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框架是指教学设计拟定的基本教学步骤,师生学习的大体路径。师生的教学活动基本要在这个框架内进行,以避免教学的盲目性。在教学中要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个框架内就必须留足教学生成的空间,这就需要软设计。软设计要求教师要有多种教学情况的假设,能依据学情,让学生的兴趣点、闪光点生成精彩的教学过程;软设计的教学内容要有弹性,能使教师根据学情,对教学内容灵活地把握,以便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问题的流向,对较细的教学设计进行删改、补充、调整;软设计要求教师要关注“学困生”,要留有处理“意外学情”的时间。  相似文献   

2.
做好学情分析有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增强教学针对性,提高教育实效性。学情分析主要包括:分析学生基本特征要了解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生活经验,分析学生个性品质、学习风格,既考虑学优生学习状况,又考虑学困生学习困难。教学是否有效,学生参与度是显性标志。如学习“男生女生”,设计“歌曲欣赏与改编”活动。  相似文献   

3.
冯齐林 《今日教育》2013,(10):66-67
研究学隋是以生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是确保顺利实施教师“少教”和有效地促进学生“多学”的重要前提。为了研究语文教师进行学情分析的现状,我选取了从1999年到2012年语文教育类五大杂志(《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建设》)提到“学情”的文章,共185个样本。研究发现,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做的学情分析与实际的课堂教学之间体现的学情状况并不一致。所分析的学情难以融入教学过程中,教师难以依据“学情”预测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确立切合学生实际的“学习起点”。  相似文献   

4.
学情是指学习者在某一单位时间或某一项学习活动中已有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个性差异.((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数学的学科特点,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同水平、不同兴趣的学生的学习需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情研究是这一目标实现的基础,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具体落实.只有重视学情研究,才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5.
优化学习单设计,能构建“自主学习”的新常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围绕重难点内容设计学习单,围绕学生具体学情设计学习单,围绕实际应用设计学习单。通过学习单的设计、研发,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索、自主活动、自主迁移。学习单是学生数学学习的“自助餐”,是教师教材改造的“调适单”。借助于学习单,能释放出教学“正能量”,实现对目标的理性突围。  相似文献   

6.
基于大概念实施项目化学习,有利于教学从“知识传递”走向“素养养成”,实现深度学习。由于大概念具有层级性,对具体的单元进行教学时,教师还需要关注课标、教材和学情,提炼出单元大概念,并以此统领单元项目化学习。在具体的实践中,教师要围绕单元大概念,创设基于生活和经验的学习情境,以情境任务为驱动,以多元活动为载体,实施单元项目化学习,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进而更有效地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强调,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每一名学生的发展,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形成学力,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因此,教学设计更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兴趣、需要、体验、经验、困惑等.所以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不仅要细致地研究课标和教材,精心设计教案。更要深入地研究学情,结合课标要求形成特色学案.于是,“教学案一体化”就成为了首要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学情”是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在传统的教育理念里,我们经常会提到“学情分析”,就是指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要对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预判,也就是常说的“备学生”。“学情”就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个体间的特点与能力的差异,它应该不仅只指教师课前的分析,而是应该贯穿在学生的课前、课中、课后整个教学过程中。  相似文献   

9.
备课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它是教学活动的准备环节,起着制定蓝图、预先谋划的作用。实践证明,传统的“三备”(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虽有便利性和实用性,但从一定意义上说,它已不能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不完整的备课程序。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保证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教学目标,我们要对以往的“三备”程序重新进行创造性设计,即洞察学情、聚焦任务、陈述目标、配置检测、关注过程,简称“五备”,也就是“备学生、备任务、备目标、备检测、备过程”。下面就对这五项程序做以简述。一、洞…  相似文献   

10.
“以学定教”这一教学思想的实质就是: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学。教师想教什么,要怎么教,归根结底要根据学生的学情,要依据学生的学习状态。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的时候都要关注学生“学的活动”,建构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课堂教学。下面就以《天鹅的故事》一课为例,从如何上好一节课、如何关注学生学的活动的角度来阐述。  相似文献   

11.
回应课标的要求,小学科学课堂必须朝向核心素养与深度学习、朝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样态演变。而要实现这种教学样态的变化,需要从“教学设计”转向“学习设计”。具体到操作层面,“学习设计”可以分成三个层级:理解层级,要设计让学生思维可视化的学习历程;组织层级,要设计恰当的学习工具;支持层级,要设计针对性的指导策略。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结合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案例,探讨了小学英语教师应如何读懂学生,并指出:为了实施有效教学,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情、兴趣、困难和各种需要,以学生的学情、学习困难为教学出发点,以发展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需要为目标,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及时调整教学设计,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科学的管理是保证实现一定目标的系统工程。新课程异步教学管理系统指的是,根据教学方式一定要适合学情的教学活动的基本规律确定的教学管理系统。它是一个以教师为主导的,从每位普通高中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的,学校进行宏观控制,学生进行微观自主计划学习的教学管理系统。由于普通高中的学生是根据自己制订的有个性的课程修习计划进行学习的,每位学生的学情(学习水平、学习兴趣、学习需要等)是不同的,而且每个学生的学情是经常变化的,因此说,普通高中新课程异步教学管理系统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个充满活力的、适应学生学情变化、学校宏观控制、学生微观自主计划学习的动态教学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14.
一、问题提出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以生为本,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但是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有些教师对“以生为本”理解上有了偏差,逐步演变为放任自流,从填鸭式教学模式走向另一个极端,这显然也是低效率的课堂。笔者认为,“以生为本”是要求教师的教学立足点要从学生的具体学情和最近发展区出发,“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体验获知的过程并总结出规律和方法,“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更需要我们教师充分发挥教学的主导作用,唯有如此才能创造出高效的课堂。  相似文献   

15.
孙荣政 《辽宁教育》2013,(10):41-41
学情分析,就是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在探索小班教学实践中,我就学情分析做了认真思考,体会到叙写“学情分析”至少应解决四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新的课程带来了新的挑战,而新课程异步教学则给新课程中的“教学”赋予了一种全新的理念。异步教学的创立者黎世法教授指出:异步教学是指以学生的个体学习为基础,充分运用一切教学条件,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组织课内外全部教学活动,通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自主教育能力和自主健身能力,达到高效率、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教学效果能及时反馈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个体性的本质特点,反映了教为学服务,教学方式一定要适合学情的教学活动的基本规律。通过对新课程异步教学的学习,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体会,我认…  相似文献   

17.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跨学科学习”学习任务群的重要内容,强调综合性、实践性。项目化学习以驱动性问题为引导,具有综合性、活动性。因此,教师可基于项目化学习开展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在具体实践中,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创设指向核心知识的真实情境,依据教材和学情设计活动项目,事先设计评价量表并将之贯穿学习探究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深度学习,达成“教—学—评”一体化。  相似文献   

18.
不同学生有着不同的年龄特点、知识经验、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要实现课堂有效教学,教师就必需认真分析学生的学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将贴近学生学情的做法归纳为立足“四点”。一是立足学生的年龄特点。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每名教师必做的功课之一。  相似文献   

19.
所谓“以学定教”,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学生的学情来确定教师的教学方案,最终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实现教学目标。“以”的意思是依据、根据、研究,“学”指的是学生及其学习行为,要满足学生学习需求、遵循学生学习规律;“定”指的是确定;“教”界定为教师及其教学行为、教研活动。提倡“以学定教”,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引导教师了解学生学情,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切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基于学习任务的学情,是学生在任务实践过程中生成的、动态的学习情况,需要教师在任务的设计、实施、调整和评价等环节,以语文的方式,充分关注学生的“做”,为学生的“做”服务,对学生的任务实践活动全过程进行精准调控。即在任务设计时对学生的“可做”做出语文分析,在任务实施中对学生的“应做”给予情境支持,在任务调整时对学生的“难做”辅以思维梳理,在任务评价时对学生的“已做”进行个性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