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最具创新意识的 ,莫过于把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引进课堂。于是 ,多媒体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多媒体教学、CAI课件等很多与计算机相关联的词便常见诸于刊头报尾 ,并大有“多媒体教学”即是“计算机多媒体教学”之势。然而 ,当深研细琢之后方使发觉 ,此种观点实有不妥之处。一、教学中的多媒体“多媒体”一词译自英文“Multimedia” ,而该词又是由multiple和media复合而成的。媒体 (medium)原有两重含义 ,一是指存储信息的实体 ,如磁盘、光盘、磁带、半导体存储器等 ,中文常译作媒质 ;二是指传递信息的载体 ,如数字…  相似文献   

2.
担任计算机教学的教师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学生刚接触计算机课时兴趣很大,可没多久兴趣就没有了;学生对玩计算机很感兴趣,但对计算机课却没有兴趣。究其原因,还在于现行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不适应计算机课程的教学。  相似文献   

3.
"任务驱动"教学法探讨与实践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文讨论了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概念及在教学上的优势,结合计算机教学对其教学方法及在计算机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情况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许多学校都非常重视计算机教育,但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和接受能力悬殊很大.那么如何能让所有学生都快速入门并掌握计算机的操作和使用方法,以提高学生自学计算机的能力呢?本文中,笔者结合多年的计算机教学经验,认为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传帮带"作用.  相似文献   

5.
"软件工程"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软件工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计算机软件专业基础课程.在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统一组织下,作者针对软件工程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实施中的关键问题,提出了该课程的教学实施方案.本文介绍了该实施方案的总体框架,结合不同类型的计算机人才培养阐述了课程实施的侧重点,并从课程实验和综合训练两个方面构建了实践教学方案.  相似文献   

6.
开发学生的智力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是教育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选择和历史使命。计算机教学是一项面向未来的教育 ,是培养学生提高科学文化知识 ,深化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我认为 ,要使计算机的教学创新真正落到实处 ,就必须立足课堂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1.激发学习兴趣是计算机教学创新的前提。计算机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对于初学计算机的孩子 ,尤其是农村孩子来说是比较陌生的。要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学会计算机的应用 ,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 :在开始上计算机教学的第一节课时 ,我让学生进入机房 ,适当讲述电脑的维护常…  相似文献   

7.
针对计算机学科既具有丰富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的特点,计算机教学往往采用的方式有接受式和活动式。这两种教学方式各有利弊。教师要善于合理安排,取长补短,寻找“中间地带”。本文有机地整合了“听中学、看中学、做中学、说中学”,探索出计算机课堂教学中的“中间地带”。  相似文献   

8.
运用多媒体手段提高"二外"教学质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入21世纪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出现了飞速发展,为外语教学改革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手段。在“二外”(日语)教学中,我们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手段进行了探讨和尝试,取得了好的效果。本文试就“二外”(日语)教学结合计算机手段进行教学改革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发现法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教师提供的材料,通过自己的学习,主动地去发现问题.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将“发现法”结合到计算机教学中.是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计算机绘图即“甩图板”的重要性.实现“甩图板”必须正确处理计算机绘图与机械制图的关系;计算机绘图课与人才培养、人才需求的关系;采用国内软件与国外软件相结合进行计算机绘图.  相似文献   

11.
“假借”和“通假”是有关汉字用字现象的常见术语。两者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是以同音字或音近字相替代。然而其替代的性质并不相同。“假借”相对“本字”而言、“通假”相对“正字”而言。它们分别是从文字学和训诂学两个学科的不同视角看问题的结果。从具体实例看,两者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在逻辑关系上部分属不同的层面,不应把它们视为同一现象的具有互补关系的两个侧面。  相似文献   

12.
文学思潮的"特性",即是指只有在"文学思潮"状态下才能得以充分显现的东西.只有当各种因素的"共同倾向性"呈现出容易被人们感知的"群体"样态时,"思潮"的生命过程才算开始."共同倾向性",既表现为"共时性"的各个完整系统之中的各环节或部分,又表现为"历时性"衍化而成的"家族相似"式的纵向现象异变中."文学思潮"的"群体性",既可以是某一特定时期以平行方式排列的集束"现象",也可以是一种现象以跨时空(指不同文化时段)排列呈现为纵向性的"现象"群体.文学思潮的"扩张性"特点,意味着它总体上不是内敛,而是外扩并具有强大的辐射性.由"点"到"面"的变化过程亦就是由单个的"思"之于群体"潮"的生成过程."点"的重要性在于,它可能最先呈现了某种趋向,潜含了外扩的潜能及被多角度接受的可能性.它首先体现为对存有"小异"的"同质"因素的"吸附",其次表现为对在对抗中日益弱化的因素的"招降"或"改编",同时也相应产生对"传统"因素的"改造"."整合性"是文学思潮"扩张性"特征的重要内涵,也是"扩张性"功能外化的主要策略."整合"中的"呼应性"和"矛盾性"(对抗性),可谓文学思潮扩展历程中最有活力的两个因素.  相似文献   

13.
"来""去"的位移阐释与"起来""起去"的不对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道锋 《巢湖学院学报》2003,5(6):95-97,123
“来”具有“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靠近”的语义特征,“去”具有“离开说话人所在的位置或者文学作品中某一特定位置向另一地点运动”的语义特征。在“位移变化”的语义特征上,“起来”偏离了“来”,而“起去”与“去”却保持着一致。这种语义上的差异导致了“起来”起去”语法功能的不对称,主要表现为“v起来”和“v起去”中“v”的范围不对等。  相似文献   

14.
老子认为,"道"不是常人所能言说的,只能是道家的人采用道家的语言才能予以言说;斯宾诺莎认为,"实体"难以规定,因为"规定就是否定",但是采用逻辑的语言也是可以阐述的。"道"和"实体"都是以自身为原因的,这就没有给意志之神留下任何地盘。"道"是以"反"作为其运动变化的方式,而实体却是静止不变的;老子追求的是"道"的境界,而斯宾诺莎却以理智的方式追求真理。  相似文献   

15.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应当加强对和谐思维方式的研究和应用,但首先要正确揭示“辩证思维“与“和谐思维“的关系.不能把“和谐思维“与“辩证思维“对立起来;与“和谐思维“相对应的应当是“对立思维“、“斗争哲学“;但“对立思维“与“和谐思维“的对立并不简单地表现在“重视斗争“还是“重视同一“这个层面上,和谐思维决不是“和谐为主,斗争为辅“;对和谐思维的本质和特征,还有待于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反思成人教育学科发展的思想历程,可以发现其关注焦点从“成人”走向了“教育”。进而,在“成人”与“教育”之间,生成了当代成人教育学科发展的困厄,同时也孕育着学科发展的潜力与未来。成人教育学科未来发展的核心课题是重建学科的研究范式,关键所在是重廓学科的研究边界,而回归成人的生活世界是成人教育学科未来发展的方法论选择。  相似文献   

17.
人与自然通过人的劳动进行信息交换、能量交换和物质交换,即三大交换活动协同运动。生物个体即个人的“三大交换”是基础,社会“三大交换”是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个人的“三大交换”与社会“三大交换”的活动就是“私”与“公”的矛盾。“私”与“公”矛盾的运动,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私”、“公”矛盾的运动过程,也就是社会发展的过程,是实现人的自由发展的动力。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正确处理“公”、“私”矛盾,主要是树立“公”、“私”分明的观念,实践劳动是人生存发展之本,正确把握个人角色的变换。  相似文献   

18.
关于“文章学”与“文学批评”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文献学、古代文学理论方面考察,现代"文学批评"与古代"文章学"歧异分明。郭绍虞等囿于所处时代环境,以"文章"非"文学"的先行观念为主导,试图在"文章"中清理出一种纯粹的"文学"概念,实则是不能完全成立的。实事求是地还"文章学"、"文学批评"以本来面目,是中国现代学术重建的首要工作。  相似文献   

19.
现代中国正经历着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变,而尴尬的现实处境使人们认识到,法治的实现更多地依赖于民众的观念支持,尤其是个体公民在法治建设中对自身角色的正确定位。“待救”是传统化积淀的思维定式,而“自救”是商品经济发展以及多元化法治社会的需求。实现“待救”向“自救”的转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需要我们创造积极的政治、经济、化条件予以支持。  相似文献   

20.
"证实原则"是逻辑实证主义的基本理论支柱.按照"证实原则",一个命题在理论上是否有意义,要看它能否在经验中得到证实.逻辑实证主义的这一原则遭到了后来各流派、尤其是被称为"批判理性主义者"的波普的批判.波普在对"证实原则"批判的同时,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的"证伪原则"."证伪原则"是对"证实原则"的扬弃,但我们不能片面地肯定一个而否定另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