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毗邻闽赣两省。作为市府所在地的梅州,早于南齐年间(479—502年)即为岭南县治(称程乡县),南汉乾和三年(945年)升为州府,北来开宝四年(971年)始名“梅州”,属广南东路,至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年)升格为直属嘉应州。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地推翻了长达数千年的封建帝制,复称“梅州”。梅州历来为粤东重镇,是客家人聚居中心地。客家是汉民族的一支民系,其先民因战乱、天灾等原因由中原辗转南迁,把源远流长、多姿多采的汉族文化带至客地,孕育成丰富多采的客家文化。郭沫若先生1965年旅梅时,曾赋诗赞曰…  相似文献   

2.
袁文彬 《考试周刊》2011,(38):197-198
客家,是中国汉族的一个庞大的民系共同体,形成历史悠久,人数众多。客家人现有总人数5500万,其中中国约4500万。海外客家人,大多数居住在亚洲的一些国家,如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新加坡、缅甸等,此外美洲、欧洲、澳洲等地也有部分客家人居住。广东被称为客家大本营,广东梅州更是有"世界客都"之美誉。广东省东北部交界的三角地区,客家人口有1300多万。  相似文献   

3.
引子   谈论梅州,梅州人总会兴奋地说到“三乡“:文化之乡、足球之乡、华侨之乡.   说起文化之乡,梅州人总会骄傲地畅叙客家人以人为本、倚重知识、崇尚教育的世风,敷陈梅州教育的昨天、今天和明大.……  相似文献   

4.
《嘉应学院学报》2015,(7):21-24
从区域音乐研究的角度梳理梅州地区的仪式音乐,其中传统仪式音乐中的"歌"与"乐"体现的是客家人的族群认同,而新型仪式音乐中的"歌"与"乐",体现的是客家人在当下中音乐审美观念的变迁。  相似文献   

5.
客家人是汉民族的重要一支,从中原迁徙到赣南、闽西、粤东等地,其中以梅州最为集中。客家文化具有崇文重教、勤俭诚信、保守谨慎等特点,这些特点也深深地影响了梅州唯一一所高校即嘉应学院。  相似文献   

6.
客家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重要且独具特色的组成部分,又因其发展的地域性显示出独特的多样性。论文在岭南客家文化作为客家文化重要源流的基础上探寻两者的关系,以“世界客都”梅州的客家文化论述岭南客家文化的相似性,以“客家古邑”河源的客家文化论述岭南客家文化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7.
梅州客家人的祖先多系中原华胄,深受宗法观念影响,近代又多到海外谋生,因而,今天客家人的观念、礼仪既有对传统宗法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也有侨乡风情的韵味,体现了客家人传承与创新的睿智。其中,尊宗敬祖、勤劳能干是最具鲜明特色的风俗,将此与中学历史教学结合,以增进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一、将史料与当今客家地区"尊宗敬祖"现象相结合,深入理解历史概念"宗法制"的内涵所谓宗法制,是指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相似文献   

8.
引子 谈论梅州,梅州人总会兴奋地说到"三乡":文化之乡、足球之乡、华侨之乡. 说起文化之乡,梅州人总会骄傲地畅叙客家人以人为本、倚重知识、崇尚教育的世风,敷陈梅州教育的昨天、今天和明大.  相似文献   

9.
冯君 《嘉应学院学报》2012,30(10):10-14
以梅州为中心的粤东客家地区,位于闽、粤、赣三省交界之地,是世界上客家人最大的聚集地,其地理条件是以山地、丘陵为主体,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自然条件相对恶劣,这给当地民众的生产与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加强对近代以来粤东客家地区的自然灾害基本情况及其社会影响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有效地预防自然灾害,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宋代起源于东南沿海的天后信仰明清时期开始在梅州传播。天后宫主要分布在村落水口处、江河沿岸和街市三种场域。水口处的天后宫体现了客家人运用神明护佑村境的风水观念;滨水(河)天后宫反映了农耕社会的客家人对水利的依赖和出洋谋生对河流的重视;街市中的天后宫则体现了传统社会神明的商业功能。天后的三种社会功能,反映了梅州从乡民社会到农业社会,再向近代商业社会、侨乡社会转型历史过程中客家人的神明信仰观念。  相似文献   

11.
秦汉之际对岭南地区的开发,史学界多有文章论述,关于赵佗在其中的作用,却绝少语及。偶有谈到者,皆一笔代过,难窥其貌。本文即对此问题作一浅探,以求教于方家。秦汉之际,岭南是“百越”居住地,“百越”和岭南在范围上,有大有小,有重叠,亦有出入。因此,这里首先谈一下“百越”的分布区域。 1 “越”本是国名,其族为“闽”,后亦用为族称,泛指东南沿海地区之民族,自越王勾践灭吴称霸之后,“越”名大显于世。战国而后,又有“百越”(古越、粤通用,故“百越”在史籍中又称“百粤”——引者)一词,泛指东南沿海及岭南地区及居民。这是蒙文通先生在《越史丛考》中对“百越”由来的简要概括。言之颇精,既言“百越”泛指东  相似文献   

12.
现在台湾地区的客家人绝大部分迁移自清代前中期的粤东地区。在台湾,原籍清代嘉应州地区(即今梅州)的客家人被称为"四县客",而原籍清代陆丰地区的客家人则被称为"海陆客"。"四县客"在台人数较多,势力较大,在全台各地均有分布,受到的关注较多;而"海陆客"人数较少,主要分布于台湾北部的新竹地区,长期以来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也偏少。基于笔者在海陆丰地区较长时间田野调查所得民间文献,并结合其他正史文献材料,试图展现清代陆丰客家人迁台的基本情形,以及迁台海陆客家人对台湾的开发与建设做出的主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正> 客家人是汉民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支重要而特殊的民系。他们的先民原本中原汉族。在中国古代,由于战乱、饥荒等种种原因,中原汉族曾几次大规模南迁,他们首先在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等地驻足,然后继续向南迁徙,流布于南方各省。 这些南来的汉族先民被称为“客家,则始于宋代。据有关史料记载,宋代封建政府在对南来汉民进行户籍立册时,认为先到为主,称为“主籍”,后到为“客”,称为“客籍人”,又称为“客家人”,从此客家正式定称。由于“客家人”都是后来者,平原肥沃地区,皆为主籍捷足先登,“客家人“无法插足,不得不避住山区。因此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的说法。“客家人”除在祖国东南地区流布外,其中亦有不少人从闽粤各地越海出国,浮漂到东南亚、大洋洲、南美洲、欧  相似文献   

14.
一、设计思想 (一)整合客家诗歌与教材 世界客都梅州享有“人文为岭南之冠”的美誉,客家先民留下很多诗歌作品,这些优秀诗篇犹如一颗颗璀璨明珠,散落在岭南的驿路客栈、田舍城郭、古迹名胜中。这些作品经过搜集、整理,便可以成为语文课程丰富的教学资源。本活动设计,旨在通过语文活动实现客家诗歌资源与语文教材的有机整合。  相似文献   

15.
闽粤赣是形成客家民系的重要地域之一,福建三明市宁化县则是客家人的重要祖地之一。梅州客家人大多数是从宁化搬迁出来的。宁化的客家话与梅州客家话(梅县话为准)有着很大的差异。本文选取了137个日常词汇,试将宁化客家话与梅县客家话的词汇特点进行比较,揭示客家人原祖居地与迁徙地客家话的部分词汇变化规律,从而探求两地客家方言常用词语的构成方式和命名理据。  相似文献   

16.
河洛文化、汉人南迁及其有关史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洛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和核心,它构成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西晋八王之乱、永嘉之乱迫使中原汉人大规模南迁,成为客家人的第一批先民,客家人“根在河洛”,客家文化源于河洛文化;在洛阳和河洛地区,至今保留了许多有关的遗迹、遗物。  相似文献   

17.
《嘉应学院学报》2016,(10):5-14
梅州地处闽粤赣交界处,是客家人聚居的中心地,有"世界客都"之称。梅州市所辖梅江区、梅县区、兴宁市、五华县、大埔县、丰顺县、平远县和蕉岭县,其中丰顺县为客闽双方言区,其他县市区则为纯客方言区。文章分成两大部分:一、梅州地名的命名理据分析;二、梅州地名命名蕴含的文化内涵。根据《梅州地名志》收集的2 682个具有代表性的各类地名,运用训诂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其作了全面的研究,尤其是对地名的命名理据作了细致分析和考证。  相似文献   

18.
中原战乱时,这里是最温暖的怀抱,接纳并呵护一代代新老"客家人",他们彼此关爱,相依相伴;闭关锁国时,这里是透气的窗口,引丝丝海风,让古老帝国保持与世界仅有的联系;民族危急时,这里是抗争的前沿,英雄辈出,敢为人先。这便是岭南广州,一个充满着包容、开放和进取精神的神奇地方。  相似文献   

19.
梅州市作为世界客都,是世界客家人的发源地,具有得天独厚的社会文化优势。本文将在市场营销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梅州的旅游资源进行分析,并提出梅州旅游资源开发可采取的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20.
客家传统文化继承了中原儒家传统文化的基因,对梅州教育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从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到观念层面,对该区域的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它继承和强化了客家人崇文重教的人文意识,在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共同作用下推动"客都"梅州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其某些陈旧的教育价值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又成为在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梅州教育发展的束缚。梅州教育要继续走向辉煌,必须革故鼎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