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肖继石 《新闻前哨》2005,(2):106-106
言人最好选用具有亲和力的普通人,且以“众”取胜。暗示是指在无对抗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的意志相符合。研究表明广告的暗示宣传做得越含蓄其效果就越好,因为人们都有一种自尊心理,都愿意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不愿受别人的干涉与控制,所以广告语言不宜太过直接,最好使用含蓄的暗示语言。  相似文献   

2.
邱剑星 《视听界》2005,(6):59-60
心理暗示是指在无对抗状态下,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他人的思维施以影响和引导,使其心理结构产生变化,接受暗示意见并且付诸行动的方式。  相似文献   

3.
张劲 《新闻世界》2009,(7):103-104
暗示是指通过语言、文字、手势、表情等,以一种含蓄的方式。对他人的认知、情感、意志以及行为产生影响的过程。含蓄间接、旁敲侧击、拐弯抹角、意在言外,这些是暗示的显著特征。从暗示者的主观意图来划分,暗示可以分为两种,一为有意识暗示。一为无意识暗示。这两类暗示在新闻报道中都屡见不鲜,但它们所起的作用很多时候是大不相同的。一般来说,有意识暗示的传播效果是确定的、正面的。  相似文献   

4.
在不同的心理暗示下,不同个体针对同一对象会产生完全不同的认知感受,这是由于在个体认知过程中,最先输入的"第一印象"信息会对个体以后的认知产生显著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将这种现象称为"首因效应"。一件优秀的数  相似文献   

5.
田忠梅 《大观周刊》2012,(20):201-202
暗示是心理学的一个概念,它在教育上的应用是比较广泛的.如何运用心理暗示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也是值得大家关注的。本文将从环境暗示,教师体态,教学情境,心理气氛,对学生的认同等六个方面阐述如何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调控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6.
人类拥有最完整的符号体系。除去语言这一人类最基本的符号体系,还有很多非语言符号在各种信息的传达和暗示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其中最常见的可能就是服饰了,它们只是一些细节,却可以传达暗示诸多信息。信息的传达不一定非要靠语言,靠肢体,它们也可以被穿戴在身上。  相似文献   

7.
暗示是指通过语言、文字、手势、表情等,以一种含蓄的方式,对他人的认知、情感、意志以及行为产生影响的过程。含蓄间接、旁敲侧击、拐弯抹角、意在言外,这是暗示的显著特征。从暗示者的主观意图来说,暗示可以分为两种,一为有意识暗示,一为无意识暗示  相似文献   

8.
通过心理暗示对馆员所起的作用,指出馆员的成长不仅靠自己,更需要图书馆管理层的关怀与心理暗示。  相似文献   

9.
积极心理暗示法在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心理学心理暗示的原理,在分析积极心理暗示在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中的积极意义的基础上,就高校图书馆在读者服务中,如何有效运用积极心理暗示的方法开展读者服务工作,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和原则。参考文献4。  相似文献   

10.
暗示是一种很普遍的心理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暗示过别人,或受别人所暗示。曹操“望梅止渴”的故事是大家熟知的,这位曹公是率先把暗示用于军事领域的先驱之一。近年来,医务界和教育界也开始逐渐利用心理学家们关于心理暗示的研究成果,“暗示疗法”和“暗示法教学”已崭露头角。作为天天与各色人等打交道的新闻记者,也不应忽视这个领域。  相似文献   

11.
何谓“暗示”?心理学认为,“暗示”即指在无对抗态度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这种心理影响表现为使人按一定的方式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就新闻实践而言,“暗示”是新闻标题赖以增容信息、充实内蕴或含蓄点评表明倾向的技巧。标题作为新闻的眉目,其暗示效应是通过运用逻辑力量即编辑部按照自己对纯粹新闻事实独特切点、角度的认识撷取、剪辑、提炼而产生的。标题的暗示,目的在影响受众的  相似文献   

12.
邹苏 《新闻前哨》2014,(8):66-67
本文通过对心理学“暗示效应”的了解及分析来探讨电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应如何通过心理掌控,引导受众心理,避免“群体盲思”的现象发生.  相似文献   

13.
田宇 《今传媒》2011,(5):139-140
《周易》的内容对受众心理产生了显著的效应。这种心理效应产生与其传播的广度与深度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从《周易》原典与创作之初的目的着手。关于其创作目的,较为广泛的说法就是占卜之说。然而周易在作为一本占卜著作的同时又诠释了普适性道理,但这种普适性又显得那么神秘,用来表示万物众生的八八六十四卦的符号也引起了人们无限的遐想。于是,在这种普适性与神秘性的推动下,无数人相信它、追逐它,而在其传播过程中,就造成了在传播心理方面的影响。本文着重解析周易在传播过程中对受众心理产生的影响及其自身能够广泛传播的原因,对研究周易的人们的行为、心理指导方面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论传媒的社会心理教育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媒是人感觉的延伸,能隐性或暗示性地向社会公众施加心理压力,强化他们的心理选择意向,影响他们的心理机制,即传媒具有社会心理教育功能,具体表现为暗示功能、诱导功能、导向功能等.  相似文献   

15.
虽然行政复议的纠错率已经被证明远远高于行政诉讼,但是公众依然逃不开"官官相护"的心理暗示,宁愿选择成本更高的司法诉讼上海华夏汇鸿律师事务所主任计时俊最近参加了一个行政复议案件的预审。因为案件尚未真正进入裁决程序,他谨慎地不愿意详说案情,只是简单介绍说那是"一个市民对政府信息不公开不服,向黄浦区政府提出行政复议",案件中他的身份是上海市黄浦区行政复议委员会委员,这个案件中的委员共有7个人,他们事先拿到了  相似文献   

16.
孩童时期的教育必定影响到一个人的终生,于是我们就这样怀着"不完美小孩"的心理暗示(其实已到了明示地步)渐渐长大与老去。当下对教育失败的讨论众说纷纭,其实大半原因就在这里。幾米最新的绘本《我不是完美小孩》,  相似文献   

17.
相信星座的人都说算得真准,在自己身上得到了验证,而心理学家指出这恐怕只是一种心理暗示  相似文献   

18.
暗示效应     
暗示是用间接的话语使人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接受某种信念与意义的心理过程.其特点在于暗示实施者不需要说理论证,只是动机直接的移植;暗示接受者则不进行分析批判,只是盲从地接受.  相似文献   

19.
广告是传播信息的一种方式。广告在传播过程中,不仅对人们的消费行为、消费观念的变化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也会对整个社会的文化、道德伦理等方面产生一定影响。可以说,广告具有普遍的社会影响力,而这种社会影响基本是依赖各种媒体存在的,因此,媒体应该对广告的社会效益负责。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14,(7):9-12
本文从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视角出发,对西方新自由主义视角有关版权的主流预设和价值判断提出了质疑,揭开关于版权的多个惯常"迷思"——版权在资本主义国家的产生和发展并非一定为了创造者;资本主义国家的版权系统并不一定能提高知识创新的效率;版权的国际化有可能加强世界体系知识传播的不平等。传播政治经济学视角的版权研究对我们理解当代中国的版权文化,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