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经过几年的精心组织和刻苦攻关,由河北师范大学李建强、张继良两位教授主持编撰的《法制的传统与现代化学术库》,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库所精选的专紧紧围绕当代中国法制建设中存在的一系列难题展开,包括:张继良博士的《中共人权理论与中国人权立法》,刘云升、任广浩教授的《农民权利及其法律保障问题研究》,  相似文献   

2.
美国无权充当世界人权法官北京大学教授陈志尚读了美国国务院1994年人权报告(中国部分),联系到美国政府多年来一直利用所谓“人权问题”对中国施加政治、经济压力的行为,我和我的同事们对此非常愤慨。中国和美国都是独立的主权国家,都是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人权的司法保障不容歪曲和否定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谷春德美国国务院1994年度《人权报告》的中国部分集中攻击了中国的司法制度,把中国的司法工作说得一无是处,歪曲和否定当代中国人权的司法保障。《报告》捕风捉影,编造谎言,罗列案例,为触犯中国刑律的刑事...  相似文献   

4.
美国《人权报告》(中国部分)的真实目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宏毅我想,任何一位冷静的读者,在读完美国国务院1994年《人权报告》中国部分后,都会同意我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批驳美国人权报告的文章所使用的标题,即这是一份“歪曲事实、颠倒是非的报告”。且不说《报...  相似文献   

5.
关于人权问题的理论研究,本刊从1990年第4期即已辟有专栏,至目前已刊发了8期10篇文章(不含本期),从总体上看,还只是起步阶段。今年11月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中国的人权状况》白皮书,阐述了关于中国人权问题的基本立场和基本国策,这是一部关于中国人权状况的权威文献,也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为了帮助我院师生员工了解我国人权的状况,对人权问题有一个正确认识;为了进一步推动我院对人权问题的理论研究,理直气壮地维护人权,捍卫主权。我院宣传部、反和平演变理论研究室、科研处、学报编辑部联合邀请我院部分教授与第五届中层干部理论班全体学员,就《中国的人权状况》白皮书的发表举行座谈会。下面是部分同志的发言摘要:  相似文献   

6.
9月28日,国家教委高校社科中心邀请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学院以及外交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等单位的30余名专家学者,座谈《美国人权与人权外交》一书。《美国人权与人权外交》是由国家教委高校社科中心组织、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张宏毅教授主编  相似文献   

7.
《怀化学院学报》2014,(8):F0002-F0002
杨开湘,男,1968年10月出生,湖南溆浦人。中南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南大学司法与人权研究中心主任。  相似文献   

8.
斯蒂芬·图普(Stephen Toope)教授于2006年3月受聘为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UBC)第12任校长,并于2011年7月开始其第二个5年任期。1994年,图普教授荣任麦吉尔大学法学院历史上最年轻的院长。图普教授是国际法专家,他关注的学术领域有国际公法、法学理论、人权、国际争端调停和家庭法。图普教授曾担任加拿大国际法委员会的主席,目前还担任加拿大高校联合会(AUCC)主席。文章系图普教授于2013年12月29日在中国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就"如何创建全球性大学"进行的演讲,由本刊编辑部翻译整理。  相似文献   

9.
<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年)>的公布,标志着中国的人权事业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为落实<国家人权行动计划>,高校要充分认识开展人权理论研究与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注意解决好人权理念的教育、人权教育的对象和课程、人权教学的方式,人权研究与人权教育的关系、人权教育培训、人权知识普及和人权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黄楠森教授在1999年6月3日《人民日报》上撰文指出:“人道主义干预”在理论上是不能成立的。“人道主义干预”的理论前提是人权比主权重要;而人权比主权重要的理论前提,一个是世界潮流的全球化,另一个是“人权高于主权”。但事实上这两者都难以成立。现今的世界的确...  相似文献   

11.
按人口比例招生可取(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 许章润) 为促进教育公平,中国政法大学对2006年的招生制度实行重大改革,本科分省招生计划首次按人口比例划分。对此,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法治与人权研究中心主任许章润认为,政法大学的改革是可取的,教育作为培养人才、传承明、探索繁荣的必经之路,应该面向全体公民。  相似文献   

12.
张宏毅,1936年2月生,江苏丹阳人。195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1981年至1983年作为公派访问学者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历史系进修两年。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世界现代史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党总支书记;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权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外国问题研究会人权研究中心主任、亨利·杜南人道主义对话中心(总部设在日内瓦)基金理事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世界现当代史、现代国际关系史,特别是中、美、(苏)俄三国关系史以及美国外交史,曾撰写和主编《现代国际关系发展史(1917—1993)》、《现代国际关系发展史(1917—2000)》、《欧洲优势·美苏对峙·多极世界》(合著)、《美国人权与人权外交》(主编)、《美国的人权问题》和《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副主编)等著作,发表各类文章百余篇。  相似文献   

13.
1991年以来.中国人权教育取得重大成果,人权理论获得极大进步,为中国人权保障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人权教育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明显实效性,中国人权教育的核心理念应当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人权保障的价值取向和人权的基本权利内容。  相似文献   

14.
1 在繁杂纷乱的中国现代政治思想舞台上,曾有一个代表自由民族资产阶级1 利益、愿望和意志的政治派别,这就是一九二九年至一九三一年以胡适、罗隆基为代表的,以“人权”为旗帜的“人权派”。他们公开主张人权和实行民主政治,并发起了“人权”运动。它的成员多数是以胡适为首的“新月社”成员,故亦称“新月人权派”。它们人数虽不多,活动时间也不长,但其政治思想和主张对当时中国资产  相似文献   

15.
当前,人权问题已成为国际国内政治斗争的一个焦点,也是我国理论界日益关注的一个热点。为了推动人权问题研究的深入发展,由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人权问题委员会等单位发起,于近日在北京师范学院召开了人权问题研讨会。出席这次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有关专家、学者、新闻出版单位和从事实际工作的理论研究者40多人。北京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林培黎和副院长于善瑞到会祝贺并讲了话,院长齐世荣教授在养病中也对此会极为关注。会议集中对美国“人权外交”政策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权理论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地讨论。现将研讨会的概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民主化发展的推进和人们普遍的民主意识的增强,人权教育逐渐受到了重视.《联合国人权教育十年行动计划:人权教育--终身学习》第2条指出:"所谓人权教育,是指借助传递人权知识和技能以及形成人权态度以构筑人权这一普遍文化为目的而开展的培训、普及和宣传活动."[1]现行的中小学德育课程标准把德育的根本目标定位于促进学生参与社会和培养他们做人做事的正确观念,并以学生的生活世界为逻辑和联系来建构德育课程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耿喜梅 《红领巾》2004,(3):19-22
人权是一种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权利.人权外交也是人类在国际社会追求普遍道德原则的结果.但是,在人权外交领域,由于各国历史背景、经济文化、社会制度不同产生了诸多人权问题.中国在选择人权外交时应遵循国际法准则和国际社会公认的人权公约并以此为标准,在国际社会提倡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人权冲突、化解人权危机,反对以人权为工具的“新干涉主义“行为.  相似文献   

18.
人权的法律地位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人权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的一个繁感话题。重视人权、促进人权是国际社会所共同关心的。但如何正视人权的法律地位,以便更好地维护人权、促进人权的发展,值得研究。本文从人权问题的历史发展,人权问题的国内性与国际性的关系,人道主义干涉与借人权干涉别国内政等几个方面,分析探讨人权的法律地位。 人权是指一个人作为人所享有或应享有的基本权利。人权是个发展的概念,最初是17、18世纪欧美新兴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为了反神权、反封建而提出的。最初的人权只是作为国家内部政治生活和立法原则而存在,只涉及国内法问题,即一国政府如何对待它的国民是一国的内政,同国际法无关,国际法著作中也未提及人权问题。如美国1776年的《独立宣言》,法国1789年的《人权和公民权利直言》,以及1789年美国《宪法修正案》等涉及人权问题的法律文件都是国内法。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西斯侵略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灾难,特别是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激起了全世界人民的义愤,人们  相似文献   

19.
自从2004年人权入宪以来,不可否认我国对于人权的保护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别是近年来人权理念得到了广泛传播。在此传播过程中人权的内容得到了空前的补充和发展,然而人权的泛化也导致人权的核心理念受到冷落和漠视,保障和实现人权要从基础做起,因此有必要从狭义的角度去看待人权,了解人权的基础性核心内容,由内及外逐步实现人权。  相似文献   

20.
保障人权是宪法的内在精神,也是宪法最重要的价值所在。2004年的宪法修正案正式确立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是我国人权事业的重要成就,也是人权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人权入宪标志着我国人权保障开启了制度化的进程,为我国的人权问题从政治问题向法律问题的转化提供了宪法渠道。然而,目前我国宪法在人权保障制度方面的配套方案尚有欠缺,需要系统完善,从而构建我国宪法人权保障的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