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逻辑推理法等研究方法,在跨文化语境中,从孔子学院的发展历程、现状和中国武术传统文化底蕴切入,对中国武术在技术层面和文化层面的国际传播与教育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研究,并站在世界多元文化的视角下提出中华武术以“互动式”进入孔子学院的传播策略。亦即通过身体一经验模式即身体符号、文化的互动,心理一结构模式即与自然的互动,精神一体验模式即武德品质互动和心理一审美模式即赛事、影视互动等方式来实现中华武术在国外的深层传播。  相似文献   

2.
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在当前体育强国建设进程中具有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时代使命及战略意义。针对当前中国武术国际传播对塑造"国家形象"的战略思想还没有得到武术学术界及管理层关注的现实,在分析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是体育强国建设的时代需要及塑造国家形象的良好载体的基础上,提出国家层面的竞技武术套路与散打、民间武术交流的太极拳与咏春拳可以作为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塑造国家形象推广的主要内容及形式,同时要注重加强培养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专门人才,从媒介融合的视野创造性展示各种媒介中所表达的中国武术文化内涵等方面来构建当代中国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3.
陈建民 《体育学刊》2008,15(5):25-28
在全球化浪潮的演进中,跨文化传播日益频繁.中国武术作为人类智慧的体育实践形式和独特文化现象,必须以积极的姿态,广泛参与世界范围内的跨文化传播.全球化对中国武术的跨文化传播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中国武术要在当前传播中取得跨文化全球传播的成功,必须找到中国武术"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契合点,实行中国武术的文化重构,以"和而不同"为目标作国际传播的文化诉求,开创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4.
新媒介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以传播学、人文学等交叉学科理论知识为基础,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文本解析等研究方法,对中国武术的传播困境、传播机遇及传播路径进行分析论证。研究认为,中国武术传播在新媒介背景下面临着西方体育文化冲击、发展空间窄化、文化认知偏离等问题和窘境。而新媒介也为中国武术传播带来新契机,建构了中国武术文化记忆,增强民族认同感;挖掘了中国武术文化内涵,满足现代社会需要;打通了中国武术文化传统与现代的桥梁,提供文明道德涵养。消解中国武术传播的困惑还需树立"开放包容"意识,打造武术文化特色;利用新媒介传播技术,拓宽武术传播空间;发挥新媒介育人功效,培养正确武术认知。新媒介迥异于传统武术传播媒介,为中国武术建构了新的传播路径,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中国武术未来发展的传播走向。  相似文献   

5.
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以我国学校武术教育作为研究对象,立足当前文化全球化背景,对我国学校武术教育的境遇及存在问题进行解析,进一步阐述中国武术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价值,提出全球化进程中发展学校武术教育、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建议。研究提出:通过"练打结合",实现学校武术教育的本真目标;"德艺兼修",实现学校武术教育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术道融合",实现学校武术教育精益求精的更高目标。旨在促进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武术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清末民初武术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是中国传统武术被纳入了现代教育的范畴,成为学校体育内容的一部分。清末民初中国城市化发展,军国民教育思想影响,武术认知价值的转变和武术教学手段、方法以及教学内容的变化为中国武术纳入学校教育体系成为可能。由于师资的紧缺和教材的匮乏成为清末民初中国武术教育发展的瓶颈。研究清末民初中国武术教育的发展对当代中国学校武术发展有重大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的研究方法、逻辑分析法,运用文化学、历史学等相关理论,以学校武术教育为研究对象,从国学的视角来研究学习武术教育的发展。文章首先阐述了国学对中国武术的主导性,然后根据当下学校武术教育的现状,最后提出,学校武术回归国学是其自身文化的重拾。历经沧桑的学校武术与国学联姻,是对中华民族本土文化的一种认可和仰慕,更是中国武术发展的人间正道。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不同生态类型对中国武术与奥运竞技体育形成、发展不可低估的影响,研究试图从生态类型发展的角度,探求中国武术未来的文化生存能力。研究方法: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系统论的方法,比较分析法。研究结论:农耕文明环境下产生了中国武术;工业文明环境下兴起的现代奥运竞技体育;现阶段部分中国武术的文化本位被丢失;现阶段奥运竞技体育文化全球化趋势明显,但也存在一定局限性;生态文明环境背景下潜藏着东方文化发展的积极因素,中国武术预示着人类文化及体育的未来趋势。  相似文献   

9.
采用文献资料、文本分析等研究方法,运用文化学、传播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知识,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国家意志为引领,对新时代中国武术传承发展的时代境遇、面临困境和应对策略进行了学理上分析与设计。认为,建设文化强国的国家意志,助推民族历史发展彰显的独特文化效益和深度国际传播多元势力透显的使命担当,为中国武术当代发展创造了新机遇和新空间。而新时期文化的现代话语体系挤压着中国武术传统的话语空间,文化全球化横向传播方式削减着中国武术纵向代际传承效益,文化发展的同质化趋势消解着中国武术异质化传承栖息地等现实困境,迫切需要有序开启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尤应注重中国武术价值观传承,以内承外传实现代际传承与同辈横向交流效益,构建中国武术文化多样性推进其传承发展时代认同三位一体推进路径,进行精准施策与理性应对。  相似文献   

10.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网络检索法、专家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国传统武术在跨文化交流的情况做了一系列的分析与融合,结合现阶段武术发展的现状,探讨中国武术在跨文化传播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旨在为中国传统武术的国际化传播探索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在对外汉语传播中武术文化传播的重要性进行阐述,说明了武术文化不但有教育性、激励性等价值,而且还可以承担塑造国家形象的历史使命。因此,向世界推广武术的关键不仅仅在于技术上,同时也要把武术文化传播出去。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时代中国武术教育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立足全球化时代背景,从文化学、教育学视角,对中国武术教育发展进行思考.既解读全球化背景下武术教育面临的发展机遇,也指出全球化给武术教育的时代功能、教育媒介以及教育者提出的挑战;同时提出武术教育国际化和民族化两条发展路线.在国际化发展时,武术教育应树立国际化教育观念、建构国际化远景目标等;在民族化发展时,注意处理好武术教育民族性、加强武术教育文化功能的课程建设等方面关系.  相似文献   

13.
重构中国武术教育体系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论述中国武术教育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重构中国武术教育体系的理论预设。表明:改变中国武术教育的现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武术继承、弘扬和发展,必须强化中国武术教育在教育整个过程中的"必须性",牢牢树立武术教育的"国家意识";必须使游离于国学之外的中国武术教育回归到国学范畴中,强化武术教育的"国学意识";必须在大的教育体系中认识到它与西方体育的根本性差异,树立武术作为独立学科的"学科意识";必须认可中国武术中的文化传承使命大于技术传承,牢牢树立武术作为教育的"文化意识";必须明确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载体是"拳种流派",牢牢树立武术教育选择上的"拳种意识"。  相似文献   

14.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重点分析国际学校体育课开展现状,并对上海市若干国际学校进行调查,对其可以开展武术的现状进行分析,文章从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针对中华武术在上海市国际学校开展的可行性分析进行研究,试图赋予武术新的价值理念.中国武术作为一个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的符号和载体,能否在国际学校的进行开展与交流,需要综合考虑东西方文化融合的诸多因素.文章提出在开展武术交流的同时,并且融入尚武崇德的理念,为中华武术在国际学校的交流与传播注入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教育思想视角,采用历史学研究方法,对武术在中国近代社会背景下彰显的富有时代特色的教育思想进行爬梳。研究认为,武术“强种救国”和“健身强体”教育思想是中国武术近代特殊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在军国民教育思想影响下,尚武教育之风开始盛行。武术受到了前所未有重视,被认为与国家兴衰、民族危亡密切相关。武术“强种救国”教育思想开始滋生。在自然体育观影响下,武术“健身强体”教育思想开始繁衍。近代中国开始从注重武术技击功能向挖掘武术体育意义上的健身功能转换,开始用新的理念、整理与研究武术。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背景下体育院校的武德文化建设路向,需要建立起高度的和清醒的武德文化的自觉意识。要把武德文化建设作为体育院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引擎,着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体育院校以武德教育为载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以巩固青年大学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努力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17.
关于发展高校武术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郑勤 《湖北体育科技》2006,25(3):366-367
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就应该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作为"国粹"的武术也不例外.高校武术的发展情况对中华武术的兴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武术发展是不容忽视的.文章从高校武术的发展现状出发,对高校武术的自身优势及前景做了分析,希望能引起各界人士共鸣.  相似文献   

18.
武德是武术在几千年的实践和发展过程中,习武者不断从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其营养和智慧,逐步形成的传统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把武术道德教育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教育,必将对加速提高全民族的思想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本文通过查阅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95年—2005年有关武德研究的文献资料,对其进行归纳、综述,找出其存在的不足,并结合“荣辱观”浅谈武德教育的原则,为武德的进一步研究作参考。  相似文献   

19.
武术作为我国的一种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传承至今,积淀了浓厚的文化内涵,也是被广大人民群众乐于接受的一种文体活动,武术本身具有文化和体育的双重属性,有了这样的属性,自然也就有了武术的教育价值,武术教育作为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文化定位问题涉及到保证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因此,我们必须明确把握当代武术教育的文化定位。武术教育按照学科定位来讲,属于人文学科,武术文化的传承的同时也体现一种审美感,这也是武术教育的价值所在,武术教育作为一种面向大众的道德范畴的教育可算是武术教育的功能定位,作为我国的一种传统文化无形之中也是一种国家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