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粤东客家地区,是世界公认的客家人最大的聚集地,地理条件是以山地、丘陵为主体,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影响着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对近代粤东客家地区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该地区的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2.
粤东客家地区,位于闽、粤、赣三省交界之地,是世界上客家人最大的聚集地,其地理条件是以山地、丘陵为主体,自然灾害频发,由于独特的社会结构和相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其灾害的社会救助机制和方式特殊,加强对近代粤东客家地区灾害的社会救助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有效地构建灾害的社会救助机制,减少自然灾害的危害,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近代西方教会在粤东客家地区的传播及其影响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梅州为中心的粤东客家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成为近代西方宗教势力发展的重要地区。西方宗教传入粤东客家地区,进一步激化了当地的社会矛盾,同时,他们也创办了一系列近代化的学校,传播了近代西方文化,特别是一些先进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近代化人才,为粤东客家地区乃至整个广东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贡献。西方传教士又把粤东地区的客家文化传入西方各国,在加强中西文化交流和了解方面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以《梅州大侠回忆录》为文本,通过该文本对粤东梅州一个乡村社会历史文化的记述,辅以相关文献材料,力图对20世纪初粤东客家地区的童养媳等社会习俗和女劳男逸的社会性别分工、柴炭竹木的经济生活以及出洋谋生的"过番"习俗等社会生活场景作一全景式的勾勒;同时结合粤东客家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历史背景对这些习俗形成的原因作一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华民族象征和标志的龙,在粤东客家地区表现为各种各样的龙俗,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风水龙俗。通过对粤东民间社会龙俗的考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中国人是龙的传人"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华民族象征和标志的龙,在粤东客家地区表现为各种各样的龙俗,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风水龙俗。通过对粤东民间社会龙俗的考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中国人是龙的传人”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7.
粤东客家民间文学与民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存的粤东客家民间文学有相当大一部分以民俗为素材,它生动地反映了粤东客家民俗。客家人生产生活习惯、居住建筑特征、饮食服饰习惯、婚姻丧葬仪式、宗教信仰,以至早已失传的古风古俗都可以在客家民间文学中找到。粤东客家民间文学是一种形象的风俗画卷,它具有极大的民俗学价值。  相似文献   

8.
客家人在海南主要分布在儋州的南丰、洛基等地。据史料及笔调查,南丰与洛基等地的客家话有差别,南丰是客家人最为集中的地区,本以南丰的客家话为记录对象,着重讨论南丰客家话与粤西等其他地区客家话的比较。从中发现南丰客家话与粤东、粤西等地的  相似文献   

9.
三明地区的客家方言民俗语汇,内容上反映了生动的客家生活习俗,体现了强烈的客家文化主体意识,表现出鲜明的客家地域色彩,充满客家人的智慧和情趣;形式上显得短小精悍、生动活泼、方音浓郁。三明地区的民俗语汇普遍反映出青山特征、理学特征和移垦特征,而移垦特征在客家民俗语汇中尤为显著。它与赣南、粤东的客家民俗语汇存在差异:赣南更多表现为走出围垦与回流的特点,粤东则更多地表现出漂泊的海洋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10.
《嘉应学院学报》2016,(7):14-19
晚清以降,粤东客家地区存在大量的"过番谣",这种歌谣见证了粤东客家人漂洋过海去谋生、创业的辛酸史、血泪史。客家人为了生计而"过番出洋"成为不得已而为之的一个举措。杰出的诗人、外交家黄公度则通过诗歌的创作,为客家人在异国他乡的生存发展作了生动的描绘。试图在客家民俗文化的视野下,对粤东客家的"过番谣"与公度先生的"过番诗"进行现代性的阐释。  相似文献   

11.
清初以来 ,特别是乾隆年间 ,广东人口增长较快。鸦片战争之后 ,广东地区较全国其他省份 ,社会动荡尤剧 ,天灾连年不断 ,人口流失频繁。但是 ,由于康熙、乾隆年间新生人口多、基数大 ,所以清末广东人口仍呈缓慢发展趋势 ,这在全国其他省份实在少见  相似文献   

12.
学术界普遍注意到了自然灾害与明朝灭亡的关系,然对与女真族兴起的关系却关注不够。事实上,明末东北地区自然灾害频仍,促使女真族内部相互攻掠,建州女真乘机兴起。灾荒也成为努尔哈赤起兵反明的因素之一;政策失误与自然灾害交互作用,亦使进入辽东的后金陷入困境。皇太极统治时期灾害不断,他除了调整政策、发挥八旗的作用、逼迫朝鲜提供经济支持,便是大规模掠夺明朝,既削弱了对方,也有助于渐渡危困。但无论明朝灭亡抑或女真族兴起,自然灾害的作用皆视乎王朝政治与人类社会基本状况而定。  相似文献   

13.
我国地域辽阔,地理条件十分复杂,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高度重视事关人民群众安危的抗灾防疫工作。在领导人民群众同自然灾害作斗争的过程中,毛泽东抗灾防疫思想也不断丰富。这些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抗灾防疫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湖北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自然灾害频发。应用灰色系统理论方法,分析湖北省自然灾害经济损失及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度,并建立灰色GM(1,1)预测模型,进行自然灾害经济损失发展趋势预测和趋势关联分析,得出森林病虫鼠害、森林火灾和农作物成灾面积等是湖北省抗灾、减灾的重点。最后根据趋势预测和关联分析的结果,建立水灾灾变预测模型,研究湖北省水灾发生的时间分布特征,预测结果表明未来近期内,2018年和2012年将分别可能发生重大和中度水灾。  相似文献   

15.
清代皖江流域灾害多发,具有受灾面积大、受灾程度不同、水旱灾害交替发生的特点。自然灾害的产生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因素。自然灾害引起移民流民增加、抗粮抢粮行为发生、粮价上涨等社会问题,使得圩民生活雪上加霜,威胁了社会的安定。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相关史料可以发现,明清时期广东台风灾害具有频率高÷时间集中、影响范围广、突发性强、成灾强度大以及连锁效应显著等特点,严重危害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破坏农业生产,而且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对生态环境也产生了一定影响。明清广东台风研究对当下的防风减灾工作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This study explores reflective experience during transformative, group-based learning among university leaders following a natural disaster such as a typhoon in two Philippine universities. Natural disasters are recurrent phenomena in many parts of the world, but the literature largely ignores their impact on lifelong human learning, for instance regarding preparing the university setting for future natural disasters. The study used interviews and document analysis, drawing on a body of interrelated works in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theory, critical educational theory and conceptions about group processes and reflective practice to understand university leaders’ lifelong learning from natural disasters as experiential, transformative, reflective and group oriented. The findings document that university leaders’ reflective,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depends on individuals’ experience of natural disasters as disorienting dilemmas, and that reflection is facilitated by decisive group dynamics rather than only personal reflection. Facilitating a learning space for transformative, reflective learning in university settings might assist university leaders to enhance disaster risk preparedness, for instance through local policy change.  相似文献   

18.
本文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10~20世纪前半期广东自然灾害(包括水灾、旱灾、风灾、地震、冻灾、冰雹、虫害和瘟疫)的时间变化和地区分布。把广东划分为6个自然灾害区,比较各个区域的差异,得出广东历史自然灾害的高发区和低发区以及它们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