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刘天华是近代专业二胡学派的创始人,是他把二胡搬上了专业音乐表演的舞台。在我国专业音乐教育和现代音乐文化的建设中,刘天华为二胡的发展争取了一席不容忽视的地位。刘天华所处的时代,正值“五四”爱国运动之时。在音乐思想上,刘天华受到当时“美育”及“平民文学”的思想影响,热爱民族音乐文化,并愿意终生贡献于“改进国乐”事业。在改进国乐的观点上,刘天华与蔡元培的主张是一致的,那就是“采西乐之长,补中乐之短”。关于中西音乐的关系问题,当时的复古主义者和全盘西化者都认为中西音乐根本无法合作。在刘天华之前任北大音乐…  相似文献   

2.
《宜宾学院学报》2015,(8):13-17
王光祈的国乐思想既与儒家传统礼乐文化一脉相承,融合和阐扬了儒家礼乐文化合理内核;又结合时代诉求,对儒家礼乐文化的内涵、礼乐的关系及谐和思想进行了合理改造与发展。虽然王光祈复兴礼乐再造"少年中国"的社会理想并未实现,但其国乐思想却为我国当代民族音乐的研究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3.
王光祈先生"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在欧洲为祖国争得荣誉的第一个音乐学家,也是我国最早获得世界承认和肯定的音乐学家。"为了创造一种"将中华民族的根本精神表现出来,使一般民众听了之后立志向上"的音乐,他潜心研究欧洲特别是德国音乐发展的历史现状和音乐科学,并系统研究了中国音乐历史上的各个专题,在民族音乐学(比较音乐学)、音乐史学、音乐美学、音乐教育诸方面均取得了异乎寻常的卓越成就,是我国和东方民族音乐学(Ethnomusicological)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本文通过对王光祈先生音乐思想某些品质的评述与思考,旨在使现在的音乐教育者和学习者加强对王光祈音乐思想的了解,为现实音乐的学习提供更多有益的佐证;更精确地促进音乐审美和心理运动的发展;更好的理解音乐的本质以及音乐与生活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当下的社会环境已然铸就了娱乐至上的风气,而《国乐大典》作为当下的音乐类综艺节目,仍然保持深耕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初心,并为此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国乐大典》打造出了一场赋予新时代内涵的民乐盛宴,在音乐呈现上以中西融合、古今糅合的形式,基于不改变中国传统音乐原有的韵味上对其进行创新,与当下大众的审美相契合,促使在群众间更为广阔的传播;在模式上突破综艺节目的传统赛制,引入全球化的革新理念,打破了传统文化的思想壁垒,走向多元化的世界格局;在文化内涵的阐述上,对叙事元素进行了改进,从多个角度来对节目进行刻画,促进观众沉浸式的体验;在展现层面上引进新兴的科技技术,以追求更全面的节目效果.因此《国乐大典》实现了在内容中推动国乐现代化发展、弘扬了国乐经典的意义建构与传播价值.  相似文献   

5.
四季音乐会是“天姿国乐”结合中国传统文化,遵循“天人合一”之思想,根据乐团的精巧编制和民族器乐的色彩性特点,策划推出的民族室内音乐会,带给观众专业性、艺术性、文化性的民族室内乐作品。  相似文献   

6.
刘天华是近代中国器乐建树卓著的国乐大师,他的一生为改革国乐而奋斗不息,开拓了二胡演奏音乐之新天地,并使之成为极富表现力的音乐。还在二胡、琵琶音乐创作、教学、演奏以及乐器改革、传统音乐记录等方面,建立了重要的业绩,对民族器乐有着多方面的贡献。刘天华关于国乐改进的思想与实践,对近代及其后的中国器乐,有着多方面的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刘天华     
刘天华(1895—1932),江苏江阴人。国乐一代宗师,“中西兼擅,理艺并长,而又会通其间”的中国优秀的民族乐器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是全方位的。中国音乐的现代化,是全方位的社会现代化的一个方面。中国音乐走向现代化的出路何在?这是音乐理论工作者当前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旨在对此提出管窥之见,或求教于同仁,或抛砖引玉。 关于国乐这一概念的界定,在我国音乐界并不一致,有人认为所谓国乐就是专指汉族的民族器乐,或专指民族音乐,或专指中国音乐。本人认为,凡是由中国人创作的,不论是中国传统音乐,还是中国现代、当代音乐,只要能表现中国人民的时代精神和思想感情,均可称之为国乐。对国乐走向现代化的探讨,自本世纪20年代西方音乐的传入始,断断续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外文化的频繁交流, “国乐”在世界各地的推广和发展颇为迅速。专业的“国乐”团体纷纷涌现。“国乐”的研习人数也与日俱增, “国乐”的专业研究、表演水准呈普遍的提高态势, 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欣赏、学习、研究“国乐”的广泛群体。笔者认为,“国乐”曲调优雅、柔美,“声韵兼备”的艺术特色: “国乐”那独特的民族亲和力; “国乐”所提倡的“天人合一”、“心物一体”的哲学美学思想:其民族乐器“易买好学、携带方便”的特点,以及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调节社会过程中所发挥出来的独特作用,是“国乐”得以推广、传播、发展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
刘天华先生是我国近代音乐史上伟大的作曲家、二胡演奏家、革新家、音乐教育家。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功绩卓著。先生一生都在为改进国乐事业而奋斗,他的国乐思想就体现在其改进国乐的实践中。而他的将音乐普及到一般民众的思想更是难能可贵,对当代社会民族音乐的发展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外文化的频繁交流,“国乐”在世界各地的推广和发展颇为迅速,专业的“国乐”团体纷纷涌现。“国乐”的研习人数也与日俱增,“国乐”的专业研究、表演水准呈普遍的提高态势,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欣赏、学习、研究“国乐”的广泛群体。笔者认为,“国乐”曲调优雅、柔美,“声韵兼备”的艺术特色;“国乐”那独特的民族亲和力;“国乐”所提倡的“天人合一”、“心物一体”的哲学美学思想;其民族乐器“易买好学、携带方便”的特点,以及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调节社会过程中所发挥出来的独特作用,是“国乐”得以推广、传播、发展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2.
张金鹏  曲铁华 《教育评论》2023,(10):140-146
《劝学篇》“中体西用”教育思想是张之洞在清朝内忧外患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它调和了不同思想阵营的矛盾,继承了前人的智慧。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论述了“中体西用”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具体内容为民族本位的教育目的观、健全齐备的教育体制观、调和中西的教育内容观和改革科举的人才选拔观。“中体西用”教育思想是特定历史时局的产物,对加速社会变革与进步起到了实质性促进作用,对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影响深远。时至今日,“中体西用”教育思想对如何正确看待西方文化、重建民族教育文化自信依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一个中国人,毫无凭藉地远在异乡,在“而立”之年,开始从头学习音乐,以实现自己“音乐救国”的理想,这是何等的决心和毅力!他,就是中国第一个获得音乐博士学位的学者——王光祈先生。自一九二二年踏上学习音乐的路程以后,他发奋苦读,学习了钢琴,小提琴和各科音乐知识;为了学习和著译,他还攻下了德、英、法、拉丁四门外语,除音乐的著译外,尚有近代中国外交史料数十种成果。王光祈在德国柏林大学研究的课题——民族音乐学与音乐社会学,在当时德国也还是很少有人问津的新兴  相似文献   

14.
罗婷 《文教资料》2007,(20):116-117
刘天华先生是江苏江阴人,1895年出生在一个主张新学的知识分子家庭,他对新音乐有着多方面的了解与实践,对中国传统音乐特别是民间器乐有着广泛的知识和出色的掌握,是我国20—30年代有着重大影响的音乐教育家。他的一生为改进国乐而奋斗不息,刘天华的一生是短暂的,但其关于国乐改进的思想与实践,对我国近代音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深远的,也是宝贵的。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现代音乐史上,有一个号称“刘氏三杰”的音乐世家。他们就是蜚声者中外乐坛的:刘半农、刘天华和刘北茂三兄弟。长兄刘半农是早期北大著名的文学、韵律学家和歌词作家。他对于二弟天华在国乐,尤其在二胡音乐方面刻苦进取之卓著成就,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老二刘天华作为我国国乐界二胡教育的“一代宗师”即为本  相似文献   

16.
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指导下,以民族认同观、民族国家观、民族宗教观、民族历史观、民族文化观、民族团结观和民族发展观为主要内容的民族观教育是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既具有一般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更具有区别于一般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为显著的民族性特征。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特征预示着在推进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进程中,应由“粗放式研究”走向“集约式研究”、由“单一民族、民族国家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走向“多民族、民族国家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由“学院研究”走向“田野研究”、由“研究中国”走向“中国研究”。  相似文献   

17.
刘天华     
(1895-1932)我国五四时期优秀的音乐家,生于江苏江阴县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办新学的积极倡导者,所以从小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少年时代参加过“反满青年团”。曾在上海开明剧社任乐队队员,在家乡担任过中小学音乐教员。工作之余,积极学习中西各类乐器,如二胡、琵琶、钢琴、三弦、各种铜管乐器等。1922年赴北京,任教于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系以及北京艺专音乐系。在京期间,又学习理论作曲,小提琴等。除了创作乐曲,编写二胡、琵琶等教材之外,与其他音乐工作者创办了“国乐改进社”,出版了《音乐杂志》,他的…  相似文献   

18.
刘天华是我国“五四”时期优秀的民族音乐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和民族器乐改革家。他的二胡艺术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中,同时吸收西洋音乐的优长,他的艺术贡献在于汇通中西音乐,极大地丰富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有力地推动了民族音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秉承了我国传统的和谐统一的审美追求的同时,也受到了西方音乐美学思想的巨大影响,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与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交融的产物,形成了如下的美学特征:“词情、曲情、声情相触合”的情感美学特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相交融”的创造性美学特征;“传统风格、时代气息相共存”的现代性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20.
袁晓晶 《学科教育》2013,(5):122-128
“中体西用”是近代以来一种“融通中西”的思想观念.以“中学”为体,强调儒学在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以巩固传统的纲常思想;以“西学”为用,重视西学在教育体系中的实用价值,以达到“自强”和“保国”的目的,二者间的关系与张力构成了“癸卯学制”的核心原则.“中体西用”观一方面对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加剧了传统儒家教化思想的近代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