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井上靖的历史小说《楼兰》讲述了古都楼兰的盛衰发展。本文基于该书关于楼兰人的远行与回归展开讨论,探究其楼兰人远行与回归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2.
海子诗歌的主题意象可以概括为“青春远行” ,从中又延展和生发出村庄、麦子、天空、远方等意象。“青春远行”在本质上是一种“浪子”式远行和美学历险 ,其目标不是指向“家” ,而是指向遥远的“天边外” ;其结局是悲剧性地“死于中途  相似文献   

3.
<太阳照常升起>用梦境一般的叙述方式,跳跃的时空叙事,巧妙的视觉思维以及丰富的文化符号,展示了人性的压抑与解放、生命的消逝与回归的主题,所有的人物都是一种群体概念,而景象则隐喻着镜头以外的故事.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别离成为最重要的主题。别离也是人类普遍的一种遭遇,更是成了人生不圆满的一大遗憾。别离无论是对送别者还是对远行者都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就离别的相思之苦来说,送别者怀念远行者的感情总比远行者怀念家中的送行者的感情更真挚一些。送行者”隈然独归”的凄凉孤寂的身影和若有所失的怅然感受更甚于远行者。  相似文献   

5.
本文力求从四个方面对人物装饰画创作的认识及理解进行浅要说明.其一,神话中人的形成及装饰人物程式化的艺术形象均证明艺术表现的主题是人;其二,人创造了艺术,同时艺术又创造了人,人与艺术存在着血与肉的关系;其三,将人物整体形象分离为基本元素,然后又进行"阿波罗"式的重新组合;其四,简与变在装饰人物画创作过程中至关重要,对人物形象简化提练而变形夸张是创作出优秀艺术作品所必要的艺术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别离成为最重要的主题。别离也是人类普遍的一种遭遇,更是成了人生不圆满的一大遗憾。别离无论是对送别者还是对远行者都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就离别的相思之苦来说,送别者怀念远行者的感情总比远行者怀念家中的送行者的感情更真挚一些。送行者“怅然独归”的凄凉孤寂的身影和若有所失的怅然感受更甚于远行者。  相似文献   

7.
点景人物的画法 点景人物,在山水画中既能点景,又能抒发画家的思想感情,表情达意.有了人物,山水画就增强了生命力.丈山尺树寸人,在山水画中要注意人物的比例,造型与动态的塑造,画出三远的透视感.画人物要简练,线条流畅,远人无目.着衣要与季节天气相结合,如夏日戴草帽,雨天穿蓑衣打雨伞,冬季披大衣等. 点景物的画法 在山水画中,点景物有亭台楼阁、高塔草棚、农家小院、栈道桥梁、船等各种建筑及物品.点景物在山水画中是着眼点,一般不要安排在画面的中心十字线上.它既是景物,又能表现主题.  相似文献   

8.
一部小说的主题往往不是单一的,何况是现代派作品,其主题会更加地复杂多元。余华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发表于1987年。作为先锋小说的代表,这篇小说的主题争议颇多。有参考书这样解读:“通过叙述涉世不深的少年‘我’第一次出门远行的离奇遭遇,作者表达了对世界的看法:陌生,荒诞、无法理解和把握,从而流露一种人生漂泊的悲观情绪。”更流行的观点是:  相似文献   

9.
霍桑在创作<红字>时的矛盾心理和暧昧态度导致了这部小说多元化的人物和主题.从人性的角度审视这部作品,人类文明与人性应该是协调统一的,人类文明不应压抑也无法压抑人性,女主人公海斯特@白兰人性的弘扬,牧师迪姆斯代尔人性的压抑及医生齐林窝斯人性的泯灭导致了他们各自不同的命运,也深化了"只有实现人性与自然的结合,真善美才能回归"的主题.  相似文献   

10.
设计并雕琢细节是纳博科夫标志性的创作方法.在“异乡人”主题的作品《普宁》中,纳博科夫设计了提包、螺旋图案、东方饰品、俄式园林等细节,这些细节构成了诠释人物的显性元素,而借助细节与人物的合成图景,作者不断彰显和变换着个人化的印记,这又将细节隐性的阐释空间无限地放大.  相似文献   

11.
余华作为新时期“先锋文学”的重要作家在创作上深受卡夫卡的影响。本文从比较文学影响与接受的研究角度出发,以《十八岁出门远行》和《美国》两部寓言式的“成长小说”为例,具体地从人物设置、情节模式和主题内涵来发掘卡夫卡的文学创作对余华这部作品的影响,以及余华对卡夫卡的发展和超越。  相似文献   

1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部分.通过文学作品的学习促进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能力成为了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文化的导入与语言的训练又不能完全分割开来.笔者认为文学教学可以从礼仪、风俗、宗教,价值观念,人物、情节与主题欣赏等几种形式展开.  相似文献   

13.
余华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小说作家,1987年发表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后崛起于文坛成为了中国新文学别辟异境的新锐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他前期的小说因写“暴力”“凶杀”而其主题称为“死亡”。他用超然冷静的叙事手法揭露血腥人生和残酷的现实社会,随着作者创作的深入及思想认识的变化,作者的创作主题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是他创作的转折点。而《现实一种》和《活着》便恰如其分的体现余华“死亡”和“活着”的两个主题端点,作者的创作主题由“死亡”转向“活着”。本文就是从“死亡”和“活着”两个不同的主题来进行分析的。  相似文献   

14.
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与张炜的《寻找鱼王》均关注成长主题,两者在书写主体的出走、主体的引路人及主体的成长遭遇时都有相似之处,但具体主体的出走年龄、引路人的引导方式及主体的成长结果又有着明显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5.
《等待野蛮人》是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J.M.库切的第一部小说。小说采用同故事自身叙述的手法,揭示了帝国野蛮与残暴的本质,引发了读者对文明与野蛮的深刻反思,文明与野蛮的冲突是小说的重要主题之一。通过对小镇行政长官对"帝国文明行为"的不敢苟同到最后公开的反抗可以体验到库切在塑造这样一位人物时对人物主题功能的技巧运用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从小镇行政长官的人物建构入手,解读其在小说主题建构中所起的主题功能。  相似文献   

16.
余华作为新时期"先锋文学"的重要作家在创作上深受卡夫卡的影响。本文从比较文学影响与接受的研究角度出发,以《十八岁出门远行》和《美国》两部寓言式的"成长小说"为例,具体地从人物设置、情节模式和主题内涵来发掘卡夫卡的文学创作对余华这部作品的影响,以及余华对卡夫卡的发展和超越。  相似文献   

17.
回归是陶诗创作的重要主题.向本真、淳朴、自然的人性回归,是陶诗回归主题的本质内涵.陶诗从多方面表现了对人性回归问题的思考,其中渗透了对人生的意义、价值、理想的探讨和体验.  相似文献   

18.
庄鹏达 《文教资料》2012,(20):26-28
"回归"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辛格作品中一个重要的主题。辛格在其作品中塑造了一大批背弃或者拘泥于犹太宗教和传统的犹太人物。他们在自我认知上经历了迷失到回归的过程,反映了辛格对传统犹太文化批判性继承的态度。  相似文献   

19.
贾平凹的小说一直注重对故事中人物表演舞台的构建,为故事主题的抒写与人物的塑造提供广阔的叙事空间.《带灯》以樱镇为背景,塑造了一个散发着人性的美又充满文艺气息的普通乡镇工作者,表现出作者对国民劣根性的揭露与批判,对公民意识和现代化进程的深切忧虑.  相似文献   

20.
《太阳照常升起》用梦境一般的叙述方式,跳跃的时空叙事,巧妙的视觉思维以及丰富的文化符号,展示了人性的压抑与解放、生命的消逝与回归的主题,所有的人物都是一种群体概念,而景象则隐喻着镜头以外的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