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邓涛 《新闻爱好者》2011,(11):28-29
“相亲”是2010年中国电视的关键词。而江苏卫视的电视婚恋交友节目《非诚勿扰》当属其中的佼佼者。节目推出后持续攀升的高收视率引起了学界、业界和民间的广泛探讨。但是,节目的真实性、话题性以及其中透视出的婚恋观、价值观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质疑。本文将以传播学理论中的“5W模式”为理论基点,对《非诚勿扰》做传播学视角下的解析,并从传播伦理的角度探讨节目所处困境的解困之道。  相似文献   

2.
电视交友节目《非诚勿扰》的传播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卫视新派婚恋交友栏目《非诚勿扰》的"热播"与"火爆"引起了业内和业外人士的广泛关注。本文运用传播学的相关知识,以传播内容、媒介分析以及受众分析为主要切入点,探讨《非诚勿扰》节目热播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2010年的中国电视,真人相亲类节目成为一大亮点,其中尤以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最为夺人眼球。本文以注意力经济背景下的情感商品为视角,从理论背景、内容体系和价值支撑三方面探讨了《非诚勿扰》的节目创意。  相似文献   

4.
从《非诚勿扰》看电视相亲节目的创新与不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卫视《非诚勿扰》的开播,带动了新的一轮电视相亲节目的发展。《非诚勿扰》的成功,与它自身节目形态、节目包装、节目内容的创新有着重要联系。在肯定《非诚勿扰》的同时,也应该看到节目本身所存在的真实性、不好的社会价值导向等问题。本文以《非诚勿扰》为研究对象,在分析节目的创新和优势所在的同时,对节目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以求达到全面理性地看待以《非诚勿扰》为代表的电视相亲节目。  相似文献   

5.
于仰飞 《今传媒》2011,19(1):75-76
自1988年山西电视台的《电视红娘》节目到2010年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节目,我国婚恋交友节目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而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节目格外引人关注,自开播以来,收视率稳居同时段综艺节目的前列,同时也掀起了新一轮荧屏交友的热潮。本文试图解析新派婚恋交友节目《非诚勿扰》热播的原因,以及探讨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问题。  相似文献   

6.
陆华 《今传媒》2011,(11):80-81
《非诚勿扰》的迅速走红引起了其它电视节目的同质模仿,但事实上,却没有任何一个节目能够复制它的"收视奇迹"。本文对制造出这一现象的《非诚勿扰》及其蕴含其中的娱乐元素、文化价值做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7.
2010年,电视相亲节目以王者姿态重归荧屏,在众多电视节目中脱颖而出独领风骚。其中,《非诚勿扰》成为了相亲节目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吸人眼球的一个。本文通过对《非诚勿扰》节目的透视,对国内电视相亲节目进行一个系统梳理,探究其存在的问题,思考其未来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8.
江苏卫视的新派交友节目《非诚勿扰》自播出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新一轮的收视狂潮。在《非诚勿扰》火爆荧屏的同时,浙江电视台、广东电视台、安徽卫视等也跟风推出了同类节目,一时间"相亲热"席卷了中国电视荧屏。  相似文献   

9.
刘倩  刘宗元 《今传媒》2012,(7):87-89
传播已经进入了一个以受众为中心的新时代,眼下大众传播的传者在新的传播形势下,把受众看作是信息产品的消费者和大众传媒的市场。随着《我们约会吧》《非诚勿扰》等相亲节目在荧屏上的走红,出现了以相亲交友电视节目为代表的电视传媒的又一轮娱乐热潮,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理应清醒冷静的看待相亲节目。本文以电视相亲节目为研究对象,运用传播学的"使用与满足"理论,采用理论分析法,探讨它们走红的原因并进行反思与考量。  相似文献   

10.
相亲节目在中国的兴起由来已久,从较早的《相约星期六》《玫瑰之约》到现在热火朝天的《我们约会吧》《非诚勿扰》等,其中《非诚勿扰》的争议性和传播力可以说是最突出的。应该说,是《非诚勿扰》将相亲节目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因此要想了解我国相亲节目的传播模式,《非诚勿扰》的样本借鉴就显得非常必要。作者希望通过对《非诚勿扰》的传播模式分析,尤其是从符号学和叙事角度进行分析,能够对国内相亲节目提供一点启发性的元素,也希望能够为我国电视娱乐节目的更好发展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传播学的相关知识,以传播内容、价值观和受众心理为主要切入点,探讨《非诚勿扰》节目热播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梁少玲 《视听》2011,(7):39-41
国内电视相亲节目近两年突然达到高峰:《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为爱向前冲》等节目纷至沓来,创造着高收视率,也营造着各种话题。本文拟从大众传播学角度对此类相亲节目进行分析,以探究相亲类节目的火爆奥秘,分析相亲类节目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非诚勿扰》作为一档相亲真人秀节目,凭借高收视率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和思考。笔者将从媒介社会学视角来解读《非诚勿扰》火爆的原因,并通过解读其成功的原因,探讨真人秀节目的未来发展趋势和走向。  相似文献   

14.
涂妍  王璇 《新闻世界》2011,(1):28-29
电视情感类节目在中国的发展目前为止经历了两个高峰期。以《非诚勿扰》为代表的节目的兴起,是电视情感类节目发展的第二次高峰。本文通过对《非诚勿扰》节目的受众和传播者进行分析,解析其成功之道,同时也分析了其缺陷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乔智慧 《今传媒》2011,(7):90-91
2011年3月18日,2010年度"中国电视榜"榜单揭晓,江苏卫视《非诚勿扰》捧得2010年度电视节目、最佳生活类节目两项殊荣。《非诚勿扰》缘何成为婚恋交友节目中的佼佼者?本文主要从全覆盖的网络、热议的话题、巧妙的悬念、穿插的冲突、精彩的笑点和持续性互动六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使人们对《非诚勿扰》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并希望能够对相亲交友类节目今后的策划与营销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通过电视媒体所传递的信息通常能够引起观众的交流,这些交流又可能增强观众对节目和电视媒体的关注度。本文以《中国好声音》《非诚勿扰》为例,探讨电视娱乐节目的影响作用,并对将来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予以启示。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电视交友节目兴起于上世纪末,后遭遇发展瓶颈。十年后《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等节目凭借新的时代元素大获成功,开启了"后相亲"时代。与传统的电视交友节目相比,当下的电视交友节目中主持人、嘉宾分别掌握的话轮长短、数量、比例以及二者之间话轮的转换方式都发生了变化。《非诚勿扰》和《我们约会吧》作为电视交友节目的领跑者,其话轮控制和转换的规律对其它类似节目的发展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非诚勿扰》的热播,引发了近期电视相亲节目的一次热潮。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的《电视红娘》、90年代初的《今晚我们相识》,到1998年的《玫瑰之约》,再到今天的《非诚勿扰》,中国的电视相亲节目已经走过20多年的历史,无论是自身创造,还是模仿者,节目的形式、诉求、反响都有着显著变化。本文试图把每个阶段的代表性节目作对比、梳理,分析电视相亲节目的来龙去脉和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9.
忽如一夜春风来,全国各大卫视都打着"以人为本的旗号"开始了各种各样的相亲节目。在江苏卫视《非诚勿扰》话题不断,节目收视率火爆上升之时,河南都市频道的情感密码《非诚勿扰》栏目也悄然进入了观众视野,并在网上引起了对节目内容的激烈争论。  相似文献   

20.
张社宁 《新闻窗》2010,(6):59-60
江苏卫视推出的电视相亲真人秀节目《非诚勿扰》,在2010年创造了中国娱乐节目收视率的奇迹。随着《非诚勿扰》收视率的节节攀升,外界的批评之声也日益高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