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一 咏史诗,顾名思义,即以历史题材为内容的诗歌。最早以“咏史”题名的诗,是班固的五言诗《咏史》,写的是汉文帝时孝女缇萦为赎其父之罪而自愿没身为奴的故事。自此以后,咏史之作代不乏人,且不断繁盛,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百花园中引人注目的一簇奇葩。《昭明文选》(下称《文选》)选录诗434首,分为23种类型,其中就有“咏史”一体,说明萧统对“咏史”诗的重视。《文选》“咏史”诗类共选录诗歌21首,它们是:王仲宣《咏史一首》,曹子建《三良诗一首》,左太冲《咏史八首》,张景阳《咏史一首》,卢子谅《览古一首》,谢宣远《张子房诗一首》,颜延年《秋胡诗一首》、《五君咏五首》,鲍明远《咏史一首》,虞子阳《咏霍将军北伐一首》。从诗体看,这21首都是五言诗;从顺序看,这些诗基本上按作者年代先后排列。就诗题来说,其中仅4位作者标题为“咏史诗”,但就内容而言,这21首诗,都是以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为题材的。这说明萧统并不单纯以“咏史”名篇与否作为入选标准。  相似文献   

2.
在历史教学中,我积累了一些诗歌、对联等,适时引入历史教学,产生了良好效果。在导入新课时巧借诗歌、对联,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在讲《匈奴的兴起与汉帝和战》一课,就引用了“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这首诗。并和学生一起分析“狼烟”“鸣镝无声”的隐含意思,以及“一曲琵琶”代指哪件事。我在上《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一课时,引用了“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一诗。并让学生讨论:这首诗反映了我国什么时期的历史事件?诗中的“鬼”“豺狼”各指什么人?他们为什么要“叫”…  相似文献   

3.
《敕勒歌》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少数民族的一首著名诗歌,我国初中一年级的语文、历史两科都将这首诗歌收入教材。但是关于这首诗歌出自那个民族,两科教材的说法却不一样。语文教材说:“这首诗歌,选自宋朝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是南北朝时敕勒族的一首民歌。”而历史教材却说:“鲜卑族的《敕勒歌》优美和谐,广为流传。歌词是:“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在注释中又说:“敕勒,北魏时北方的一个部落名称。”  相似文献   

4.
刘宁 《现代语文》2014,(12):62-63
要寻找那个走出“雨巷”的“丁香一样的姑娘”,首先要了解“雨巷”在诗歌中的地位及作用。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寻找到那个走出“雨巷”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诗人戴望舒创作《雨巷》时年仅二十一岁,诗人因此也获得了“雨巷诗人”的封号。但是文学界对这首《雨巷》的评价并不统一。卞之琳评价《雨巷》这首诗歌是“浅易浮躁”,而叶圣陶对这首诗歌却给予了高度的赞扬。那么,在分析这首诗歌的音律和谐美之外,应该如何看待这首诗歌的内容。此外这首诗歌如今是高中语文必修一册的重要篇目,因而深入挖掘文本内容就显得格外重要。因此,笔者将从“丁香一样”的姑娘的形象转变入手,从这首诗歌凄美哀伤的格调中,挖掘出积极希望的精神态度,从包含希望的角度对《雨巷》这首诗歌做出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5.
2005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卷Ⅰ有些题目的命制确实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令人有赏心悦目之感。例如第13题,以生动灵活的方式考查了考生对历史文物(“滇王之印”)的认知水平;第18题,提供了两首诗歌,前者是“开元”,后者是“天宝”;前者“小邑犹藏万家室”,展现的是一幅盛世景象,后者“园庐但蒿藜”,呈现的是一派衰败之景。两首诗歌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而杜甫正是这一历史转折时期的杰出诗人。试题既考查了考生的诗歌素养,又考查了考生对历史信息的处理能力,是一道难得的好题。但在研读、欣赏  相似文献   

6.
目前杜默的诗歌辑轶只有两首残篇。本文从杜默家谱及相关的历史资料考证,发掘杜默创作的鲜为人知的八首诗歌,一篇文言小说;并对杜默的诗歌试作评析。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文明中,无数诗人通过诗歌的艺术形式,在其作品中多方面展示了广阔而复杂的社会生活,给我们留下了一首首描绘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风尚及历史发展趋势的无比珍贵的“史诗”,为历史课堂教学提供了补充和注解材料。如何在历史课堂上教学引入“史诗”,并运用“史诗”进行历史课堂教学,笔者谈一点自己粗浅的看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目前杜默的诗歌辑轶只有两首残篇。本文从杜默家谱及相关的历史资料考证.发掘杜默创作的鲜为人知的八首诗歌,一篇文言小说;并对杜默的诗歌试作评析。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在长达数千年的阶级社会中。无数诗人通过具体、生动、典型的艺术形象,在其作品中多方面地展示了广阔而又复杂的社会生活,给我们留下了一首首描绘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风尚及历史发展趋势的无比珍贵的“史诗”,为历史课堂教学提供了补充和注释材料。本文就作为一种文学载体的诗歌,它所反映和包含的历史内容;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引入“史诗”的作用;如何运用“史诗”进行历史课堂教学问题等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在华国锋同志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天安门事件彻底平反了,真是大快人心,大得人心。万恶的“四人帮”横行时,利用他们窃取的部分权力,一手遮天,不许全国人民悼念敬爱的周总理,把参与天安门悼念活动的革命群众统统打成反革命,把悼念周总理的诗歌诬为反革命传单,真是丧尽天良,罪该万死!现在,以华国锋同志为首的党中央,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把顛倒了的历史重新颠倒过来,肯定了“四五运动”是伟大的革命群众运动,还把天安门前千百首革命诗歌重新整理出版,由华国锋同志亲自题名曰《天安门诗抄》。这充分证明我们的党是伟大的党,我们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任何人想使历史车轮倒转,是永远办不到的。  相似文献   

11.
整体把握 1.教材解读 “盛唐诗歌专题”选了盛唐时的6首诗来具体展示盛唐诗歌昂扬雄浑、阔大恢弘的意境和“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鉴赏一首诗歌 ,就必须品味一首诗的语言文字 ,尤其要注意一字传神的地方 ,这是我们鉴赏诗歌的第一步 ,也是高考诗歌鉴赏题必须要涉及的考点。因此掌握诗人炼字的基本规律 ,以及不同词性的词在诗中的不同作用 ,对我们鉴赏一首诗而言至关重要。我国古典诗歌在语言上经过千锤百炼 ,古代诗论中所说的“诗眼”、“句眼”、“一字眼”就是对诗歌创作中的炼字所作的理论概括 ,“吟安一个字 ,拈断数茎须” ,贾岛为琢磨“推敲”二字不觉冲撞时为京兆尹的韩愈 ;王安石为“绿”字煞费苦心 ,易稿十多次。虽然不同的诗人在不同的诗中所追求的诗歌语言不同…  相似文献   

13.
张世锋  王山 《文教资料》2014,(22):10-12
《枯叟》是艾略特第一首反映现代荒原社会的成功诗作,值得仔细阅读。在这首诗歌中,主人公枯叟眼中的现代文明是一个缺乏信仰的社会,看到的现代人也是一个灵魂空虚、无所寄托的群体。更主要的是,这首诗追溯了一个特殊的历史时刻:1919年《凡尔赛和约》的签订。本文认为艾略特采用隐喻技巧,掩盖了《枯叟》的历史背景,但是,通过阅读诗歌和相关历史资料,读者能够发现诗歌与这个重要历史时刻的直接联系。理解这些联系有助于正确理解《枯叟》这首诗歌。  相似文献   

14.
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诗歌在文学发展过程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中国的古代诗歌,具有言约义丰,声圆调响等特点。因此,我国古代传统语文教学,极为重视诵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对学生掌握诗歌,培养语感,具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5.
诗歌何时称“首”:在古代,诗歌称“篇”或“章”,而不称“首”。例如,我国最早的诗歌《诗经》就称“三百篇”,屈原的诗就称“九章”等。诗歌称“首”,最早出现在东晋初年,有个叫孙绰的诗人,在其所作的诗歌《悲哀诗序》中写道:“不胜哀号,  相似文献   

16.
皖北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为更好地促进当地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与传承发展,从战略的高度来统筹皖北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规划,本文在分析皖北历史文化资源概况及其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皖北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内外条件进行阐述,结合皖北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现状,尤其是在对未来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时,提出本地域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材中大大增加了诗歌的比重。以七年级为例,上下册课本共选编18首诗歌,其中现代诗12首,古诗6首,另外还附有“课外古诗词背诵”20首。如此大规模地选人诗歌。在此前教材中是未曾有过的。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按照诗歌自身规律和人的认识规律以及时代特点.围绕“情”字。由浅入深分步讲授,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对培养诗歌鉴赏能力.效果较好。以下想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三点体会:  相似文献   

18.
在古代,诗歌称“篇”或“章”,而不称“首”。比如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叫“三百篇”,屈原的诗叫“九章”。诗歌称“首”,  相似文献   

19.
“朦胧诗”的崛起是新时期诗歌运动中最重要的事件。“朦胧诗”这一指称是观念差异的产物。由于论争的话语效果 ,“朦胧诗”也一度遮蔽过一些为当代诗歌复兴作过重要贡献的诗人。“朦胧诗”主力作者在“文革”中的诗作 ,经评论界的发掘与阐释 ,与新的时代构成了热烈而暧昧的历史想象关系。而实际上 ,在“历史新时期”因为主客体的错位 ,他们的诗歌写作出现了与思想界想象的时代气氛不协调的现象。80年代中期集群式崛起的“新生代”诗歌 ,有着比“朦胧诗”丰富得多的精神资源。新生代的诗学是生命诗学。在寻找诗歌本体的过程中 ,新生代诗歌群体凭借自身文化构成上的优势 ,并利用了开放时代提供的机遇 ,对新诗建构生命形式的可能性进行了全面的尝试。这场诗歌实验留下的丰富创造实绩 ,值得我们投身其间进行灵魂的探险。  相似文献   

20.
《伐檀》的内容具有多种理解角度,从诗歌本身和历史的角度分析,可以将它看成是一首希望通过勤奋劳动改善自身生活状况,并肯定“君子”确有过人之处的诗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