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公元前841年.西周爆发“国人暴动”,赶走了周厉王,大家推举周公(周初周公旦的后代)和召公共同执政,历史上称为“共和行政”。  相似文献   

2.
西周史上的"国人暴动",出现"国人"将一国之君赶走。究竟"国人"具体指那类人,身份地位如何,笔者以为"国人"自西周至战国时期一直处在一个变化的过程当中,从最初的不确定政治阶层,经过春秋时期确定的政治阶层再到战国时期退出政治舞台,最终蜕变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地理概念。  相似文献   

3.
公元前841年,西周镐京发生了“国人暴动”。对其性质,史家众说纷纭,笔者独意为诸侯贵族政变,曾撰文辨之。(参见《人文》1983年笫五期)现就《诗经》有关篇章,再作深入研究。(一)“国人暴动”的原因是天子和贵族矛盾的激化“国人暴动”,诸史籍多有载及,然其原因,则史载不明。总其大概有二:一是厉王弭谤,一是厉王专利。厉王虐,国人谤王,虐之如何,史无载焉;厉王专利,诸侯不满,所专何利,语  相似文献   

4.
谢文春 《历史学习》2007,(12):24-24
人教版高中中国古代史第一章的第二节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中讲到:“公元前9世纪,周厉王贪财好利,残酷剥削百姓。公元前841年,终于爆发‘国人暴动’。周厉王惊惶逃跑,后来死在外地。”许多老师和学生对其中的“国人”理解为平民。这是很不确切的。那么,其中的“国人”具体指的是什么?  相似文献   

5.
“共和行政”与西周后期社会观念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西周前期,经过了成康昭穆时期的平稳发展,社会安定,经济繁荣。贵族礼乐繁盛,在盛世的烟雾氤氲、钟鸣磬响之中,人们“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诗经·七月》),沉浸在恢宏而和谐的氛围里。可是,西周后期的国人暴动却犹如山崩地坼一般惊醒了人们的甜美之梦,随之而来的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共和行政”更是前所未有的大变动。这些都迫使人们重新审视世界、考虑问题。本文将缕析“共和行政”前后社会观念所发生的某些重要变化,这对于说明周代社会与文化的发展脉络当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在平时的考试或学习中,不少学生对中国古代史的一些知识产生误解,现举例并纠正如下:1.国人暴动不是奴隶暴动公元前841年,西周爆发了国人暴动,西周开始走向衰落。那么,“国人”是不是奴隶呢?其实,“国人”指西周时居于王畿和诸侯国都及其中心区的人,包括国君的同姓、贵族的宗室成员及平民等。“国人”可以议论政事,有当兵的权利和义务。奴隶没有人身自  相似文献   

7.
赵陈君 《上海教育》2012,(28):60-61
"舐犊之私"本有私《左传》中记载过一个大义灭亲的故事。鲁隐公四年,卫国发生政变,卫庄公的儿子州吁杀了自己的兄弟桓公自立为君。卫国大夫石碏对弑君篡位者嗤之以鼻,不仅设计将州吁逮捕,更亲自派家臣将自己作为州吁帮凶的儿子石厚给杀了。明代冯梦龙在《东周列国志》对这段历史有过演义。书中写到众人规劝石碏放过亲儿时,石碏反问之:"州吁之恶,皆逆  相似文献   

8.
赵陈君 《上海教育》2012,(19):60-61
"舐犊之私"本有私《左传》中记载过一个大义灭亲的故事。鲁隐公四年,卫国发生政变,卫庄公的儿子州吁杀了自己的兄弟桓公自立为君。卫国大夫石碏对弑君篡位者嗤之以鼻,不仅设计将州吁逮捕,更亲自派家臣将自己作为州吁帮凶的儿子石厚给杀了。明代冯梦龙在《东周列国志》对这段历史有过演义。书中写到众人规劝石碏放过亲儿时,石碏反问之:"州吁之恶,皆逆  相似文献   

9.
以往,在历史课的考试中,往往侧重于考察学生的记忆力,这样助长了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倾向,不利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为了扭转这种倾向,我们在拟试题时,就加强对学生能力的测试作了一些努力,现将某些试题介绍如下: 例一:判断试卷上引用《中国历史》第一册第二十七页课文“公元前八四一年……周朝被迫迁都洛邑。”要求学生阅读后作出下列判断: 1.写出课文中的历史人物。 2.写出课文中的历史年代。 3.写出课文中的历史地名。 4.在下列的说法中哪个是正确的?在正确说法的后面作“√”的符号。 (1) 周厉王逃跑是西周衰落的原因。 (2) “国人暴动”是西周衰落的原因。 (3) “国人暴动”以后才有“共和元年”。 (4) 先有“共和元年”,然后发生“国人暴动”。  相似文献   

10.
淮盐区“八一”总暴动鲁世平1930年淮(阴)盐(城)地区发生的“八一”农民武装总暴动.是上地革命战争时期,淮盐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声势最大的一次武装斗争.这次暴动,时间跨度为7月中旬至11月上旬,涉及淮阴、谁安、涟水、泅阳、盐城、阜宁6个县,...  相似文献   

11.
周初政局,内忧外患。王之子召公在周公的劝说下,积极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同周公一起,平灭三监叛乱,挽救了即将倾覆的周王朝,南片江汉,经营了周的南国;负责营建东都洛邑;提出了“敬德”“殷鉴”思想;扶立康王继位。召公是周初一位重量级的政治人物,其历史作用不容忽视,其历史地位应重新评价。  相似文献   

12.
共工氏地望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工氏是古史传说时期的著名部族之一,其事迹上及三皇,下至虞夏。相关古文献的记载表明,共工氏曾长期活动在河洛地区,豫西和晋南之间的黄河两岸是共工氏活动的中心区域,其它共工氏的聚居地是该部族的迁居地或扩展地。  相似文献   

13.
"公",原本是爵位,最早指部落首领、诸侯君主。至东周时代,有社会地位的人物如贵族功臣也有"公"的称号,在秦汉时期平民百姓也能被称为"公";与此同时,"公"作为对统治阶级的恭敬尊称,在周秦汉三代逐渐演化为社会交际中的常见尊称、特殊詈称和特殊蔑称。本文以《史记》中的公字作为研究视野,试析公字称谓在周秦汉三代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4.
《汉宫秋》对“昭君和番”母题的突破和创新体现在三个方面:把个人悲剧深化为时代悲剧;塑造了具有悲壮美和崇高感的王昭君的悲剧形象;把抒情诗的手法运用到戏剧中,使《汉宫秋》具有诗剧特征。  相似文献   

15.
《毛诗序》最遭人诟病者,莫过于以后妃之志或文王之化解释诗义.现代学者多认为与文王后妃之事无关,而只是普通的爱情诗歌,《毛诗序》的说法实属牵强,是汉人的附会之辞.通过对“合语”礼的考察可以看出,西周时期就已存在以文王之道德教化说诗的传统,《毛诗序》以后妃之志或文王之化解诗正是对西周诗说传统的继承,并非完全是汉人的造作与附会之辞.  相似文献   

16.
“郑伯克段于鄢”地理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伯克段于鄢”究竟是怎样的一桩历史公案?受公羊传统的影响,郑庄公处心积虑谋杀弟弟,几乎成了普遍接受的看法。然而,历史事实究竟如何呢?从地理的角度考察当时的政治形势,或可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个合理的解释。庄公即位后,母亲武姜要他把制封给弟弟共叔段。制与虎牢,统言可视为一地,分言则为相邻两城,据险共同构成郑国与周王室的交通要塞。考虑制的重要战略地位,郑庄公拒绝了,但把京封给了共叔段。京虽大城,却非险要,且受制于包括制和国都在内的三座重要城市。共叔段倚仗武姜的支持和京的强大,先收边邑,后北据廪延,南控鄢地,意图夹击郑都。经过二十多年的扩张,控制了便于与卫国联络的黄河渡口延津,以及南部重镇鄢地,几乎占有郑国一半的领土,与庄公势成水火,给郑国公室造成严重威胁。庄公凭借地理优势和民的支持,打败了共叔段。共叔段逃往卫国,途经庄公控制区域,未遇阻拦。这说明,庄公无意杀弟,所谓杀弟之说实为臆断。  相似文献   

17.
济公在南宋只是一个凡僧,其故事在民间流传过程中,被赋予了神异色彩,到清代演变成神通广大的知觉罗汉。记载济公事迹的文本,也经历了铭文、话本、章回小说的演变。济公一身兼具多重性格特征,中国古典小说中的“异僧”形象,几乎都能在他身上找到影子。本文试从济公小说的演变和济公形象两方面作分析。  相似文献   

18.
中国自汉代实行朝贡制度,唐代走向成熟,明清两代发展到完全成熟时期。清代的朝贡制度是对明朝制度的沿袭,但同时,两者由于存在的历史条件、存在的方式不同,导致两朝统治者对这一制度的认识也不同,朝贡贸易在朝贡关系中也居于不同地位,朝贡关系的实质也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9.
西周中央政权机构是否存在"三公"制,一直为学术界争论不休,主要存在"三太"说和"三司"说两种观点。以清华简《祭公之顾命》为切入,结合文献和金文资料深入分析,可知西周并不存在"三公"制,"公"是当时对一批身居要位的大臣的尊称,真正执掌政权的是一批人,而不止三公。  相似文献   

20.
公鼐与李若讷同为明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公鼐标举"齐风"诗帜,李若讷紧随其后,反对模拟,主张"一时代有一时代之声情"。二人自万历十六年定交以后,交往频繁,酬答诗甚富。对他们交游情况的梳理,不仅可以勾勒二人交游的大致轮廓,亦可填补对他们研究之缺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