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我们每天有无数倾听和阅读的机会,被无数的声音告之这个世界是什么。我们对这些声音感到如此的熟悉,好像它们是从我们自己身体里发出来似的。在消化和重现这些声音的过程中,惯性式的思维方式使大多数人感到稳定而从容,没有人诉说隐匿在黑暗中的不适。但是,当话语格局开始包容个体不同声音的时候,当主流话语不断展  相似文献   

2.
语言即是行为,话语关乎权力.法国思想家皮埃尔·布尔迪厄认为,语言应被看做是身体的一个维度.人与整个自然界和社会的全部关系都经由语言得到了表达.当将语言的运用视为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而不是一个纯粹的个体行为和情景变量的折射的时候,就可称之为"话语".  相似文献   

3.
话语     
当干部要有敬畏之心.一要敬畏历史,使自己的工作能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二要敬畏百姓.让自己做的事情对得起养育我们的人民,三要敬畏人生,将来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感到后悔。  相似文献   

4.
语言即是行为,话语关乎权力。法国思想家皮埃尔·布尔迪厄认为,语言应被看做是身体的一个维度。人与整个自然界和社会的全部关系都经由语言得到了表达。当将语言的运用视为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而不是一个纯粹的个体行为和情景变量的折射的时候,就可称之为“话语”。  相似文献   

5.
期刊编辑在修改文章时,往往遇到写作运行中的话语形式。本文就此谈点粗略的看法。(一)写文章总是在有什么话要说的时候,才下笔的。一但下笔,所说的话,大致采用两种形式:一种是结论式话语,一种是感觉式话语。所谓结论式话语,即所说的话,是在一定程度的分析、综合、推理、论证的基础上说出来的。这种话语,有丰厚的事实材料做后盾,有充足的逻辑推证做支撑,一般都要求读者无条件接受。所谓感觉式话语,就是一种感受与启悟的陈述。不依靠事实,也不追求逻辑。虽然有时也要分析、综合、推理、论证,但着重点在于陈述感觉。分析综合推…  相似文献   

6.
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话语在人的建构和社会建构中起到深层的作用,因此,话语是文化和思想的具体方式和形态.”①社论是报刊编辑部声音最有力的表述和言说,《群众》周刊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机关理论刊物,反映了战争年代中国的主流“革命话语”.  相似文献   

7.
一位哲学家说:人在饥饿的时候只有一个烦恼,吃饭以后,就会生出无数烦恼。 现在博客对于国人来说,似乎正应验了这位哲人观点,在网络技术的发展带给人们更多话语机会的时候,人们却不知道怎样善待它,  相似文献   

8.
王志 《今传媒》2005,(11X):13-15
后现代思想家福柯指出,人类的一切知识都是通过“话语”而获得的,任何脱离“话语”的事物都不存在,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一种话语关系。当今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由大众媒介主导的信息时代,人与世界之间的话语关系逐渐演变成一种媒介话语关系,媒介话语成为人与世界建立关系的中介。  相似文献   

9.
看客 《青年记者》2005,(5):57-57
最近,有关消费安全的问题不断被媒体报道出来,这对人们的生活大有好处,给人们的购物消费提了个醒。但在这些报道的最后,记先生们往往都要说些什么“希望有关部门给我们一个交代”之类的话语,这些话语看似义正词严,其实却无丝毫之力,因为它没有提供任何的有关信息,是朝天放空炮,是虚张声势,是一种偷工减料的伪批评,是记偷懒不尽职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话语理论这一视角出发,考察新闻源对新闻话语的生成所产生的影响,认为在许多情况下,记者虽然是新闻话语的写作者,但他并非是话语的主体,他只不过是充当了编码者和代言者的角色,权威的新闻源才真正是新闻话语中说话的人。  相似文献   

11.
意识形态偏见以及话语权缺位使得西方长期以来在世界范围内推行文化霸权。中国话语体系建构正当其时。中国作为正在崛起的大国,有资源、能力和勇气发出"中国声音"。通过丰富话语内涵,凝练话语品牌,加强国际对话,主动进行议程设置,建立一个中国化、世界化、当代化的中国话语体系,消解西方文化霸权,促进国际文化的多样化联合。  相似文献   

12.
传播话语在公共事件管理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在一些涉及公共利益事件的报道中,我们的传播话语仍是"宣传"的语言体系。宣传话语在危机时代不利于权利的表达和问题的解决。媒介需要构建公共话语。  相似文献   

13.
中国从哪里来?走什么路?往何处去?面对西方模式的主宰和西方话语的质疑,我们比过去任何时候都需要回答这些问题。本书为作者走访百国之后的沉淀之作,在《中国触动》和《中国震撼》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中国对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和西方模式的超越,从领先到落后,从落后到追赶,从追赶到超越,中国带着世上唯一不断的五千年文明基因,重返世界之巅。作者以其丰富的海外阅历和深入的观察分析,平视西方模式与话语,展现中国崛起之逻辑。对于任何想用自己的思考和话语来评述中国和世界的中国人来说,《中国超越》都将是一本深具启迪意义的佳作。  相似文献   

14.
图书馆学话语体系构建的主要脉搏和走向体现出两类价值取向:学科逻辑与社会逻辑。比较两者得知,前者旨在保证所构建的图书馆学话语体系的合法性,但不能作为最大价值取向。在当今学术命运共同体时代,后者旨在探寻实践归宿,具有实践意义,相关问题研究成为图书馆学界着力研究的新课题。近年,有许多公信力强的图书馆学研究成果在以《新华文摘》《光明日报》为代表的学术主流媒体上"出场",成为基于社会逻辑的图书馆学话语体系构建的标识性学术产物。考察这些"榜样"的"出场史",深入探索其与时俱进的逻辑,我们得到基于社会逻辑价值取向的图书馆学话语体系建构应发扬光大的实现路径:注重固有"基因"的新时代表述;注重关键词的提炼和标示性符号的构建。分析不足后得到启示,基于社会逻辑的图书馆学话语体系建构的可行与强化路径为,加强主体意识,倾听社会有关图书馆事业的声音,努力把学术话语转化成政策话语。  相似文献   

15.
当心灵受伤的时候,疲惫的时候,孤独的时候,不要一个人默默地流泪,这时需要一个好朋友,把心事一股脑说给他听,静静地.认真地,真诚地。六年来,河北电视台《真情旋律》栏目以朋友的真诚,赢得了无数同样真诚的朋友,人们从四面八方走来,奉献出他们尘封已久的心灵收藏,于是,一个人的故事牵出了更多人的故事,一份真情换来了无数心灵的感动,  相似文献   

16.
博客的广泛使用与传播,使越来越多的女性活跃于博客领域,通过博客这个信息平台发出自己的声音,改变了女性在传媒中的话语缺席状态,使得博客成为女性话语传播的新基地。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对新闻话语的交际意义进行了阐释。语用合作原则和关联原则对话语意义推理作出了不同的解释.但是二者都暗示了交际者在意义推理中的理性行为,即话语意义的理解过程是符合逻辑规则的。话语意义的理解可以看做是在新闻语言交际语境中对交际者说话意向的还原。新闻话语意义的推理可以看做新闻交际者对信念协调性的自我辩护。基于此,作者提出如下假设:在正常新闻交际语境中,我们倾向于相信一个陈述,而不是拒绝它。即使这个陈述可能是错误的,因为证明一个陈述是错误的要付出更多的认知努力。我们只有在确定这个陈述是错误的时候才拒绝它。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评价理论的外言系统,对中美大报莫言获奖事件报道的转述话语进行分析。从转述动词来看,中国大报的态度更为积极,更愿意为话语承担责任,但转述动词使用的多样性还需要加强;从话语来源来看,中国大报更多的倾听民众的声音,美国大报通过使用间接引语,将自己的观点融入其中,这与其报道目的相关。研究证明转述话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客观地认识中美大报对于莫言获奖事件的不同评价态度,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9.
朋友,当你在人生的漫漫长途中辛苦跋涉,感到力不从心,十分疲惫的时候;或者面临条件太差,慨叹生不逢时的时候;或者屡试不中,而竟心灰意懒的时候;或者遭遇不幸,以致一蹶不振的时候。你也许会彷徨、苦闷,甚至在心里发问道:——人生的真谛到底是什么呢?一个人究竟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呢? 这些问题对我们年轻的朋友们来说,确实是应该求得正确的答案的。  相似文献   

20.
信息传递者的人是如何接受信息的,又是怎样生成话语的,如果仔细观察新闻传递的方式就会看出,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传递者只是接受了其他传达者的信息,并利用各种引语形式把其他传达者的话语转换成了自己的话语。本文从话语理论视角出发,认为权威的新闻源才是新闻中说话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