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校文化的环境:空间文化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校空间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着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功能定位和文化品位。探讨学校空间文化的概念及其在现实学校生活中的主要表现,诸如校园空间文化、教师办公室空间文化、教室空间文化、图书馆空间文化和实验室空间文化等,并对我国学校空间文化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学校空间是学校管理资源的一部分,是学校教育教学的载体。如何认识学校空间以及如何提高学校空间的管理效益,对提高学校教学的质量和效益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一、对学校空间的认识学校空间包括三个方面:1.外显空间学校外显空间是指人们可以直观见到的校园、校舍等物化形态的空间。这种空间可以人为地创建和改造,也可以被人们所感知并体会到它的美与丑,品味它的风格和内韵。所以,学校管理常常用美化、绿化、净化校园来强化学校空间管理。2内隐空间学校内隐空间是指存在于学校成员每个人内心深处并影响其行为的心理环境空间,以及由每…  相似文献   

3.
学校空间的基本构成可分为固定空间、半固定空间和不定空间三个部分。作为固定空间的学校土地和建筑不能随意变动,具有相对稳定的特征,它的选定、设计与施工意味着学校空间的最初生产;学校中的半固定空间中以物质或文化形态出现的物品或符号可以按照教育教学所需进行各种调整和变动,它是学校中人与物相互作用最丰富的场所;以身体为构成因素的不定空间则处于不断变化的形态之中,它是学校空间最富生产力的区位,是学校变革最根本力量的集聚地。始于固定空间的正向生产与始于不定空间的逆向生产交织进行,既可以对学校主体产生一种规训、监控、调教的作用,也可以为学校主体提供展示、反思、发展的舞台和条件。学校空间总是寓含着一种不断重构并再次生成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种异域的知识型,学校卫生学在现代学校空间的形成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西方的关于公共空间的医学知识借助科学知识的措辞,结合国家权力,为中国现代学校空间在形成的阶段划定了基本的样态.学校空间在延续传统的同时,经历过选址规划,改造转型、科学渗透等阶段,完成了学校卫生学与学校空间的全面结合.学校卫生学作为一种学校空间形成过程中介入的话语形式,通过学校空间的形成和转换来"言说自身".学校空间不仅为学校卫生学等知识理论构型的揭露提供了切入点,而且学校空间的实践自身也组成了言说的对象.  相似文献   

5.
学校空间界定了行动研究的范围、主体和目标指向,教育行动研究既是对作为手段和途径的学校空间建立探究关系,也是对作为产物和结果的学校空间的敏感与重新建构,其中包括对构想预设的学校空间的审视与超越、对学校空间实践的观察与反思以及对表象性学校空间的发现、展示与改造.在行动研究中,参与者不仅要观察并感知围绕自己身体所展开的一切,而且还将通过反思、审度与重新行动来展示身体本身的能动性与创造力.它是被动的身体与能动的身体在空间里聚合.行动研究的目标指向于教育行动,而学校空间则是教育行动所赖以进行的背景和资源,也是行动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伴随着一种民主、公正的学校空间理想模型,行动研究的任务就在于深入认识并重新生产学校空间.  相似文献   

6.
空间的浮现及课程空间的建构为学校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思维范式转换的可能性与可操作性。学校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建构文化符号与外部环境联动的实践空间、知识体系有机联结的认知空间、注重学生情感体验的体验空间。然而,学校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文化符号内外环境系统的空间割裂、知识体系的空间“碎片化”以及实践方式缺乏空间体验的问题。学校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空间转向应遵循学生的思想活动规律,着眼完整深刻的共同体“课程绘图”,增强学校课程的空间意义;聚焦多元文化的交叠共生,提高学校课程的空间认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校课程的空间体验。  相似文献   

7.
学校是一种特殊的公共空间,数字技术应用于学校教育导致了学校公共空间呈现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并存的形态。理解数字化时代的学校公共空间,需要重新审视数字空间中的学校边界、课程及人。“互联网+学校”拓宽了学校公共空间,也凸显了学校的关系性。师生关系永远是学校的核心关系。在数字空间中划定学校边界的依据是教育目标,划定人是教师;随着人工智能的高度发达,教师会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已由技术问题转向伦理问题;目前急需整体提高教师的数字素养,而不仅仅是信息技术能力;目前数字课程建设重点已从关注资源转向关注人。  相似文献   

8.
一、中小学学习空间重构的必要性“学校学习空间是校园内用于支持学生学习的环境载体,主要包括校园内的各类学习场所及网络学习空间”,学校的学习空间分类,一是学校现有的相对固定的教学场所,包括普通教室、实验室和各类专用教室等;二是学校的公共场所,包括图书馆、剧场、体育馆等场馆,以及走廊、食堂、校园户外场地等;三是基于信息技术的虚拟网络学习空间。本文所要阐述的学校的学习空间主要是实体空间,即第一种和第二种空间(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9.
学校空间是一个文化场。校长的物质文化领导力尤其是空间领导力决定着一所学校的空间环境建设的品性。学校空间环境的组织与建构要彰显学校的历史文脉、办学理念、地域文化、课程特色和师生个性,使学习空间富有教育意蕴与文化价值,更好地服务师生发展。  相似文献   

10.
十年课程改革,给今天的学校空间带来许多新鲜的事物,当然也带来了许多新鲜的语词。各种学习方式、教学方式与先进的教学设施、开放的课程资源一道进入中小学学校空间之中。但是,从整体上看,学校空间的整体格局、基本结构,包括课堂空间的格局和结构依然变化不大,班级规模、教学方式、基本学校生活都在维持着原有的学校空间状况。如果说,下一个十年,校长、教师的创造精神会得到进一步的激扬,  相似文献   

11.
作为正式的社会化空间,学校空间在现代性的形成过程中完成着自身的社会性生产。学校空间经历了从分散到同一,从在场到脱域的脱变过程,这不仅为现代学校空间塑造了基本表征形态,同时也为科学、精确、可测的现代社会空间的生产奠定了基础。学校空间在完成现代转型的同时彰显出权力和自由的双重属性,成为现代社会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是网络化的学校空间,仍然无法真正逃离现代社会巨大权力之网的包围。  相似文献   

12.
好的建筑一定是有灵魂的,学校建筑也当如此,它是教育另一种方式的存在,既应当承载学校无形的文化、办学愿景、教育理想等,同时也应当蕴藏学校有形的具有生命理解的课程系统、特色空间架构、情感表达脉络、生活流转轨迹等。以梅岭小学花都汇校区为例,学校选择"与美好的一切在一起"为价值追求,通过确定学校空间价值演绎的基本原则:为了人与他们的生活;确定学校空间价值演绎的基本策略——融合;确定学校空间价值演绎的基本结构样态:利于生发,演绎学校空间价值,同时,学校通过建构新的文化系统、构筑新的课程体系、创新课程实践的策略与方式,让学校文化在场,而"风景里的学校"成为学校新空间建设与一所老校文化重塑关系的最好写照。  相似文献   

13.
学校建筑、建筑空间及空间形式具有独特性。学生行动是学校建筑空间设计的核心,现代教室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倡导空间设计遵循"学生在场中"的理念,强调场所活动的自由性、便捷性、参与性及层次性。文化内涵是学校建筑空间的灵魂,优秀的学校建筑及其空间的设计会很好地体现学校文化特征,真正实现形塑于外、神铸其中。  相似文献   

14.
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致力于增强学校行动者的中华民族认同感与国家认同感,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然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常被视作一个扁平化、统合性的概念,导致其难以取得应有的实践效果。借助空间社会学的视角来审视,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包括构成性要素、象征性因素和生成性因素三层相互依存又相互演进的层次空间。基于这种逻辑结构,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要结合具体的层次空间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基本特征,分三个基本阶段推进各级各类学校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具体而言,在初级阶段应侧重建设学校民族团结进步的体验空间,中级阶段应侧重强化学校民族团结进步的认知空间,高级阶段应侧重构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的人际空间。  相似文献   

15.
学校作为一种社会构造的"空间",一种社会精心设计的"文化装置",其必然隐蔽着社会的秩序与规范,并对生活于其中的人发挥着潜移默化的控制与影响.因此学校"空间"蕴含着"生活德育"功能.然而,学校"空间"在促成学校日常生活中道德可能的同时,由于其道德规范的预设性、道德标准的专断性,道德逻辑的功利性.使得"空间"本身也成为学校日常生活中道德水平的一种限度.从空间社会学的视角出发,透视学校"空间"中生活德育的可能、机制及限度,进而促进学校"空间"生活德育功能的发挥,不仅是学校生活德育研究的一个新视角.更是学校生活德育研究的一个崭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16.
王荟姝 《师道》2021,(4):37-38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校园空间文化设计是学校美育的一个缩影,做好校园空间文化设计,是学校美育工作的重要一面。深圳市龙华区玉龙学校作为一所“年轻”的学校,致力于校园空间文化设计,链接生活,并构建特色课程,着力打造空间为课程服务、课程为学生所用的一体化且具有特色的文化空间。校园空间文化设计跟随学校的发展,经历了从平面到空间、从空间到课程,从课程到心灵的成长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17.
学校课程建设是在物理与社会空间中开展的课程资源特色化开发、序列化建构的教育实践.在乡村振兴和城镇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乡村学校的课程建设蕴含着特定的空间权利及空间哲学问题.现实的乡村学校是嵌入乡村的,拥有特色化的课程发展空间,但在价值定位上却是逃离乡村的,在课程建设中漠视甚至吞噬着乡村取向的课程发展空间,由此形成乡村学校课程建设的空间悖论.为消除上述悖论,乡村学校需要立足本土知识与儿童经验,建设乡村学校优质课程;同时要整合地方经验与开放空间,拓展乡村学校课程视域,还要加强课程知识转化与价值建构,改善乡村儿童的自我理解.  相似文献   

18.
打开空间的墙壁,是开放式学校的基本特征之一。开放式学校教育空间的开放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学校建筑形式的开放,即通常所说的没有围墙的学校;二是指学校教育面向学生的开放,即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立足于空间环境的功能与定位,从普通教室的改造、走廊空间的设计以及专业教室的规划等方面深入探索开放式学校空间环境设计与利用的基本路径,真正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实现了从教向学的教学观转变。  相似文献   

19.
袁丽 《中国教师》2020,(5):23-25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是学校行政管理的最基层组织,原则上是将年龄相同、文化程度大体相同的学生按一定的人数规模建立起来的教育组织。班级不仅是学生接受知识教育的环境,也是学生社会化的环境,具有"空间性",包括物理空间、关系空间、心理空间和文化空间。物理空间是指常规的学校班级以教室为区隔及承载.  相似文献   

20.
新一轮课程改革扩大了学校的自主权,给学校、教师、学生更多的活动空间。学校怎样行使自主权,教师怎样把握好这一活动空间,校本研训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