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通识教育是区别于专业教育的另一种教育,是对专业教育的升华和整全。通识教育的演变历程和与专业教育的比较辨析表明,通识教育具有"知识性"、"精神性"和"信念性"的三重特性。因此,在发展时序上,应遵循三个阶段:通识教育作为专业教育的预备阶段;专业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的补充阶段;通识教育作为专业教育的引领阶段。  相似文献   

2.
通识教育是区别于专业教育的另一种教育,是对专业教育的升华和整全。通识教育的演变历程和与专业教育的比较辨析表明,通识教育具有"知识性"、"精神性"和"信念性"的三重特性。因此,在发展时序上,应遵循三个阶段:通识教育作为专业教育的预备阶段;专业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的补充阶段;通识教育作为专业教育的引领阶段。  相似文献   

3.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遭遇的困境根源在于对通识教育概念的误读,通识教育的内涵包括了理念、制度与课程三个维度。全人教育的一些观念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和全面地理解通识教育的内涵。通识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教育,是培养"全人"的教育,是跨学科整合的教育,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  相似文献   

4.
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旨在培养合格的"人"和"公民"。实施通识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基本工作能力,提高学生职业胜任力中的鉴别性特征。强化通识教育办学思想、把握胜任力科学内涵、做好通识教育顶层设计、加强课程改革与管理、重视师资培训是实施通识教育,提高学生职业胜任力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5.
"通专结合"是通识教育改革深化和优化的方向。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改革中,如何平衡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受到高等教育研究者和高校教育实际操作者的关注。文章首先廓清了美国通识教育近一个世纪来从通专并存到通专平衡,再到通专融合的演变进程。其次,分析了美国五所一流大学新一轮通识教育改革的特征:追求卓越、服务社会,对通识教育价值理念进行再塑造;跨越学科、兼容并包,对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再融合;文理并重、巩固基础,对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进行再重整。最后,从"以学生为中心"的视角给出美国通识教育的启示:以学生发展为基础,构建塑造核心价值观的通识教育价值理念体系;以学生学习为导向,构建激励学习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以学生学习效果为目标,构建科学评估、协同优化的通识教育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6.
大学通识教育是我国普通高校培养综合性、多样化人才,实现"通才教育"的重要手段。通过对Y大学在校本科生对通识教育学习满意度的调查,旨在分析和解决目前高校通识教育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完善普通高校通识教育制度,提高通识教育教学质量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7.
通识教育中蕴含着"立人"的教育理念,其根本旨趣是促进青年学生精神成人,拥有完整、独立、自由的精神品格,能实实在在地立足于现实世界之中。通识教育要追寻"立人"教育的理念,需要有科学合理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优秀的通识教育师资队伍和博大精深的大学文化为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8.
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的译名,也有学者将它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等。通识教育起源于美国,美国大学对通识教育的推进和研究也较为深入。美国马里兰大学是在农业赠地学院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教学科研水平较高的一所公立大学,其通识教育改革对我国的农业院校有较强的启示作用。一、通识教育的目标马里兰大学是目前华盛顿地域唯一的一所大型高水平综合性公立高等院校,该校通识教育颇富特色,成效显著,为该校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在许多高等学校中蓬勃开展的通识教育为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找到了专业教育之外的又一个坚实的落脚点。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都是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识教育承担的是学生"做人"的教育,专业教育承担的是学生"做事"的教育,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密切配合是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梅翠平 《教学与管理》2012,(24):101-102
通识教育,也叫人文教育或通才教育,在英语国家又被称为自由教育。以前,我国大陆地区把这种教育译为"普通教育",而在台湾、香港地区则译为"通识教育"。本文中我们采用"通识教育"这一称呼。对通识教育的理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理解上的通识教  相似文献   

11.
通识教育探索中的难点问题与调整思路略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陆高校的通识教育目前正处在初步摸索阶段,且普遍地遇到理论上和实践上两方面的诸多难题。通识教育是有生命灵性与内在逻辑结构的事物,实施通识教育,必要尊重它的生命灵性和内在的逻辑关系,在真正理解通识教育价值的基础上,结合国情条件,首先正确认定好通识教育的目的及其内容体系,辩证地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目的与内容体系是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所需的"总纲"和"小纲","纲"立起来才能"目"张,才能有根据地理顺和配置好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2.
通识教育是以经典教育为核心的教育,通识教育是终身经典教育在大学教育里的一环。通识教育既须着重"崇德返本"的经典,又须着重"穷智见德"的经典。实施通识教育唯一的出路是向下扎根,向上延伸。  相似文献   

13.
通识教育以培养"完整的人"为目标,是对专业教育过分专门化的匡正,但是它和专业教育并不是完全分隔的,如果能在专业教育中找到实现通识教育目标的适当切入点,"专业课程"可能会成为"通识课程"之外推进通识教育的一条新路径。以法学教育为例,法学专业教育的目标与通识教育具有一定的契合度,通过法学专业教育可以一定程度上实现通识教育的目标,具体途径有两条:一是法学教育中内含的对法治精神的培育和对思维、写作与交流能力的训练,与通识教育目标具有极大的重合度,因此通识教育的同类目标可以在法学教育中得以自动实现;二是通过充实法学主修科目的方式实现通识教育目标,例如在阅读经典中寻找法学的历史与传统,在教学案例中融入社会、经济和文化道德性因素。  相似文献   

14.
高等教育诸多改革中,教学改革是核心,而教学改革中,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重点和难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难点又是通识教育类课程.通过增加通识教育课程比例、硬性规定必开什么课程只能解决表面问题,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要实质上的实现通识教育目标,必须确立通识教育的理念,并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课程有意识地整合起来.在开展通识教育时,必须认识到:不是开设的课程越多越好、越"文"越古越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不能分离,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非对立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通识教育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它首先是一种教育理念,对于教师教育专业来讲,培养学生具有广博的专业基础和文化背景,提高学生的价值观念、历史视野、认知风格和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生成知识、自我更新、适应社会对教师的职业需求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从而实现个人的最高价值".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走出"通识教育等同于人文教育;通识教育等同于通才教育;通识教育等同于泛泛的知识教育"的误区.开展通识教育,至少要考虑"学校、教师、社会和学生"四个因素,这四个因素直接影响其教育效果;要认识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非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支撑的关系,前后是交叉包容.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专业的通识教育应该是专业下的通识教育,做到"一个学会一个精通":学会学习,精通专业.学会学习是大学的共同文化教育,精通专业就是表现出的个性与多元性.  相似文献   

16.
"通识教育"是相对于"专门教育"来讲的,这种教育模式最早出现在西方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本文针对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和实施途径进行分析,旨在为日后的通识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通识教育不是精英教育的产物,而恰恰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应用型人才培养实施通识教育具有必然性、紧迫性和特殊性。当前条件下,应理念先行,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理念;针对问题,开展"补救性"通识教育;循序渐进,不断拓展通识教育课程模块;灵活多样,采取多种途径实施通识教育,逐步实现以新建本科院校为主体的应用型高校中通识教育的广博性、多元性和统整性。  相似文献   

18.
大学理念、文化自觉、通识教育作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灵魂"、"筋骨"和"肌理",完整地构成了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一个完整"人"的教育。本文分析通识教育分别在大学教育和高职教育中的具体特征表现。站在通识教育的角度,结合高职院校中通识教育的现状,探索人文教育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柴福洪 《职教通讯》2012,(34):79-80
六、高职通识就是跨专业通识通识教育有两层意义:其一是指通才教育;其二是指全人教育。通识教育作为近代开始普及的一门学科,其概念可上溯至先秦时代的"六艺教育"思想,在西方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博雅教育"理念。近代通识教育源于19世纪,当时有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  相似文献   

20.
刘喻  白欢 《现代教育科学》2015,(3):58-60,162
通识教育一直处于高职院校的"边缘地带",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通识教育理念模糊,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散乱以及课程管理不到位。为了加强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培养社会需要的"全人",高职院校必须从树立通识教育理念、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培养优秀的通识教育师资、健全通识教育管理制度等几方面找准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