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高中生之友》2013,(Z3):11
国家首批公办全日制高职院校江西省示范性高职院校江西省高职单独自主招生院校九江职业大学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具有百年办学历史、三十年大专办学经验,是一所招收高中起点三年制、初中起点五年制大专和三年制中专学生的综合性高职院校。投资10亿元的新  相似文献   

2.
广东省公办高职院校经费筹措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5所较有代表性的广东省公办高职院校,对其经费筹措现状进行深度分析和比较,其中包括各院校办学经费总量比较以及经费来源结构分析。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分析目前广东省公办高职院校经费筹措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由于财政拨款过分依赖地方政府、院校发展过分依赖学费收入、院校自创收入过低,使得院校发展出现严重分化,出现重数量轻质量现象,从而难显高职教育特色。最后,分别从政府投入、学生学费、院校自身三方面提出完善广东省公办高职院校经费筹措的相关措施。具体措施包括:加大省级财政投入,完善分配制度,保持校际均衡发展;创新公办高职院校学费制度;大力拓展学校自创收入。  相似文献   

3.
试论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办学特色是高职院校提高办学竞争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内涵丰富,外延宽泛,特征突出。办学特色在形成过程中既有来自学校内部的影响因素,也有来自学校外部的影响因素。因此,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形成一方面需要高职院校自身内部系统的提高和改进,成为内部形成机制;另一方面还需要外部和谐的环境以促进其更好更快的发展,成为外部促进机制。  相似文献   

4.
公办、民办高职院校协调发展是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教育公平视角下,福建省公办与民办高职院校存在发展基础、办学经费、队伍建设、办学质量等方面的差异。在当前福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中,面对教育的公益性原则,基于教育的公平准则,应当正视公办与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差异问题,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努力促进公办与民办高职院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高职院校品牌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够增强高职院校的办学竞争力,同时还能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等。高职院校品牌在建设过程中会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本文对这些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并阐述高职院校品牌建设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6.
推进高职院校治理现代化可为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以无锡市公办高职院校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无锡高职院校在章程的制定、治理制度建设及二级管理分治与混合所有制试点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并提出加强学校章程宣传、加快开放式办学步伐和强化学校权力监督等推进举措。  相似文献   

7.
高等职业院校进行混合所有制办学改革是由其人才培养模式决定的,也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产教融合的问题。通过实践研究发现,山东省公办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改革主要分布在院校整体、二级学院和生产性实训基地三个领域。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总体上符合政府、学校和企业的利益与诉求,但实事求是地说,还面临着许多问题,诸如政府的助推作用还比较有限,企业的办学积极性也有待提升,部分办学项目混合名实难符。要破解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存在的这些问题,关键是要完善混合所有制办学的系统设计,赋予企业参与混合所有制办学的动能,彰显公办高职院校开展混合所有制办学改革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8.
高职院校的特色对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加快学校发展,增强学校的办学实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特色的形成,有历史的因素,有环境的因素,还有人的因素。学校要办出特色,必须充分挖掘各种内在因素,突出领导特色、教师特色、专业特色和学生特色,以特色求发展,使高职院校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9.
学费收入是地方公办高职院校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学费收缴工作对高职院校的正常运转和事业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地方公办高职院校学费收缴工作总体情况良好,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对策和措施以增强地方公办高职院校学费收缴工作的规范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方向阳  周芳 《文教资料》2010,(6):237-239
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可分为办学战略思路类因素和教育过程转化能力类因素两个方面。其中,课程属于办学战略思路类因素,它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在因素。本文在“以需求为导向.课程为核心”的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以课程为核心的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体系,并利用学校管理、教学管理等保障机制.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1.
制度建设对地方新建本科高校的发展影响巨大。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大多属于后发外生型的高等学校,其发展中存在的困境,不仅在于师资的不足、经费的匮乏、地缘的劣势,更表现为优良制度的缺失。制度建设是地方新建本科高校有序运行的基本保证、协调发展的基础和实现依法治校的基本途径,也是其办学理念发挥作用的中介。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学校章程缺失,制度体系不够完善,制度内容不够科学,制度制定程序不够规范,制度执行不够有力。加强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制度建设应当遵循方向性、创新性、民主性、系统性、人本性和科学性原则。  相似文献   

12.
尽管高职院校学报在办刊宗旨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上都有不同于本科院校学报之处,但是影响因子这一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仍然对提高高职院校学报质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透视高职院校学报影响因子的影响因素,可以帮助高职院校学报在科学发展的同时据此改进工作措施,更加突出高职特色。《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在改为双月刊后,顺应高校学报发展的大趋势,参照影响因子的评价指标,研究改进工作方式,在提高高职院校学报质量方面闯出了自己的特色之路,对其他高职院校学报亦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地方高校学报办刊应有明晰的思路。学报办刊定位应考虑学报的社会效益、发展目标、办刊层次、办刊特色等内容。影响地方高校办刊定位的因素有学校的内部因素和学校的外部因素。  相似文献   

14.
高校自主招生联盟现象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通过非介入性研究的内容分析法,对近一年来出现的高校自主招生联盟现象做了较为量化的分析与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高校自主招生联盟的出现有高度内在一致性。影响各大联盟择校的内外因素分别是高校水平和高校所在地经济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5.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教师教育体制改革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目前,要逐步实现从旧三级师范到新三级师范的过渡,提高教师教育办学层次;积极鼓励综合性大学和其他非师范类高等学校举办师范学院、教育学院或开设教师教育专业课程;将教师进修学校、教育学院并入师范专科或本科院校,建立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教师教育模式;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方向,不断完善教师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改革中存在的短视行为和急功近利现象,建立顺应时代发展需要、适合各地情况的教师教育体制。  相似文献   

16.
在高校招生中有效融入教师评价权,将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不仅能突出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还能为高考减负,完善其选拔与评价功能,促进高校与考生达到"双赢"的目的。为确保教师正当使用其评价权必须从规范教师评价内容与标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建立教师评价监督机制与加强师德建设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7.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近年来迅速掘起。并校改制创建的职业技术学院,如何保证教学质量,办出特色,培养高水平的人才,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从明确培养目标、制定发展战略、强化专业建设、建设双师队伍、改善教学手段、实现校企合作等六个方面阐述了办好并校改制职业技术学院的基本观点与思路。  相似文献   

18.
私权利之视角下的高考移民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海南省2005年被取消报考一本院校资格的李洋等28名“高考移民”为例,从私权利之视角剖析“高考移民”现象合法、合理性的一面。通过正当的户籍迁移手续进行的“移民”,具备合法性。在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形势下,“移民”是考生的一种自立救济行为,具备合理性。要缓解高考移民现象,需将迁徙权纳入法律保障范围,公平合理地调整高等教育资源布局,加强高校招生录取权的司法监督,从而达到保障全国考生权利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Articulation,transfer, and student choice in a binary post-secondary system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intersection of system articulation, transfer, and the choices that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make when they apply to college and university. The investigation is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a study that was undertaken to determin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choices that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make between enrolling in community college or university, and in particular whether or not those choices are affected by the degree of “articulation” within a public system of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There are several studies that have emerged recently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 that examin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choice of university and 4-year college. There are a few studies that examine the choice of community and 2-year college. None, however, either in Canada or in the United States, has sought to examine “college choice” comparatively among students who apply to baccalaureate (4-yea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sub-baccalaureate (community colleges) programs. This study examines college choice on the basis of two series of longitudinal surveys conducted in the province of Ontario since the late 1980s, and on a series of surveys and interviews of students, parents and guidance counselors in six secondary schools, each with a different student population, since 2004. The third study—called the “college choice” project—tracke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as they made decisions about attending college or university, and as they finally selected the institutions that they would attend. The study concludes that greater conventional articulation will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 rates of transfer, that for most students plans to transfer develop after they enter college and are not a major factor in their initial “choice,” that the rate of transfer is highly dependent on the corresponding arrays of programs 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at articulation might better be thought of as a subset of other basic forms of inter-institutional cooperation. An earlier version of this paper was presented to the ASHE Annual Conference, Louisville, Kentucky, November, 200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