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资助育人是学生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贫困生人数增加,高校资助工作出现了困难生认定难度大、认定机制不完善、重经济资助轻心理帮扶、重单向给予轻资助育人、重无偿资助轻感恩诚信教育等问题。钦州学院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的实践与探索,如精准认定,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精准评定,学工部门与职能部门相结合;关怀教育,经济扶持与心理帮扶相结合;助人自助,扶贫与扶志相结合;立德树人,诚信与感恩教育相结合。  相似文献   

2.
2019年以来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贫困学生人数也在逐步增加。做好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愈发成为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在"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发展型资助将是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必然趋势。高职院校亟待通过更新育人理念、创新育人载体、提升育人实效,探索适合自身办学特色的发展型资助育人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3.
建立健全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是保障教育机会均等的重要途径,在高职院校招生人数不断增加的同时,贫困学生的资助问题也日益凸显.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资助贫困学生的主要形式,包括减免学费、勤工助学、发放助学金及助学贷款等,并以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了高职院校贫困学生的资助现状,包括减免学费无法充分发挥资助作用,勤工助学岗位难以满足资助需求,助学贷款法律规范性较为缺乏,奖学金的覆盖面较窄,贫困生认定缺乏统一标准,资助、育人难以实现同步.此外,还简单阐述了完善贫困学生资助工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周扬 《科教文汇》2015,(1):86-87
建立健全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是保障教育机会均等的重要途径,在高职院校招生人数不断增加的同时,贫困学生的资助问题也日益凸显。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资助贫困学生的主要形式,包括减免学费、勤工助学、发放助学金及助学贷款等,并以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了高职院校贫困学生的资助现状,包括减免学费无法充分发挥资助作用,勤工助学岗位难以满足资助需求,助学贷款法律规范性较为缺乏,奖学金的覆盖面较窄,贫困生认定缺乏统一标准,资助、育人难以实现同步。此外,还简单阐述了完善贫困学生资助工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随着对贫困学生资助力度的加大,受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贫困生诚信教育已成为高校和社会不可回避的热点问题,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的走访摸底、问卷调查、数据整理,分析了当前在校大学生对资助政策下诚信问题的认识,指出造成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探索高校资助诚信评价体系,强化高校诚信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6.
仝江红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5):I0013-I0013
高等教育作为我国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教育阶段,对于提高我国公民教育水平、促进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意义。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作为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帮助学生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在高校资助育人体系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高校也应重视大学生的诚信和感恩意识的缺失现象,加强对学生的诚信和感恩教育的融入,从而推动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良性和长效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高等教育作为我国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教育阶段,对于提高我国公民教育水平、促进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意义。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作为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帮助学生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在高校资助育人体系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高校也应重视大学生的诚信和感恩意识的缺失现象,加强对学生的诚信和感恩教育的融入,从而推动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良性和长效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体系的完善,社会各界给予高校大学生教育高度重视,使贫困学生也能接受同等教育。然而,大学生的感恩意识逐渐淡化,高校在对大学生提供资助同时却忽视了对大学生感恩思想教育的引导。因此,高等学校对贫困生资助后必须强化感恩教育,通过感恩教育可以弥补资助体系中的制度缺陷,完善资助体系的教育。  相似文献   

9.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转为大众化教育,高校的贫困生人数也不断增加,高校贫困生群体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弱势群体。如何建立一套完整合理的良性贫困生资助体系,帮助高校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是目前各个高校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对我校贫困生现有资助体系利弊分析,希望能够对进一步完善我校贫困学生资助政策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诚信感恩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倡导的人格品质,也是在社会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构建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部分,但在高校资助工作的调查中,发现存在大学生缺少诚信感恩意识的现象,这就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提出新的要求。文章通过分析当前学生的诚信感恩意识现状,围绕现存的问题及工作核心,深刻剖析诚信感恩教育的内涵和教育价值,并将其融入资助育人工作之中,从完善顶层设计、创新育人体系、打造育人生态、丰富社会实践等层面融入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建设,摸索出一条“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模式。  相似文献   

11.
江旭梅  唐子蛟 《内江科技》2011,32(7):86-86,90
随着高校贫困学生的增多,贫困受助学生的教育问题日益凸显。在加大对贫困生资助的同时,也应加强对贫困受助学生的自立自强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理财教育以及技能和社会实践的锻炼,从物质和精神上帮扶贫困生走出贫困,切实提高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成效。  相似文献   

12.
孟兰 《科教文汇》2021,(11):18-19
在高校资助体系中,精准资助与资助育人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二者相辅相成。精准资助是资助育人的基础保障,资助育人是精准资助的深入发展。针对当前高校精准资助育人工作在“三观”“三力”等方面的育人问题,文章以高校辅导员为出发点,提出精准资助育人工作的实施路径:一是提升专业素质,大力建设资助工作队伍;二是创新帮扶理念,积极探索长效宣传模式;三是深入社区生活,高度重视心理发展动态;四是开拓实践平台,精心打造特色服务品牌;五是统筹各方合力,着力构建多元育人体系。  相似文献   

13.
《科技风》2020,(18)
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如何将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如何建立资助育人工作的长效性机制仍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不足,从而进一步探讨推进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性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14.
我国高校帮困育人的主体和实现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帮困育人是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中心环节。如何在高校帮困助学工作中实现育人的目的,是当前高校帮困助学工作的一项重大课题。为此,笔者认为高校帮困育人的主体应当包括高校、政府和社会:帮困育人的实现机制相应地包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支持机制、国家政策引导机制和社会资助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15.
西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方法及资助体系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转为大众化教育,已经成为被社会关注的弱势群体之一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也不断增加,如何正确认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的前提条件。本文在对西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产生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其认定方法和资助体系,以期进一步完善贫困学生资助政策,进而建立一个统一、公平和高效的资助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6.
吴难  张勇  徐赫童 《中国科技信息》2010,(14):249-249,247
贫困学生的帮扶问题已成为高校教育工作的突出问题。贫困生的帮扶工作不仅要做好学生资助工作,更要注重贫困学生的心理障碍。近些年,高校学生心理障碍不断增多,其中贫困生出现的心理障碍问题更为突出,逐渐成为贫困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分析这种现象的原因并找出相应的解决、预防方法,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7.
"资助育人5.0"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项目创新,以人为本,综合专业教育,考虑学生长远发展。本文通过建立贫困大学生"个性化"档案,利用信息化手段,对贫困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监督监护、综合管理、职业生涯规划等育人项目做好数据统计与分析,体现了资助育人的数据化、智慧化。  相似文献   

18.
郝娜娜 《科教文汇》2020,(14):15-16
高校学生资助的本质是通过扶贫来扶智,目的是让"寒门学子"都有学可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人才。目前,我国高校资助工作中还存在精准资助难、心理关怀少、育人成效低等问题。资助育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未来,高校资助工作需要把牢精准资助理念,立足育人基础;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多维度寻求资助途径,以期最大程度发挥"资助育人"的功效,有效促进"寒门学子"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分析高校资助育人体系下受助大学生感恩缺失的现状,从道德品质夯实、责任感培养、心理品质健全、法律意识提升、感恩主体作用发挥等五个方面探讨受助大学生感恩教育的路径,将感恩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充分发挥高校资助育人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高校资助这一工作过程中建立全员育人机制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三全育人"原则高度契合。开展资助工作以解决学生的经济困难,从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学业问题、就业问题为主要目标,势必让高校资助工作具有育人功能。在高校资助工作中实现"全员育人"需要各部门各类教职工明确职责、找准渠道、讲究方法,构建科学的资助育人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