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电视新闻学者黄匡宇撰著的《电 视新闻语言学》一书近日已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该书融会了作者从事图像传播15年的心得体验和从事图像传播教学与研究16年的理论思考。全书近30万字,该书以现代语言学、神经语言学、心理学等基础学科为平台,针对中外电视新闻的传播现象,以及业内、业外人士对电视新闻语言构成的诸多认识,进行了深刻而系统的分析与整合,科学地理顺了电视新闻语言诸因素的构成关系,为我国的电视新闻理论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照与启迪。《电视新闻语言学》出版@雅堃  相似文献   

2.
电视新闻学者黄匡宇撰著的《电视新闻语言学》一书近日已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该书融汇了作者从事图像传播15年的心得体验和从事图像传播教学与研究16年的理论思考,全书近30万字。该书以现代语言学、神经语言学、心理学等基础学科为平台,针对中外电视新闻的传播现象,以及业内、业外人士对电视新闻语言构成的诸多认识,进行了深刻而系统的分析与整合,科学地理顺了电视新闻语言诸因素的构成关系,为我国的电视新闻理论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照与启迪。该书视野开阔、观念新颖、资料翔实、指导性强。黄匡宇著《电视新闻语言…  相似文献   

3.
目前,电视新闻成了不同电视媒体竞争的主要手段,而在电视新闻中,深度报道又成了电视媒体流行的主要报道方式。1980年央视创办《观察与思考》,电视深度报道开始了最早的尝试。随着电视新闻改革大潮的掀起,央视逐渐出现了现在最能被受众认同的电视深度报道三部曲——《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  相似文献   

4.
在联邦德国进修的两年时间里,我对联邦德国的电视是比较关注的。这固然同我进修政治学有关,但丰富多彩、别具风格的电视节目,也是吸引我坐到电视屏前的一个原因。在国外,不少人把电视当作娱乐工具,电视新闻处于无足轻重的位置,可是联邦德国电视台是非常重视电视新闻的。在他们的全部电视节目中,电视新闻节目约占11.3%,每天播放约四至五次。而且电视新闻报道及时,内容广泛,形式活泼。《每日新闻》《最新消息》等动态消息  相似文献   

5.
一、我国早间电视新闻节目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1991年,随着北京电视台《北京您早》栏目的开播,早间电视新闻节目正式走上了中国电视的舞台。1993年,中央电视台开办早间电视新闻栏目《东方时空》,更是确立了早间电视新闻节目在观众中的地位,无数电视观众从此有了早上打开电视收看电视节目的习惯。自《东方时空》起,我国各  相似文献   

6.
读了《声屏世界》1999年第2期张健先生的《对美学的误解——“电视新闻美学”说质疑》一文,引起了我对电视新闻美学的思考。特谈点不同的看法以就教于张健同志和电视业同仁。张健同志认为,电视新闻美学能否作为一门独立美学或子学科关键在于:电视新闻活动中是否存在审美活动。由此,他从电视新闻工作者采制新闻与观众接受电视新闻活动是否存在审美活动进行论证。其观点是:电视新闻真实的现场实证性要求电视新闻工作者必须随时冲锋陷阵在新闻事实的第一线“抢新闻”,他们“很难以审美态度、审美心胸面对所发生的一切,说电视新闻的…  相似文献   

7.
可贵的探索丰硕的成果─—我看《电视新闻探索录》尹远叶子和高克明合著的《电视新闻探索录》“从理论的高度来思考电视新闻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探求解决的方法以及发展的方向”(作者语),我相信它可以为电视新闻工作者提供一些实际的帮助。书中,“深度...  相似文献   

8.
电视专题片和电视新闻在我国几乎是同时降生的,1958年,中央电视台建台之初,就既有电视新闻,又有电视专题片播出。当时电视专题片的主要内容是新闻报道,与电视新闻相比,仅是篇幅长短上的区别——短的是电视新闻片,长的是电视纪录片。即后来所谓的电视专题片。初始阶段的电视专题片如《珠江三角洲》、《长江行》等基本上是承袭了电影新闻纪录片的模式,尚未走上电视专题片自己的发展道路。总括那些早期  相似文献   

9.
《哥伦比亚新闻评论》(CJR) 在11月至12月的这一期上,发表了一篇年度评论文章《特别报道:地方电视新闻》,认为地方电视新闻节目正处于危险状态之中。由于受互联网的影响,地方电视新闻台正在走下坡路,其观众的比例逐年下降,而电视收视率的下降又使得广告商对电视的兴趣大减。布伦特·肯宁汉撰写的《当今美联社》,详细叙述了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新闻通讯社如何及时准确地向世界各地发布各种信息。但是进入数字化时代后,美联社正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那就是由于互联网的崛起,使得美联社已不能在各方面都独领风骚。另一篇文章…  相似文献   

10.
中央电视台每晚的电视《新闻联播》,吸引了广泛的观众。人们通过电视荧屏这个新闻橱窗,可以迅速地看到国内外各类新闻现场的图景,可说是“身在荧屏前,目睹天下事”。但是,就联播的国内新闻看,多少还有单调、刻板、公式化等缺点。要把电视新闻办得更有特色,更吸引人,在促进四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我认为,电视新闻一定要讲究可视性。要讲究电视新闻的可视性,就要根据电视  相似文献   

11.
我国新闻评论与电视传播媒介真正意义上的结合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1980年7月12日中央电视台创办第一个新闻评论栏目《观察与思考》。[1]此后地方省市也充分利用电视传播的优势,相继办起了电视新闻评论性节目。以《焦点访谈》,《央视论坛》,及后起的《新闻1+1》、《环球视线》一批电视新闻评论为中坚力量的电视评论格局充分展示出了电视传播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12.
在人们印象中,“电视湘军”是靠游戏娱乐节目打天下的。在一个时期内,我也曾认为电视湘军在电视新闻方面的作为不会太大。湖南经济电视台的《新闻一时间》让人眼前一亮,改变了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语法和修辞是现代汉语语言学研究中的基本现象和问题,讲求的是语言科学和语言艺术。电视新闻报道应该像报纸新闻一样,讲求语法和修辞规律,并以艺术和修辞的形式报道新闻事实。比喻、象征、拟人、双关、借代、对比、排比等修辞格同样可以运用到电视新闻语言中。如果运用得当,能够产生意想不到的报道效果。在央视"焦点访谈"播出的《难圆绿色梦》中,就恰当地运用了一些艺术和修辞手法,从而使作品增色不少,加大了报道的深度和力度。本文通过对《难圆绿色梦》语言艺术和修辞手法的分析与研究,拟表达这样一种思想和认识:电视语言艺术值得进一步挖掘和探究,电视语法学和电视修辞学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贾玉全 《新闻窗》2010,(5):41-41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概念 《广播电视深度报道》中对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定义是: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是运用电视符号手段,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揭示表象事实背后的真相的报道方式。《新闻论语》:电视深度报道是电视新闻深度思想的产物,修正了客观报道的缺点,发挥了客观报道的优势,是一种介于动态新闻和评论新闻之间的相对独立的报道形式。  相似文献   

15.
孙亭 《东南传播》2012,(9):161-162
在中国电视圈,电视深度报道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常常容易混淆,关于二者的界定说也并不是非常明确。对此,本文试图以电视深度报道节目《新闻调查》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新闻1+1》为例,对二者进行辨析以便更好地区分其形态。  相似文献   

16.
拜读了《新闻战线》上有关电视深度报道的几篇文章,收益匪浅。作为中央电视台的记者,我由衷地感谢贵刊对电视新闻事业的关心和支持。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可以说是个大题目,在一篇文章中要阐述清楚这个问题,也不是太容易的,这里,我只谈两点。  相似文献   

17.
今年中央电视台开辟了《焦点访谈》电视评论栏目,深受观众欢迎.它在全国范围内,反应之轰动程度、社会效果之显著程度,在电视新闻界是空前的.我认为就某种意义上说,中央台这些栏目(包括《东方时空》)已经在电视新闻界掀起了一场风暴,必将振聋发聩,激浊扬清,推动电视新闻的改革浪潮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8.
拜读了《新闻战线》上有关电视深度报道的几篇文章,收益匪浅。作为中央电视台的记者,我由衷地感谢贵刊对电视新闻事业的关心和支持。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可以说是个大题目,在一篇文章中要阐述清楚这个问题,也不是太容易的,这里,我只谈两点。 (一)图像不等于浮浅海外有些新闻学者认为:电视新闻浮光掠影,是小报作风。我们有的同志也认为:“深度报道乃是一种能够发挥报纸之长,而克电视之短的新闻信息组合,是‘只有报纸才能充分利用的报道方式’”(见《新闻战线》1988年第8期)。在这里,电视新闻被排斥在“充分利用深度报道”的新闻媒介之外。为什么报纸、广播没有受到如此“冷遇”呢?我认为,这与各  相似文献   

19.
小议电视新闻的采访技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鹏 《记者摇篮》2010,(8):55-55
从刚毕业于电视新闻专业的学生到从事电视新闻一线工作已经9年有余了,9年的电视新闻一线采访,让我更是体会了当初课本上那句“采访是电视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闻报道的基础和前提。”的含义。现实中采访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着新闻作品的质量。电视是一个特殊的媒体媒介,它集声音、图像、文字于一身。  相似文献   

20.
汪雅静  巨浪 《视听》2016,(11):89-90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电视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视新闻作为一种重要的节目类型迎来又一次飞跃,可视化信息以准确、生动、易受的形式呈现给观众,在电视新闻中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增强了信息的可视性和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本文通过梳理我国电视技术发展的脉络,结合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联播》《新闻1+1》,从信息可视化在电视新闻中的应用及可视化技术带来的传播效能等方面来探讨、阐述可视化技术的进步对电视理论的颠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