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宁  刘传勤 《精武》2012,(32):38-38,40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对教育思想、观念、模式、方法带来了深刻影响。高校体育教学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结合的方面越来越紧密。体育学科知识更新更快,体育信息时效性强,当前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下存在知识陈旧、与实际脱节、不能做到因材施教等弊端。网络与现代体育教育相结合已成为必然趋势。本文从分析当前网络环境下高校体育教学的教学管理和教学方式入手,分析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下的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以及对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伍柳锦  覃强 《体育风尚》2023,(3):149-151
随着体育教育的不断发展,以及新冠疫情的爆发,传统的体育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体育大学对各项体育课程的需求,因此,“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已经成为现阶段大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实施模式。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调查法,分析啦啦操教学现状,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中讨论教学体系、教学设计、课前课中课后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模式,得出大学体育啦啦操混合式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3.
浅析网络教学特点推进高校体育教育网络化进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教学的出现,已成为21世纪最具影响的教育技术改革的新途径。也是几千年传统班级课堂式教学模式的变革,可以预见,教育的未来将会形成一个全球化的网络教学体系。那么,高校体育教育实施网络教学所表现出的作用和效果就显得更加重要与突出。这一热点课题的探讨,是我们广大高校体育教师共同关注的。本通过对我国网络教学的产生与发展分析,简述高校体育教育实施网络化教学的内容和特点,说明高校体育教育实施网络教学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4.
面向21世纪, 培养新型社会体育人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探讨了创办社会体育专业,首先应转变旧的教学观念,在新型教学思想指导下,根据社会和市场需求,设计出面向21世纪的具有高素质、高技能、高知识的新型人才模式。在此基础上,建构出由政治教育、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和人文教育六大类课程组成的新型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及新的办学模式、办学方式。  相似文献   

5.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日益完善,教育信息化的逐步推进,大学体育教学中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必定成为趋势。VR、AR及MR技术是目前虚拟现实成像领域最前沿的技术,VR、AR技术应用于教育已不再新鲜。大学体育专项课程理论性强、教学手段形式特殊的特点,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下的"沉浸式"式虚拟课堂、AR的教材形式将打破大学体育专项课程现有的教学形式、教材体系以及课堂授课方式,还会影响传统体育教学传承模式。虚拟现实+教育的模式已经一步步改变着教育体系,新的教育技术介质——虚拟现实的变更必定为体育教育带来崭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大学体育网络教学的指导思想和组织原则的探讨得出:在大学体育课程中运用网络教学形式,符合体育宏观教育、学科教育、信息教育的理念;大学体育网络教学应当遵循全面性、开放性、多样性、自主性、探究性、互动性、层次性、实践性、动态性和可控性的组织原则;提高网络教学的表现力、吸引力和实际效果是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在体育教学领域中出现了一种新的教学形式--网络体育教学,它的出现对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阐述网络体育教学的优势与不足,以期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与传统体育教学相互糅合、取长补短,建立起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具有明显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体育教育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8.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在体育教学领域中出现了一种新的教学形式——网络体育教学,它的出现对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阐述网络体育教学的优势与不足,以期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与传统体育教学相互糅合、取长补短,建立起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具有明显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体育教育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法,对新课程理念下转变体育教学方式进行了探讨。教育观念的更新、全新的健康教育观、以人为本、教师角色的调整、多维的评价体系、民主的教学环境等措施都是新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学方式转变的根本策略。  相似文献   

10.
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文献法、调查法、分析法等,就福建省28所新升格的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课程设置模式传统、教学内容繁杂、教学方法手段单一、教学评价体系单维等是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学体系滞后的主要影响因素。转变体育教师的教育理念,开设基础特色课、兴趣选项课,融健身性、职业性、大众性、终身性等为一体的体育教学新模式是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体育院系的教学体系正面临着历史性的转变,即封闭型教学转变为开放型教学,单纯传授知识技术型转变为着重发展智力能力型的教学体系,这是教育思想的重大变革,也是教学工作的重点转移。这一变革与转移必将导致学生智能结构的改变,使学生的智能结构趋向合理。本文试图从体育院系的培养目标出发,探索体育院系的毕业生应具备什么样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问题以供讨论。  相似文献   

12.
《体育师友》2018,(1):34-35
混合学习模式是运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与传统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融合发展,构建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学习模式。近些年来,随着我国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高校体育教学混合学习模式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同时也面临着新的问题。通过分析互联网的发展对高校体育教学混合学习模式探索的重要意义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合理有效的措施,以期进一步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混合学习模式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浅论网络体育教学的优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在体育教学领域中出现了一种新的教学形式——网络体育教学,它的出现对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阐述网络体育教学的优势与不足,以期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与传统体育教学相互糅合、取长补短,建立起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具有明显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体育教育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高校健美操教学为例基于超星"学习通"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结果表明:在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的新兴科技与教育技术的结合,依托各类智能设备及网络,使用大数据对体育教育教学过程,对学生公平公正评价的过程更加客观,完整的教与学大数据帮助提升高校体育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新技术支持下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模式变革。  相似文献   

15.
美国体育课程模式对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美国体育课程动作教育模式、多种活动模式、户外冒险活动模式、运动教育模式、知识观念模式、体适能教育模式、社会发展模式、学习结果模式8种课程模式作了简单的介绍,得出给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若干启示: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应旗帜鲜明;借鉴美国经验,构筑多样性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式;汲取美国各课程模式精髓,丰富我国体育与健康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16.
吴晓红  霍军 《湖北体育科技》2006,25(4):495-496,F0003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法,对新课程理念下转变体育教学方式进行了探讨.教育观念的更新、全新的健康教育观、以人为本、教师角色的调整、多维的评价体系、民主的教学环境等措施都是新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学方式转变的根本策略.  相似文献   

17.
一、现代高校教育发展方向 进入2l世纪的今天,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创造性能力的新世纪人才为宗旨的教育理论占据了主导地位:教育理论的更新发展,必然会影响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转变并随之对传统的“旧式”教学理论提出质疑,体育教学如何全面落实教育的目标,完成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抓住学校体育的基本环节之一,用一种新的课程模式代替传统的分段式课堂模式的任务,己被教育们列入研究的日程之中。  相似文献   

18.
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中体育教学应采取的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学正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学体育要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应大力提高教育者对素质教育的认识;转变学校教育与体育教育观念;改革体育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优化体育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完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与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9.
2011版新修订《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作为体育教师的主要培养单位,体育院校更应与时俱进,建立与新课标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立足于新课标的要求,从课程体系、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与方法、考评体系等方面对哈尔滨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研究认为,新课标下,应改革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提高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规格;加强教法研究,提高教学质量;从片面的生物学评价向完整的体育评价转变。以期为体育教育专业的办学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对高校体育改革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体育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化和发展,学校体育将面临严俊的挑战同时也获得了良机。在新形式下,对高校体育改革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深入体育教材体系改革,向终身体育教材体系转变;体育教育要实施客体教育向主体教育的转变;实现由继承教育向创造教育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