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家在我心中》是电视系列纪录片《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中的一集。《我们的留学生活》是由在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自己集资,历时4年屡经磨难制作完成的。这部纪录片共10集,每集约50分钟,记录了鲜为人知的中国留日学生的生活。丁尚彪是留日学生中的一员,他在日本已经度过了8个年头,  相似文献   

2.
周长笃 《现代视听》2012,(10):60-62
文章以纪录片《我们的留学生活——家在我心中》为例,分析了纪录片细节与镜头使用的意义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纪录片作为一种纪实艺术,存在着创作中协调艺术形象直接性和间接性之间关系的命题。笔者以纪录片《家在我心中》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为例,探索在艺术形象创作中人物形象直接性和间接性的一些美学规律。艺术形象的直接性往往有两个层次:生活的实(一般直接性)和艺术的实(特殊直接性)。以《家在我心中》为例,它讲述的是一个普通的上海人家三个人物的成长过程:父亲丁尚彪、母亲陈欣欣和女儿丁琳,中心人物是父亲丁尚彪。《家在我心中》截取了丁尚彪人生的一个片断——在他已过而立之年,选择出国去日本挣钱,以供养唯一的女儿出国留学。人物形象的直接…  相似文献   

4.
正1938年,抗日战争进入第二年,中国战势引起国际社会关注。2月,荷兰纪录片导演伊文思带领摄制组来到中国,他此行目的是拍摄一部关于中日战争的纪录片。到中国之前,伊文思已是享誉世界的纪录片导演。凭借实验性纪录短片《桥》(1928年)、《雨》(1929年),他在欧洲先锋电影运动中显示出才华,1936年,他拍摄了一部关于西班牙内战的纪录片《西班牙的土地》,在积累了实地拍摄战争题材纪录片经验的同时,也坚定了他用影像揭露法西斯罪行的决心。伊文思此行的目的,是用影像记录在日本法西斯侵略下遭受浩劫的中国,获取世界各国的同情和帮助。  相似文献   

5.
袁铃 《新闻前哨》2001,(4):34-35
不久前,在各地电视台播放的一部纪录片《我们的留学生活》,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就连制作该片的导演张丽玲也成了人们街谈巷议的追梦女人。看过节目的人都会为此片而震撼。《我们的留学生活》以真实的人物、追踪的情节向观众展现了一个真实的世界。尽管现在有些媒体对张丽玲其人及其片中的某些片断提出质疑,但不能否认,《我们的留学生活》的出现让更多的观众熟悉了这种不同于电视剧、电影的体裁──纪录片。这说明只有给真实足够的空间,纪录片才具有生命力。 其实,单就纪录片这个名词,它已明确反映了这一形式的基本性质与创作方法:纪…  相似文献   

6.
90年代后,中国纪录片迅速发展,独立制片人和他们的作品大量涌现。张丽玲的《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杨丽娜的《老头》就是其中的两部。他们拍摄许多优秀作品,有的甚至在国际纪录电影节上获大奖。透过这些纪录片创作,我们可以看到其中蕴涵的浓郁的个人化色彩。 一、产生原因 从历史发展上讲,它是个性解放的体现。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杜会本质是他所处的一定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自由、个性和个性解放,都是具体的、历史的。有人说:“历史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张扬个性的时候了。越来越多的个性化创作横空出世,并得到大…  相似文献   

7.
群体视角下的纪录片具有较高的社会认识价值。它容易引起社会的共鸣,能够多方面地反映社会普遍问题并得到大众的普遍认同;《远在北京的家》、《姐妹》等纪录片从群体视角记录了中国女性农民工群体进城的个人遭遇及其奋斗的一段经历,多方面记录和揭示了群体生活现状与面临的普遍问题,引起了业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充分体现了纪录片的社会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8.
91中国四川国际电视节已落下帷幕。我们创作的《藏北人家》(以下简称《藏》)获最佳纪录片“金熊猫”大奖,这出乎我们意料之外。它引起我们的深思,引导我们去回顾、探讨创作该片的心路旅程。《藏》片是四川电视台和西藏电视台合拍的系列片《西藏》中的一集。拍片过程说来简单:摄制组6个人都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碰巧其  相似文献   

9.
刘小霞 《声屏世界》2008,(12):31-32
《水问》是中国第一部大型全景记录中国水资源的纪录片,是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继《故宫》《敦煌》等历史类纪录片之后,推出的第一部关于现实题材的大型纪录片。它从危机、饮水、生态、利用、分配、治理、节水、文明等八个方面,八问中国之水,描述了中国水资源和水质的现状与问题,记录了中国最缺水地区人们的生活,展现全国各大城市生活中的节水困境,披露触目惊心的湖泊、河流污染调查结果,分析水危机出现的深层原因,探索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用水管水理念,力图寻找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人水和谐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0.
清末农学留学生人数与省籍考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国席 《历史档案》2002,(2):111-116
清末农学留学生作为由传统农业向近代化农业转换的开路先锋 ,在中国近代农业发展史上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然而迄今为止 ,人们对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的了解仍很有限 ,为此 ,本文将对清末农学留学生人数、籍贯及留学国别作一初步考察。一 留学日本的农学生晚清中国留学生主要分布在日本和欧美各国 ,以日本人数为最多。据统计 ,190 1年中国留日学生有 2 80人 ,190 2年增至 5 0 0人 ,190 3年则超过 10 0 0人 ,190 5年猛增到 80 0 0人1。有学者估计 ,晚清中国留日学生总人数在 2万以上 2。最早留日农学生当属胡宗瀛 ,他于 1896年随同另外 12名中…  相似文献   

11.
作为央视今年的重点选题项目,10集大型系列纪录片《我们真实的留学生活》日前已开始正式启动,不日就将远赴美加进行实地拍摄。这部总长300多分钟、共10集的纪录片就是要用最真实的画面、最朴素的声效再现中国留学生在异国他乡的生存状况,展示他们不同的个人发展际遇。该片在结构上,以时间的跨越和人物的内心变化为坐标进行拍摄,片中将出现数十位有北美留学背景的讲述人,其涉及的话题包括择业、爱情、学习等等,以及他们或悲伤或快乐的心情。“无论观众从片中感到的是迷惘还是沮丧或是兴奋欢呼,我们坚持每个镜头都将是真实的再…  相似文献   

12.
我国名记者范长江同志在他的通讯集《中国的西北角》(新华出版社出版)第一百四十三面写有这样的话:‘丁文江先生在青年留学日本时候,改日本名诗抄给朋友说:‘男儿壮志出乡  相似文献   

13.
他跨越了一座又一座艺术山峰,收获一部又一部巨制—— 1992年:16集文献纪录片《伟人周恩来》; 1995年:8集历史纪录片《历史的见证》; 1996年:6集政论片《世纪钟》; 1998年:躁纪录片《风雨钟山路》;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个很恬淡、很朴素的人,《平屋杂文》这个书名颇能体现他的中和风格。这个书名也自然地让我们想起作者的名字:夏丐尊。然而这个很平和而且信佛的人,也是一个很有是非正义感的人,更是一个有骨气的出版家。在上海沦陷时期,他被日本宪兵队逮捕,曾在日本留过学的他拒绝用日语回答问题。在中国近代出版史上,他是很独特的“这一个”。独特在于他是一个教育家兼出版家。教育和出版是他先后安身立命之所和安心立命之处。夏丐尊首先是一位教育家,清末秀才出身,1905-1907年间曾留学日本,虽然有过留学的经历,夏却是一个自学成才的人,因为他一生不曾有过一张文凭。留学归来后至从事编辑出版工作以前,  相似文献   

15.
苏哈与巴民族权力机构曾达成协议,不得再参与政治事务。但随着阿拉法特遗物检测报告的公开,苏哈与巴民族权力机构不得不再次站在同一阵营在英国纪录片导演乔安娜·娜塔西加拉和搭档理查德·西蒙斯的眼中,阿拉法特的遗孀苏哈有着不同于一般人的魄力。"她是个果敢的女人,她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乔安娜·娜塔西加拉对《中国新闻周刊》如此评价苏哈。2008年,为了拍摄系列纪录片《王者的代价》中记录阿拉法特生平的第一部,乔安娜找到了苏哈。"过程非常复杂,我们找了不少中间人。开始苏哈不愿接受采访,但当我们表示会用公正的态度拍摄纪录片时,她答应了。她的理由是,需要有人客观地记录那段历史。"乔安娜·娜塔西加拉对《中国新闻周刊》说。《王者的代价》是由独立电影公司"水平尺"拍摄的系列纪录片,记录一些有争议的国家领导人的别样人生,计划拍摄12集。对苏哈的采访连续进行了三天。苏哈  相似文献   

16.
影片推荐     
北京电视台制作的访谈性节目。尤其难得的是,节目找到了一些艾滋病患者来到现场参加访谈。 《我们的留学生活》 这部纪录片一度引起了轰动和争议。摄制组拍了66个中国人的故事,整个片子包括了几百个在日中国人,其中很多人都是连续几年跟踪拍摄的。  相似文献   

17.
禹成明 《现代传播》2003,(6):126-128
世界上有名的导演大多拍摄过纪录片 ,斯皮尔伯格最近就用胶片记录了二战犹太人幸存者口述那段耻辱的历史 ;据说日本人出资 ,田壮壮带了一帮人 ,用了几个月的时间 ,拍出了纪录片《茶马古道》。故事片导演拍摄纪录片 ,让人想到了基耶斯洛夫斯基、阿仑·雷奈、安东尼奥尼。第九届 (2 0 0 2年度 )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奖 ,2 0 0 3年 9月 6日至 11日 ,在石头城南京结束。获得本届纪录片 (长片类 )大奖的导演就是一位故事片导演 ,他的名字叫施润玖 ,199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 ,拍过张楚《姐姐》MTV、纪录片《陕北》 ,最有影响的电影作品是《…  相似文献   

18.
付慧青 《青年记者》2017,(32):107-108
东西方文明作为世界上主要的两大文明,在很多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在人类学纪录片中体现得也较为明显.本文以《藏北人家》与《北方的纳努克》两部人类学纪录片为例,分析东西方人类学纪录片审美取向和人文精神方面的差异. 《藏北人家》是中国导演王海兵1991年执导的一部人类学纪录片,曾入围法国国际音像节(FIPA)并获得四川国际电视节最佳纪录片“金熊猫”大奖、全国电视外宣节目荣誉奖.该片详细记录了牧人措纳一家在藏北草原上一天的生活,反映了藏民族在与大自然的抗争和适应中建立起的一种和谐关系,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情感心理和他们创造出的独特的游牧文明.《北方的纳努克》是“纪录片之父”美国导演罗伯特·弗拉哈迪于1922年1月出品的人类学纪录电影.弗拉哈迪花16个月远赴北极,和哈里森港的爱斯基摩人纳努克一家一起生活,完美地用摄影机再现了猎杀北极熊、生食海豹等原始的生活场景.两部作品在审美取向和人文精神上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2011年,英国广播公司(BBC)推出了一部纪录片:《中国人要来了》(THE CHINESE ARE COMING)。纪录片分两集,每集约一小时。以记录中国人在世界各地存在现状以及对当地经济社会影响为主要内容,拍摄地横跨非洲、南北美洲。不能不说是一部制作精良,"主题"突  相似文献   

20.
自1896年中国向日本派遣留学生开始,清廷出台了一系列积极鼓励莘莘学子出洋求学的政策。因为"取径东洋,力省效速",所以日本成为了中国学子留学的重镇。尽管留日学生鱼龙混杂,但这一群体促进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