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保护受众 “不知情权”新闻媒体当率先垂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过犹不及。在媒体为满足受众知情权而奋发努力的同时,我们又面临着另外一个困境,那就是受众"不知情权"受到了媒体有意无意的侵犯。进入网站百度搜索"不知情权",就有  相似文献   

2.
李贺 《新闻世界》2010,(6):131-132
在大众媒介环境下,受众知情权的基础是"传者的真实",而非"受众的真实"。①在新闻媒体走向市场化的今天,一些媒体新闻价值取向出现了错位,威胁着受众的知情权。本文从当前媒体新闻题材的选择和报道倾向两方面入手,分析了媒体新闻价值取向的错位对受众知情权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一目了然     
社会转型期媒体影响力构建的四个关键词一、解渴:及时提供突发事件的信息全景,在满足受众的知情权中扩大影响力。在社会转型期,受众不仅需要及时获知新闻事件的准确消息,而且希望  相似文献   

4.
美国“9·11”事件发生后,我国各媒体迅速抢滩,利用各自的优势,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正在发生的事告诉受众,这极大地满足和尊重了受众的知情权,其报道方式引起了理论工作者的关注。《灾难新闻报道方法及其对受众知情权的影响》一文通过对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我国媒体对灾难报道的不同方式方法的反思和研究,为灾难新闻报道理念作了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5.
大众媒体在被赋予重要权利的同时也对公众承担了一定的义务,其中一项重要的义务就是满足公众的知情权。知情权,又称获知权、知晓权、知悉权等,是公民获取有关社会公共领域信息以及与本人相关信息的权利,具体可包括政府知情权、司法知情权、社会知情权和个人知情权(如出生情况、亲生父母等)。在新闻传播领域,特指受众通过媒介获取上述信息的权利。  相似文献   

6.
新论速览     
媒体应保护受众"不知情权"傅雪琴在2008年10月《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上撰文认为,媒体应保护受众"不知情权"。认为在信息泛滥的社会,你知道的越多,尤其知道自己不该知道的负面信息越多,情绪就越受影响。受众有权知道自己该知道的,  相似文献   

7.
公共危机下的舆论引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媒体在公共危机中的功能是一个传统议题。然而随着近年来媒体与政府的关系日益密切,公共危机事件报道的政策界限日益淡化、宽松,新闻专业主义理念以及公开、公正、公平的新闻惯例和操作方法得到社会公认,都为媒介在公共危机中进行行之有效的舆论引导增加了许多可以引证的实例,从而为深入思考和探讨传统议题拓展了广度和深度。媒体应行使社会守望职能,充分满足受众知情权知情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尊重公众知情权,尤其是在诸如新型急性瘟疫、生化危机、恐怖危机等这样的公共危机中,保障社会和公众的知情权是现代媒体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责任…  相似文献   

8.
新媒体尤其是自媒体时代,突发事件的网络传播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观望期、公开期、问责期、沉寂期。突发事件网络传播呈现新特征,自媒体传播真实快速地引发受众关注,网络新闻传播的公开性满足了受众的知情权,网络论坛传播对突发信息辨识度增强。传播对网络谣言的形成有三点启示:事件本身的特点制约谣言散播,政府媒体信息即时公开消解谣言散播,受众媒介素养的提升阻止谣言散播。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信息公开制度的颁布,以及电视媒体采编实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突发事件得以在媒体上呈现。具备声色画等各种优势的电视媒体在满足受众知情权的同时,电视记者在职业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本文以我国电视媒体上近几年的突发事件报道为例,探讨突发事件报道中电视记者的职业素养问题。  相似文献   

10.
舆论监督类广播热线节目的应运而生,适时利用广播媒体的优势,帮助受众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满足了受众的需求,推动了社会发展。因为节目的特殊性,做好节目的策划与主持显得至关重要。如此,才能保证受众正确行使自己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评议权,保证良好的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11.
于蓓 《声屏世界》2010,(7):57-57
受众是媒体的服务对象,也是衣食父母,媒体必须把受众的需求放在第一位,重视受众的知情权和话语权,尊重受众的收视习惯,才能找准节目的定位,合理安排节目的播出。宜春广播电视台谋求节目创新的第一步工作就是以受众为本,  相似文献   

12.
如何加强与改进舆论监督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姝媛 《新闻传播》2009,(11):32-32
在当今社会,“知情权”一词已为人们广泛熟知。媒体的人性化办报,使较一般性报道而言能更多满足受众知情权的揭露性报道开始层出不穷.许多揭露性报道将过去许多不为众人所知的社会问题暴露在受众眼前,并通过监督报道促进加快了社会体制改革的进程。笔者认为,对涉及政府中心工作和读者切身利益的舆论报道,要注意规避政策风险和可能产生的负面效果.将舆论监督导向正确的发展道路,提高舆论监督的艺术和策略。  相似文献   

13.
《新闻前哨》2008,(12):6-6
傅雪琴在2008年10月《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上撰文认为,媒体应保护受众“不知情权”。认为在信息泛滥的社会,你知道的越多,尤其知道自己不该知道的负面信息越多,情绪就越受影响。受众有权知道自己该知道的.同时也有保护自己不应该知道的权利。媒体在满足听众知情权的同时.也当谨慎发表新闻和其他各类信息.保证不传播无用信息,不制造虚假新闻,保护受众的“不知情权”。  相似文献   

14.
知情与煽情     
众所周知,作为媒体,电视的功能有提供信息、提供服务、提供娱乐等多项功能。这些功能都很重要,但最重要最基本的功能是提供信息,满足受众的知情权。因为新闻媒体的传播职能和监督职能都是建立在这项功能之上的。传播职能是指新闻媒体一定要保障公民的知情权,让公民了解自  相似文献   

15.
广义上说,所有的新闻和消息,甚至所有的媒体(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等)传播发布的所有内容都是为了满足受众的知情权,而且,这些信息中最受关注的内容是有关舆论监督的。这是因为舆论监督所报道的多是社会生活的阴暗面,是对受众有着  相似文献   

16.
受众是媒体的服务对象,也是衣食父母,媒体必须把受众的需求放在第一位,重视受众的知情权和话语权,尊重受众的收视习惯,才能找准节目的定位,合理安排节目的播出.宜春广播电视台谋求节目创新的第一步工作就是以受众为本,广泛征求意见,进行收视调查.  相似文献   

17.
<正>人本责任是新闻传播的核心责任,新闻传播是人类的活动,无论主体还是客体都是以"人"为中心的。一、新闻传播在人文责任之诉求新闻传播在人文责任上有一定的诉求,只有满足了这些诉求,才能表明新闻传播的人文责任。1.坚持信息透明满足公众知情权新闻采访和新闻传播的目的是满足受众对新闻的渴望及知情权,新闻的落脚点是人,因此新闻传播的人本责任要求,新闻传播的活动一定要满足受众的知情权,坚持新闻报道的全面客观性,坚持信息公开透明,让受众充分了  相似文献   

18.
张文心 《东南传播》2012,(11):57-59
中国在改革开放后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由于在人口、地域、民族、资源、分配体制、政府执政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使得中国进入突发事件频发的风险社会。突发事件发生后,通常会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破坏,甚至会引起人心动荡、信仰危机、社会危机。大众媒体必须承担起及时传递信息,满足受众的知情权;客观报道事实,成为沟通社会各方的桥梁;以人为本,满足受众的情感需求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媒体对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追求决定了其必须致力于满足受众需要与承担社会责任.受众的求知欲是媒体生产信息产品的不竭动力,社会的公平正义是受众追求的最终目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应相互联系和内在统一,受众的求知欲应该以道德伦理为边界,社会的公平正义才是媒体的最高价值追求.部分媒体未能厘清受众需要与社会责任的关系,以公平正义为名行损害公平正义之实,以至于对"汤兰兰案"的一些报道遭到受众口诛笔伐,为我国媒体经营管理敲响了警钟.  相似文献   

20.
费丹丹 《新闻世界》2011,(12):210-211
危机传播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可以满足受众的知情权,向公众提供灾难信息和预警信息,进行正确的引导;另一方面,长期的危机报道会引起受众恐慌,甚至潜移默化地腐蚀受众的认知和价值观,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那么危机传播该如何扬长避短?本文从媒体、受众以及政府三个方面,来阐述危机传播和媒介素养的关系,促使危机事件能够得到最大效率的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