合力酿造了他的悲惨生活。  相似文献   

16.
读书拉杂谈     
本人是个不用功的人。这或许是性格使然?不知道!懒散,喜欢闲适,只专注于感兴趣的事物……人生都有目标,我却没有,或者说不明确,有的只是个大致方向,方向不错,走到哪是哪,都能满足。所以,就个人来说,几十年的人生经历可以概之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你说是胸无大志也好,是座右铭也罢。在别人来看的沟沟坎坎,自己咬咬牙,挺一挺就过来了。这或许就是"性格决定命运"  相似文献   

17.
林徽因作为我国著名的女诗人,一生留下许多经典,在她的诗作中生命主题的诗歌占了大约三分之一。生命的流逝和终结,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事实,而这种事实在诗人林徽因眼中却有不同的意境。她对于生命的体会、对于死亡的思考几乎涵盖了其整个人生,并且这种思考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和现实生活的残酷而日益深沉的。她对生命体会是从最初即使面对死亡还怀抱希望,到中期倍受死亡绝望和生命信念矛盾的煎熬,再到最后面对死亡、看透生命、终究豁达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却鲜少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本文就从理性和感性的角度共同出发,探讨这一问题,从而揭示一个立体的、圆形的、文化的林徽因。  相似文献   

18.
李清照,南宋杰出女文学家。她诗文词兼工,尤以词著名。其作品清新婉约、含蓄蕴藉。在其现存词作中,花被赋予了独特的生命内涵,并随着词人的人生历程而发生变化,系统鲜明地折射出女词人的生命状态和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9.
《边城》是一部唯美主义的经典作品,读者都希望《边城》以大团圆收笔,但读到最后却看到了一个哀伤悲痛的结局。沈从文先生以满腔热情写下这篇作品,而它后面隐伏着的是作家人生旅途中所体验到的人生哀乐。在作家描绘的"湘西人性美"的后面,也蕴藏着作家对于人生、生命和民族的空间及时间的深深思索,表达了作家要求重塑民族形象、重造民族道德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20.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在《呼兰河传》中所隐藏的对生命的追逐,正是萧红人生悲剧命运的真实写照。萧红在以个体意识为中心的美学悲剧创作中,将自我与社会、自然环境之间的对立与冲突以及因自主意识受到阻碍而迸发的情感抗争付诸笔端,寄托在凄婉悠长的文学里。本文从对《呼兰河传》文字片段的解析中,挖掘潜藏在萧红悲剧人生中的“达芬奇密码”,琢磨“性格即命运”的文学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