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20世纪中国学者对教育社会学学科建设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经历了初建、停滞、重建、成型和发展五个阶段。中国学者对何谓“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等进行了探索。本文在对这些探索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必须解决的四个问题:教育社会学要利用“后发优势”,克服“后发劣势”;教育社会学要处理好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中国教育社会学学派的建立;中国教育社会学要有“开放意识”。  相似文献   

2.
学科精神是学科意识的灵魂和根基。学界内对教育社会学学科精神的认识存在着各种相互区分而又有着或多或少联系的观点。教育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应用学科,其学科精神应是陌生化、不认同和在他处的边缘精神,这一精神要求教育社会学学者站在教育边缘对教育现象进行社会学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教育社会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教育社会学学科的性质关于教育社会学学科性质,争论主要在于:它属于社会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还是属于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教育社会学是研讨教育与社会的基本关系的一门学科。有些学者根据教育学的观点研究教育社会学;有些学者则利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在西方这两大派别进行了相当长时间的辩论。我们认为,这种关于教育社会学学科性质的争论是历史地造成的,具有人为的因素。分歧的产生在于所强调的侧重面不同。把教育社会学作为教育学科的一门分支学科,或作为社会学的一门分支学科都是允许的,不能用一个来否定另一个。但是,  相似文献   

4.
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自1922年《社会与教育》问世至1949年,其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得到了学界的接纳和认可,近代中国学者对教育社会学在教育学和社会学中的学科地位分别进行了界定。不仅如此,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在中国教育学术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表现在促进教育学"科学化"方面。  相似文献   

5.
中国大陆教育社会学二十年: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大陆教育社会学的重建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学术制度建设前的准备期、教育社会学制度成形期、教育社会学的初步繁荣期三个阶段,与学科制度建设同步,学科的理智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这一阶段,对中国传统教育社会学思想研究、中国教育教育社会学本土化研究和外国教育社会学介绍研究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6.
胡金平 《教育学报》2007,3(5):71-76
雷通群是中国教育社会学领域中最早提出"中国化"且加以实践的学者。考察其教育社会学方面的著作及其相关论述,他对教育社会学中国化的诉求,与其孜孜追求的科学化、规范化并行不悖。他所理解的"中国化",并非以争夺学术话语权为动机,而以改造中国教育为最终目标。他强调中国化的教育社会学,应以中国教育的现实问题为研究对象,以科学化或规范化为实现中国化的必要前提,同时并不排斥对某些西方理论进行中国化改造,且以建构科学化和规范化的中国教育社会学学科体系为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7.
教育社会学     
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教育社会学始于19世纪末期。它把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作为自己客观的、独立的研究对象,是介于教育学与社会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在国外,多数学者把它列入社会学的范围;也有一些学者把它看作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由于研究者的角度不同,教育社会学迄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从其研究趋势看,一般认为它是运用社会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和探讨教育与社会之间各种基本关系的一门学科。 西方教育社会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三个主要阶段,即产生和形成阶段,传统教育社会学阶段以及新兴教育社会学阶段。国外一般认为,最初较为系统地论述教育与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8.
信息化教育社会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化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研究进入信息化教育领域的时代产物。虽然信息化教育社会学目前尚未形成体系,但我们却从众多的国内外研究文献中发现了其蓬勃的发展生机,以及其作为一门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该文首先分别阐述了信息化教育社会学的发展历史线索和三大学科要素(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然后基于释义学提出信息化教育社会学的概念,最后概述了信息化教育社会学的现实语境和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门学科的教育社会学理论体系起源于欧美,它是借"西学东渐"之风,通过对国外(主要是欧美和日本)教育社会学理论著作的译介,在中国从无到有渐渐兴起的。国外教育社会学的译介与导入对于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发展来说,既是基础性的工作,也是必经的过程。近代学者正是借助这些译著,通过吸收和借鉴其中的理论和方法,建构出我国自己的教育社会学学科理论体系。认真总结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的译介和导入,有助于我们对这门学科建设有更加清晰的历史认识。  相似文献   

10.
信息化教育社会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化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研究进入信息化教育领域的时代产物.虽然信息化教育社会学目前尚未形成体系,但我们却从众多的国内外研究文献中发现了其蓬勃的发展生机,以及其作为一门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该文首先分别阐述了信息化教育社会学的发展历史线索和三大学科要素(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然后基于释义学提出信息化教育社会学的概念,最后概述了信息化教育社会学的现实语境和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1.
教育社会学学科论包括学科要素与学科历史两个基本论域,学科要素则主要由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及方法论三者构成。通览我国教育社会学近百年的学科论,可概括大要为如下四则:"一涉",即研究方法论上的"价值涉性";"二说",即研究对象上的"社会化过程说"与"相互关系说";"三论",即学科性质上的"规范学科论"、"事实学科论"及"事实与规范兼有论";"四段",即学科历史上的"初创"、"停滞"、"重建"及"转型"四个阶段。本文以史带论地检视了我国教育社会学学科论中的四个困扰性问题:研究对象上长期主导的"关系说"其实并不能标示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独特性,学科性质上不得不坚持的"事实学科论"事实上难以成立,学科历史上惯常的"三段论"不免失之粗混,方法论上的"综合论"实乃说到容易做到难。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The author reflects on continuities and changes in the subdiscipline, using Mary Douglas and Basil Bernstein. In 2000 the millennial issue of Sociology, the generic journal of the British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included a paper about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called ‘The anomalous beasts: Hooligans and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It focused on hooligans as anomalous beasts in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and the sub-discipline as an anomalous beast within the discipline of sociology itself. It concluded with, very poor, predictions about the likely state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and UK sociology in 2025. The fortieth anniversary of BJSE is a good time to revisit that millennial evaluation in order to offer a new sociologically informed re-evaluation of the field in 2020, set an agenda to highlight some of the current weaknesses in the sub-discipline and update the analysis of the uneasy relationship with the wider discipline of Sociology itself.  相似文献   

13.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与发展需要适切的学科自觉和学科意识。基于当下的生存困境,教育社会学必须重审自身的学科形象,明确自身的学术味道。  相似文献   

14.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in New Zealand, as in other countries, is affected by the dilemma inherent to the discipline, namely: is it a sociology of education or a sociology for education? In this article I analyse three factors in which the dilemma is played out: ‘cultural oppositionism’ in the indigenous (kaupapa Maori) approach, critical policy research and the role of empirical research. I argue that a sociology for education is fundamentally weakened by its politicisation, a flaw not helped by the difficulties in drawing political goals from moral imperatives. In contrast a sociology of education, which uses the strengths of empirical research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offers the better hope of renewal for, what is, in New Zealand, a moribund discipline.  相似文献   

15.
16.
教育经济学的20年--从教育社会科学全面的视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自60年代成立到80年代取得了迅速的发展。本对教育经济学发展的20年作了概括性的归纳和介绍,对其理论发展的性质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可以认为,基于丰富的理论积累和统计结果,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有20年历史的学科,其思辨性的发展对教育社会学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宝贵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reviews something of the circumstances and factors which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development and present status of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in teacher education in England, Wales and Northern Ireland. It reports a survey which presents, through practitioners’ eyes, the discipline's present condition and their view of its future. It contrasts the resulting picture of a demise of the discipline and the pessimism of its practitioners with the condition of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outside teacher education. It considers some of the consequences of the decline in the discipline, brought about by a decade of dramatic changes in teacher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8.
"谁的?"与"何以可能?"--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两种知识学设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章通过比较教育社会学的两种提问方式:“谁的?”与“何以可能?”从而反思教育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的问题意识,试图将教育社会学研究的问题与路向进一步明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