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许芳 《新闻爱好者》2011,(8):104-105
特稿是一种特殊的新闻报道。一篇优秀的特稿需要同时具备客观性、文学性和创造性。客观真实性要求记者在特稿的写作中严格遵守新闻的基本准则,坚持零度写作;文学性与创造性要求记者以语言的自由与风格的独特充分发挥零度写作的巨大内力。与此同时,肩负着媒体社会责任与使命的特稿又要求记者在写作中合理地超越零度写作,发挥媒体的社会功能。在对零度写作基本原则的遵循与超越中,特稿记者需要审慎地做到既"在场"又"不在场"。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记者在报道社会新闻时频频出现采访造假、炒作煽情、罔顾人伦等有违新闻人的传媒道德的情况。此现象的盛行引起了业界的议论,不少专家学者提出新闻报道应遵循"零度"写作。而为了有别于"零度",可将新闻写作的叙事语境分为"零度"、"高温"和"低温",新闻写作如何真正做到客观传递事实,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达到最终良好的传播效果,值得我们探讨。"高温"叙事引来反面效应如今的"高温"报道多出自于特稿,《新闻学大辞典》中对特稿的解释为:运用解释、分折、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  相似文献   

3.
鲁焰 《新闻实践》2011,(8):66-67
近年来,特稿写作日益受到媒体的重视,成为决定媒体新闻报道深度与高度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而文学性是特稿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一篇感染人心的特稿,往往是靠文学性取胜的。所谓特稿,是一种有深度的新闻报道,是运用文学手段来写作的新闻报道体裁,它与一般的通讯相比较,篇幅更长,最接近文学。  相似文献   

4.
刘君 《新闻采编》2005,(3):27-28
1979年,《巴尔的摩太阳晚报》的记者乔恩·富兰克林发表了一篇读起来像短篇小说的医学报道《凯利太太的妖怪》,意外地得到普利策奖评委会的赏识。以它为首届获奖文章,普利策奖评委会从当年开始增设“特稿写作”奖项,一种新型的新闻文体由此得到了承认。作为新闻的一种特殊的文体,特稿借文学手法,通过使用与小说相联系的叙述及修辞技巧报道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随着新闻报道的深化和多样化,“报纸杂志化,新闻特稿化”的趋势使传统的纸质媒体增加了以特稿、通讯特写等为主的专栏或专题报道,在摆脱了传统消息写作的平铺直叙,给读者以细腻的感受…  相似文献   

5.
特稿在写作上借用文学描写的各种技法,写作者有很高的自由度。人物特稿写作中,允许记者有自己的情感和观点。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新闻人物特稿呈现出"强判断"的特征,判断性叙述使用得过多过滥,影响了新闻的客观全面。因此,有必要探讨新闻人物特稿中判断性叙述的使用规范。新闻人物特稿是以新闻热点事件中的人物为报道内容的特稿。因为关注度高、冲突性强,是近年来各大报刊人物报道选题的重点,譬如关于王立军、袁厉害、黄洋等新闻人物就引发了一批相关的人物特写。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媒体和记者陷入有观点、有态度的误区,强烈的主观判断占据上风,影  相似文献   

6.
特稿之特     
在如何甄别一篇报道是否为特稿的时候,普利策奖的条件是"除了具有独家新闻、调查性报道和现场报道的共有的获奖特质外,特稿更加注重高度的文学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7.
特槁,表面上看有特别、特殊、独特之意。我以为,特稿,即重大事件的透视、社会焦点的扫描、重大案件的追踪、人间真情的探求、奇人奇事的探秘等等。都市新闻争夺战中,特稿显得尤为重要。都市类报纸,除对面上社会新闻的争夺外,赢得胜利的法宝应该在特稿中做文章。本人作为主抓社会新闻特稿主笔,更觉身负重荷。正是对新闻工作的热爱,使我在社会新闻的采访写作,尤其是在抢抓特稿方面,不断务真、求实、创新,形成了自己“线人多、信息准、操刀快、反响好”的特稿优势。仅2004年上半年,我采写的特稿就有30多篇以上。围绕“三贴”抓特稿,也是时下“学习穆青精神,争当人民记者”的需要,也是寻求媒体平民化与精英化平衡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新民晚报有个名牌专版──《五色长廊》,以刊载长篇特稿为其特色。新千 年到来之际,恰逢《五色长廊》出版1000期。为此,今年1月21日至23对日,新民晚报召开“纪念《五色长廊》1000期暨特稿作品研讨会,对特稿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 在林林总总的新闻样式中,特稿起着什么样的独特作用? 以撰写突发性事件报道、深度典型报道为主的特稿记者,应具备怎样的思想业务素质? 与一般的消息通讯不同,特稿写作经常采用什么样的独特视角? 在新千年中,特稿面对的新闻生存环境又有哪些新特点? 在媒体老总的眼中,特稿记者具有什么…  相似文献   

9.
新闻写作中的情感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曼·罗兰说:"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里有."新闻写作就是向受众撒播阳光的过程,所以,记者的笔要饱蘸感情.这就要求记者在新闻写作中,恰当地运用情感.在新闻写作中如何恰当地运用情感?笔者认为应从两方面思考:一是要理解情感与写作的关系.二是要掌握在写作新闻时如何表达情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特稿是于20世纪50年代,随着深度报道的出现诞生于美国。随着特稿影响力的日益增大,1978年,美国专门设立了一个普利策特稿奖。特稿写作奖在西方新闻界被视为实力派记者的标志。特稿将文学的叙事手法运用到新闻写作中,从而将事件的矛盾冲突和人物的情感巧妙地展现出来,从而增加新闻的可读性,达到打动读者、引起社会关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在新闻实践中,不同媒体对特稿的理解有较大差异。新华社特稿大多是对重要事件的报道,风格类似通讯;财新特稿是重要的深度报道,风格类似调查报道和解释性报道;南方周末特稿更强调报道的故事性和文学性。由于我国没有对“特稿”定义进行固定,加之“特稿”一词含义丰富,所以媒体按照各自理解进行特稿实践。  相似文献   

12.
随着媒体之间竞争日益激烈,记者写作稿件水平的高低是媒体竞争能力的重要表现,记者写作的逻辑思维方式决定着新闻内容事实是否能够清晰表达出来,实际上,由于很多因素的限制,记者写作逻辑思维没有更好地体现出来,那样就削弱了写作稿件的水平和质量,为此记者在新闻写作中把握好感性理性,进而为受众写出高水平的新闻稿件。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17,(2):29-33
在传统媒体时代,特稿走过探索期和黄金时代;在新媒体时代,特稿迎来新的发展—一方面时尚杂志成为特稿生产地,另一方面新媒体上非虚构写作平台纷纷崛起。新时期的特稿,内容更广泛、写作者更多元、叙事多媒体化,且逐渐与资本市场接轨。非虚构写作在内容和作者两方面都拥有巨大的潜力和前景,未来可以在融合媒体呈现、争取产业主动权等方面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14.
罗兰·巴特的《写作的零度》问世以来,"零度写作"就被人们不断提及。中国的学者多用"零度写作"分析新写实主义和先锋小说,近来也有学者提出新闻写作可以"零度"。但是新闻特殊的舆论引导功能使它根本无法做到"零度写作"。新闻记者"笔"可以是冷的,但是"心"必须是热的。  相似文献   

15.
1979年,<巴尔的摩太阳晚报>记者乔恩·富兰克林发表了一篇读起来像短篇小说的医学报道<凯利太太的妖怪>(Mrs.Kelly's Monster),意外地得到普利策奖评委会的赏识,以它为首届获奖文章.普利策奖评委会从当年开始增设"特稿写作"奖项(Pulitzer Prize Feature Stories),一种新型的新闻文体由此得到了承认.  相似文献   

16.
蔡林杉 《传媒》2021,(10):91-93
传统媒体时代,"在场"是新闻生产的既定要求,也是新闻生产者不可或缺的职业素养.数字时代,媒介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新闻生产生态,与此同时也在不断弱化新闻生产者的在场价值,出现了"后在场"现象.新闻生产者"后在场"背后的复杂性值得深入探究,需要强化现场新闻意识和新闻真实的价值,针对相应问题进行再思考和矫正.  相似文献   

17.
新闻领域中的非虚构写作集文学性和新闻性于一体,有其独特的写作优势,改变了传统的新闻报道模式,尤其是借助新媒体的发展和人们阅读方式的转变,给媒体注入新鲜的活力。但在看到非虚构写作给新闻领域带来的优势的同时,也要反思文学性和新闻性的融合造成的边界模糊的问题,以更好地促进非虚构写作在新闻领域的规范框架范围内的不断发展创新。  相似文献   

18.
滕朋  王菲 《当代传播》2021,(5):105-108
从旅游纪念照到网络打卡照,其传播空间和场景超越个体范畴,传播特征从"身份在场"逐渐过渡到"身体在场",形塑身体成为视觉传播的关键.卢克斯三维权力观更能洞悉网络打卡照背后的微观权力作用机制.网络打卡照的传播决策不再仅取决于个体的意愿,更多受制来自于流行产业、网络平台、社交群体、互动效果所衍生的微观权力.  相似文献   

19.
每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会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而作为一名新闻记者,他们是"社会多种角色的扮演者",在其参与社会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可能会有超越自身身份的言行和职责,从而发生角色"越位"的事情。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媒体事业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如何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发掘核心的有价值的新闻,这就要求记者群体在扮演自我角色的同时还要回归到记者职业本身,让角色更好地回归记者职业本身。  相似文献   

20.
总是写消息和通讯之类的文章,写起来比较地得心应手,而且步步为营,要求自己不断地超越自己。如此,苛求自己,写到如痴如醉。 有一次,编辑部要求写言论,一拿笔,便傻了眼,觉得心眼堵塞,笔沉如山。 作为一个骨干记者,必须尽可能地博学多才,手上的稿件提得起放得下。于是,积极地尝试言论写作。久之,也积累了点滴心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