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我们生活的世界似乎充满叙事。现今“叙事(narrative)”已不再局限于文学、哲学和史学等人文学科当中,诸如心理学和物理学等自然科学也开始谈论起“叙事”。[1]就西方史学理论而言,“叙事”成为一个理论主题肇始于20世纪60年代分析哲学家们的讨论。他们认为,考察历史学家们提出的历史解释必须考虑他们所使用的语言特殊性。[2]这一讨论使人们逐渐意识到,我们知道的历史和实际过去的历史之间存在着具有“文本(text)”形态的史书这一并不完全透明的“棱镜”。20世纪末,海登·怀特基于文学批评的视角,认为历史叙事本质上是历史学家创造的文学表达,  相似文献   

2.
桑苗 《语文学习》2024,(1):44-48
<正>“把小说艺术戏剧化”源于现代小说理论奠基人亨利·詹姆斯对小说真实性的执着追求,是其小说理论的一个核心理念。詹姆斯认为“真实的气氛是一部小说至高的品质”[1],“一部小说得以存在的唯一理由是它确实意图表现生活”[2]。詹姆斯曾痴迷于戏剧和戏剧创作,他坚信“小说艺术的真实性以及展示过程中犹如戏剧一般的直接性”[3]。为此,詹姆斯倡导“最大限度地降低作家的叙述声音,同时将作为完整有序的‘有机体’的小说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使得阅读的过程与观看戏剧一样,具有直接的戏剧效果”[4]。  相似文献   

3.
<正>孙绍振先生认为:文本分析的对象是文本的矛盾。[1]潘新和教授认为,阅读活动首要的和根本的就是要引导学生感悟、把握、领会优秀读物的“秘妙”。[2]在阅读教学中,从文本矛盾入手,可以渐臻阅读教学佳境,发掘文本教学价值,探得文字背后的“秘妙”。下面,笔者以《装在套子里的人》为例,谈谈如何借助矛盾打开文本,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4.
蒋磊 《语文学习》2023,(11):42-45
<正>鲁迅在创作《祝福》时运用了回旋叙事这一典型的叙事手法。所谓回旋叙事,指文本围绕意象、人物、情节等叙事要素的回旋复现,进而生成一种全新的意义标志。这种意义标志在小说中发挥“向导作用”,即“紧紧跟随主题成分把我们引导到相关的象征,探索故事内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思想”[1]。鲁迅通过意象、  相似文献   

5.
<正>阅读被看作是读者与文本间的二元理解。读者的阅读经验构成了“读者视域”,文本的语言风格、内容表达、结构形式等构成了“文本视域”。阅读理解的过程就是“读者视域”与“文本视域”相互交融的过程。[1]阅读的本质是对话,是阅读者裹挟着自身的原始经验,即“读者视域”,体会文本独特的语言风格、表达特质以及结构形式等“文本视域”,形成两者之间的相互交融。[2]但“读者视域”与“文本视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彼此之间存在着诸多非一致性认知,这就形成了阅读过程中的认知冲突,伽  相似文献   

6.
<正>教学杨绛先生的经典作品《老王》,重要的任务在于努力贴近文本特质,抵达文本的深层意蕴。借用李欣荣老师的话就是,应该“通过把握记人散文中人物特点来理解它们在特定时空背景下所显示出的价值与意义,更要敏锐地体会到文字中或羚羊挂角、或热烈宣泄的作者情感及其流动轨迹,进而打开文本的意义世界”[1]。  相似文献   

7.
<正>基于“唯物史观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1]这一要求,历史学科的时空观念核心素养必须在唯物史观的视角下进行认识和把握。而真正的唯物史观离不开科学的实践论,“(唯物史观)正是以揭示人的实践本质或实践的人学本质而给历史以客观的承认、尊重,从而发扬了人类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优良传统,把唯物主义推进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最新阶段,成为‘新唯物主义’”[2]。笔者结合近期执教的“秦汉史专题复习课”内容,从马克思科学实践论的视角阐述人与时间、  相似文献   

8.
<正>关于读者品格目前没有专门的研究成果,但有可以借鉴的相关观点。《阅读史》引用爱默生的一句话“会读书的人应该是一个发明家”[1]概括了读者的力量,认为好奇的、机警的读者能够促成文本诞生,从中获得启示,衍生其意义,并且创造出丰富的可能性。《阅读的艺术》一书更广泛而深入地探索了阅读的本质和价值,列出了“好奇心”“耐心”“勇气”“骄傲”“节制”“正义”等章节[2],这些章节名称正是对读者品格的概括,作者把阅读的艺术归结为一组独立又关联的理想的读者品格,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指出“素质教育的突出特征之一是对创新性的强调”“具备良好创新思维的学生能够摆脱思维定式的束缚,独立思考,大胆创新创造”[1]。赵恒烈先生认为,“创造思维的实质是求异”“求异能力是创造能力的核心”[2]160。可见,“求异”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性、创造性和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关键。那么,什么是“求异”,又如何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和能力呢?“求异就是换一个角度、换一个层次、换一种观点、换一种方法去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2]160。  相似文献   

10.
徐容芳 《读写月报》2022,(27):22-25
<正>“叙事视角与小说的情节结构、人物塑造、主题表达、写作手法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因此,部编版教材加大了叙事视角在小说大单元教学中的比重,并不是出于将其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知识点的目的,而是希望学生通过对叙事视角的学习,更好地解读小说文本。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共有十六篇小说,其中五篇散落于七、八年级,剩余十一篇集中于九年级,且以单元的形式呈现。仔细对比这十六篇小说的课后练习,不难发现七、  相似文献   

11.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系统阐释和战略擘画,在治理维度提出未来五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推进”[1],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的目标要求。教育通过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能有效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而“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2],  相似文献   

12.
<正>传统记叙文写作教学主要以“六要素”作为理论指导框架,部分借鉴小说“三要素”。叶圣陶先生说:“每逢用文字发表,须尽力在技术上用功夫。”[1]记叙文写作固然需要发挥个人特长与独创性,叙事技巧的指导同样不容忽视。然而常规的记叙文叙事技巧教学主要关注细节描写、情节设置、详略裁剪等,叙述视角却很容易被忽略。记叙文说到底是叙事,叙事即讲故事。  相似文献   

13.
<正>大概念源于西方教育界,威金斯等人较早对大概念作了界定。[1]国内关于大概念的研究多见于2018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颁布之后,2020年的修订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下称“20版新课标”)也提及大概念。[2]从学术视角看,学界强调大概念教学的旨趣是“追求理解”。如威金斯主张以“追求理解”作为大概念教学的目标。[3]也有学者认为大概念教学的追求是从讲授专家结论转向培养专家思维。[4]但仅将教学目标定为追求理解是不够的,本文将尝试结合课例探讨寻求认同的大概念历史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4.
<正>在世界各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中,“培养具备数字素养的新型教师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1]。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是动态发展的,数字技术应融入教学的意识、素养、能力和研究[2]。智能时代对教师素养提出了新挑战,  相似文献   

15.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22年版”)确立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1],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即“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2],  相似文献   

16.
相似思维就是“对彼此联系的事物形成的共时性关系进行系统探究,从中找寻事物关联的机质”[1]。事物之间的相似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他相似”,一种是“自相似”。所谓“他相似”,是指“两种截然不同事物在某种性质、功能上的相似”。所谓“自相似”,就是“一个事物的局部和整体,个别和一般在某种性质上的相似”[2]。  相似文献   

17.
<正>一、问题提出分数除法是第三学段“数与运算”主题下的重要学习内容,对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对于“颠倒相乘”的计算程序,一些学生甚至不知道应该被颠倒的是除数还是被除数,更遑论颠倒相乘的原理了。[1]但是,这个内容“不仅是培养学生数感和运算能力的良好素材,也是培养学生代数推理能力的重要载体”[2]。近来,有不少研究尝试提出分数除法计算的假设性学习路径[3,4],这些路径主要从课程设计者和实施者的角度考虑,  相似文献   

18.
<正>2017至2020年,上海市久隆模范中学化学特级教师毛东海老师在我校支教。他关于化学课堂“有效共识”的观点[1],对笔者的课堂教学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也促进笔者对教育经验本土化再造的思考。研究表明,只有将教育经验转化为教学实践知识,学习教育经验的工作才算基本完成[2]。本文拟以化学“有效共识”之“线索”提炼的实践研究为视角,谈谈我在学习教育经验上的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19.
<正>氢气是初中化学学习的重要气体之一,需要学生掌握氢气制备、性质检验等实验操作及实验现象。目前,已有学者对教材实验进行了多方面的改进。例如,林海彬等[1]、侯晓琼等[2]、潘国荣等[3]支持氢气制取与性质实验装置一体化设计;周正祥等[4]采用洁厕灵与电池锌皮等反应制取氢气;林燕岚等[5]、侯晓琼等[2]使用注射器、U形管、V形侧泡反应管等器材做反应容器。以上实验是从药品选择、器材类型、实验装置三个方面进行改进,还存在不足之处,如实验装置复杂、所用器材多、反应时间不好把控。  相似文献   

20.
<正>一、问题的提出什么是教学立意?因为视角和侧重的差异,不同学者对教学立意的认识也不尽相同。业界目前影响较大的说法有:“中心说”“主题说”“灵魂说”“总纲说”“主线说”“脉络说”[1]等。这些说法的共通之处在于强调教学立意的重要性,因为它代表教师教学功底的深厚程度,代表教师对教材和教学的理解认知水平,是评价一节好课的重要指标甚至是核心指标。深刻、灵动、富有思想性的教学立意是“撬动教学的杠杆”,具有“提纲挈领的效应”[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