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探讨供需双侧调控下体育消费环境对消费者体育消费观形成的重要影响,并分析主体感知符号价值在两者之间的中介效应作用,采用体育消费环境量表、体育消费观量表和感知符号价值量表,对我国东部(江苏)、中部(安徽)、西部(陕西)3个省份12座不同规模城镇的3856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在体育消费环境的3个维度中,除文化环境外,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对消费者体育消费观的形成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市场环境影响度更大;(2)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文化环境对消费者感知符号价值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市场环境影响度最大,其后依次为文化环境、政策环境;(3)消费者感知符号价值对体育消费观形成具有显著正向影响;(4)消费者感知符号价值在体育消费环境的3个维度对体育消费观影响中均存在显著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2.
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密切值综合评价方法等,对第28届亚洲男子篮球锦标赛中国队与对手攻防能力进行分析。在进攻能力方面,中国男篮场均得分、2分球命中次数、2分球命中率、助攻有非常显著性优势(P<0.01),罚球命中次数和罚球次数有显著性优势(P<0.05);在防守方面,中国男篮后场篮板球和盖帽有非常显著性优势(P<0.01)。密切值分析得出中国男篮的进攻能力(c进攻=0.025 9)、防守能力(c防守=0.067 4)和攻防整体能力(c攻防=0.000 0)都是本届亚锦赛最好的。与第27届男篮亚锦赛相比,中国男篮在三分球、前后场篮板球、助攻、抢断和盖帽方面都有长足进步,其中防守表现极为出色,是中国男篮赢得本届亚锦赛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体育运动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肖丽琴 《体育学刊》2007,14(2):79-82
探讨了体育运动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主要结论:1)不同性别和城乡学生体育参与度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因子划分维度不尽相同。2)不同类别大学生体育参与度对社会适应能力各因子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与某些因子的影响力度呈显著性相关,男生的“独立生活能力”是最重要的预测变量,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次是“人际交往能力”、“学习能力”等;女生的“学习能力”是最重要的预测变量,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次是农村女生的“行为约束能力”、“独立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城市女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行为约束能力”、“社会实践能力”。3)男女生和城乡学生在社会适应能力各因子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为全面了解当前中国公民体育意识水平现状及其影响因素,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居住在全国除港、澳、台之外的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6 058名18~69岁中国公民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中国公民体育意识平均得分为60.83分,具备体育意识的公民仅占本次调查总体的19.69%,整体上还处于较低层次。(2)不同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职业、自评健康状况等群体公民的体育意识水平参差不齐。在体育意识水平上,男性公民显著高于女性公民,18~29岁年龄段公民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公民;城镇居民明显高于农村居民;学历越高,公民体育意识越强; "国家机关干部""大学生""专业技术人员"显著高于其他职业人群;月收入"2 000元以上"者,随收入的增加公民体育意识水平逐步升高;自评健康状况越好,体育意识水平越高。(3)公民体育意识各维度、要素之间发展不平衡,呈现出"高认同、低认知、行为意愿滞后"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为全面了解当前中国公民体育意识水平现状及其影响因素,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居住在全国除港、澳、台之外的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6 058名18~69岁中国公民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中国公民体育意识平均得分为60.83分,具备体育意识的公民仅占本次调查总体的19.69%,整体上还处于较低层次。(2)不同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职业、自评健康状况等群体公民的体育意识水平参差不齐。在体育意识水平上,男性公民显著高于女性公民,18~29岁年龄段公民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公民;城镇居民明显高于农村居民;学历越高,公民体育意识越强; "国家机关干部""大学生""专业技术人员"显著高于其他职业人群;月收入"2 000元以上"者,随收入的增加公民体育意识水平逐步升高;自评健康状况越好,体育意识水平越高。(3)公民体育意识各维度、要素之间发展不平衡,呈现出"高认同、低认知、行为意愿滞后"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城镇居民体育作为特殊的文化运动和新的社会体育形态,将直接关系到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也影响到城镇体育的发展目标。在体育发展过程中,各地区受自然环境、民俗习惯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影响,导致各个地区人们体育锻炼质量存在明显差距。本文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从性别、年龄和学历3个角度对滇辽两省居民的体育价值观、体育锻炼次数、体育锻炼时间、体育锻炼项目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滇辽两省城镇居民体育锻炼价值观大致相同,都把增进健康,祛病延年排在首位;受性别、年龄、学历因素的影响,滇辽两省城镇居民体育锻炼次数和锻炼时间有所不同;体育锻炼首选项目球类运动受场地设施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7.
选取武汉体育学院普通男大学生11名,采用Vicon三维动作捕捉系统并结合表面肌电测试对受试者在不同的鞍座高度下骑行的运动学和肌肉力学指标进行同步采集,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比较不同高度骑行差异。结果:(1)膝关节活动范围在不同座高下呈显著变化,踝关节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化,但个体差异较大。(2)鞍座高度增加,髋关节相对力矩下降,且90%座高与95%和100%座高相比存在显著性的差异(P<0.05);膝关节相对力矩呈现出类似的变化且不同座高下存在显著差异(P<0.05)。(3)不同座高下,肌肉的放电量出现变化,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股二头肌和胫前肌则是在95%座高时放电量达到最低。(4)随着鞍座高度的增加,髋关节和膝关节在90%、95%、100%大转子高的座高下相互之间均存在显著性的差异(P<0.05),踝关节的角速度在90%与100%座高相比和95%与100%座高相比时差异明显(P<0.05)。结论:95%大转子高时,股二头肌和胫前肌的放电量最小,股直肌、股外侧肌和腓肠肌的放电量处于中间值,膝关节力矩和活动范围也处于中间值。选取95%大转子高的鞍座高度更利于骑行者的骑行。  相似文献   

8.
通过文献资料、实验法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学校体育"同伴教育"模式对城市少儿"伙伴危机"干预效果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①从理论上分析"同伴教育"模式与学校体育的结合,产生的诸多作用机制,能对孤独感和同伴交往不同水平不同维度产生有效的干预作用。②实验前后孤独感均值降低,t检验P值出现显著性差异,证明了学校体育"同伴教育"模式对孤独感的干预作用是有效的。③实验前后在攻击、退缩、肯定与关心、帮助与指导、冲突解决策略5个维度上,出现了显著性和非常显著性差异,证明了学校体育"同伴教育"模式对这几个维度的作用是显著的;在陪伴与娱乐、亲密袒露与交流两个维度上,只有4年级的亲密袒露与交流这个维度上出现了显著性差异,其他的差异都不明显,这应该与此模式的活动内容与方式有关;3、4年级中,社交自我知觉、亲社会行为、社会喜好3个维度上出现了显著性差异,而5、6年级则没有出现显著性差异,这可能是年龄差异影响。与孤独感相关性一般的冲突与背叛维度在4个年级中都没有出现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9.
通过问卷调查以及数理统计方法对大学生避免运动伤害的影响因素的认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对体育活动风险因子认知的整体性偏高;男、女生在风险因子认知未具有显著性差异;代表队与非代表队学生在三个维度认知中具有显著性差异;受伤与未受伤学生风险因子认知中未具有显著性差异;不同专项课学生仅在"自我认知"上具有显著性差异;不同年级学生在体育活动"自我认知"风险认知上具有显著性差异.依据统计结果,应对高校体育活动风险制定有效的管理与控制,减少学生运动伤害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优秀技巧类滑雪运动员中4个有氧能力关联多态基因ACE、GLUT4、ADRB2PPARGC1A的分布频率,及基于4个优势等位基因的基因型总分(TGS),探索上述多态基因与TGS作为我国优秀技巧类滑雪运动员跨项选材分子标记的可行性。方法: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检测技术,对68名中国北方汉族优秀技巧类滑雪运动员与138名中国北方汉族普通大学生ACE基因rs4340位点、GLUT4基因rs5418位点、ADRB2基因rs1042713位点和PPARGC1A基因rs8192678位点进行解析。计算并比较运动员与对照组在上述4个位点的TGS。结果:在上述4个多态位点,运动员与对照组间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人在携带的优势等位基因数量、TGS分值范围、平均TGS分值及TGS分值的分布频率上也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CE基因rs4340位点、GLUT4基因rs5418位点、ADRB2基因rs1042713位点、PPARGC1A基因rs8192678位点多态性和基于上述4个位点的TGS均无法作为中国北方汉族技巧类滑雪运动员的有氧能力跨项分子选材标记。  相似文献   

11.
浙江省城镇居民休闲体育消费现状调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和数理统计等综合方法,分析浙江省城镇居民休闲体育消费现状.结果表明:浙江省城镇居民休闲体育消费水平还是很低,消费结构以实物性体育消费为主,但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实物消费逐步转向信息消费品和参与消费的趋势.活动场所、运动伙伴和闲暇时间、经济收入及体育消费观念等因素是影响休闲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采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体育发展历程和主要成就,总结历史经验为更好地发展中国体育事业提供智力支持。其发展历程可分为建国初期旧体育改造与人民"新体育"建设、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体育发展道路初探、"文革"时期的停滞不前与缓慢恢复、改革探索期的目标探究与路径探寻、改革建制期的体制改革与方式转型,以及改革攻坚期的体育强国新征程六个阶段。总结认为:我国体育发展的成功经验在于"四项坚持",即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道路;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发展方针;坚持改革创新的发展动力。步入改革攻坚的新时代,体育事业发展要始终坚持以下路径:加快体育强国建设步伐,提高体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着力于发展攻坚的重点,解决中国体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首要问题;贯彻和落实"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两大战略,满足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根本追求;正确处理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和体育文化四者之间的关系和位置,克服倚轻倚重的苗头或弊端,促进各类体育事业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3.
肖焕禹 《体育科研》2010,31(4):10-13
研究对《全民健身条例》背景下的体育传播变革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体育传播对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有以下价值:宣传党和政府的相关政策法规;是满足群众多元化体育需求的重要形式之一;引导大众科学健身观念,营造良好的大众健身氛围;发挥媒体舆论监督效能。研究还提出了以下体育传播的变革途径:充分发挥媒体在贯彻《全民健身条例》中的舆论导向作用;树立“以人为本”的传播理念,切实加强全民健身宣传;传播科学健身知识,倡导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拓展宣传渠道,全方位宣传《全民健身条例》;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促进《全民健身条例的》深化落实等。  相似文献   

14.
划界与批判--论体育概念研究中的主体性思维结构问题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从东西方哲学文化的层次,分析了我国体育界两种相互对峙体育观产生的主体性思维结构.强调指出,体育学者在进一步研究体育概念时,应注意划分"真"、"善"、"美"以及"可说与不可说"的界限,确立一种讲逻辑的理性--知识主体性思维结构,从而把这一问题的研究限制在应用科学语言和科学认知价值领域.  相似文献   

15.
重庆市居民体育消费现状调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 ,对重庆市居民 2 0 0 0年体育消费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结果表明 :重庆市居民参加体育活动主要为自发型 ,体育消费的主要形式为物质性消费 ,不同年龄人群体育消费的对象、态度显示出不同的特点 ;消费观念、经济条件和闲暇时间等是影响重庆市居民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以第13届天津全运会增设群众组赛事改革为视角,审视改革价值、探寻改革不足、提出优化策略。研究认为,增设群众组赛事改革具有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助推"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两个国家战略和传承与发扬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三大价值意义。继而提出秉持竞技功能、不可顾此失彼,遵循办赛规律、不可混为一谈,强化引领作用、不可蜻蜓点水,加大改革力度,不可走马观花等"冷"思考。提出建立独立的全运会群众组赛事体系、构建全运会群众组赛事多主体协同治理机制、推行全运会群众组赛事市场化运作模式等优化改革策略。  相似文献   

17.
以第13届天津全运会增设群众组赛事改革为视角,审视改革价值、探寻改革不足、提出优化策略。研究认为,增设群众组赛事改革具有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助推"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两个国家战略和传承与发扬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三大价值意义。继而提出秉持竞技功能、不可顾此失彼,遵循办赛规律、不可混为一谈,强化引领作用、不可蜻蜓点水,加大改革力度,不可走马观花等"冷"思考。提出建立独立的全运会群众组赛事体系、构建全运会群众组赛事多主体协同治理机制、推行全运会群众组赛事市场化运作模式等优化改革策略。  相似文献   

18.
新世纪体育运动全民性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余暇时间的增多和“全民健身运动“计划的推行与宣传,城市社区的全民性健身运动已成气候,具有了相当的规模,也推动了体育产业的发展.本文从体育运动内、外关系的分析中提出,体育运动外部氛围与内部机制的有效结合,是处理运动竞技水平提高和大众余暇运动繁荣的焦点.体育运动的内、外界定是动态的,如果体育运动成为全体公民的事,那么体育外的也就变成体育内的了.体育运动全民性观念的确立,是体育运动健康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9.
探讨不同运动负荷(HR-160min)与不同反馈方式(M)对高中生体能和体育学习积极兴趣(PISL)的影响。方法:采用三因素实验设计,不同时间、不同HR-160min (HR140-160min、HR130-160min和HR120-160min)和不同反馈方式(自我控制反馈SF、追加反馈AF和无反馈NF)为干预手段,对297名高一学生进行为期12周的实验干预。结果显示:体能建模后,BMI、肺活量(VC)、坐位体前屈(SR)、仰卧起坐/引体向上(SU/PU)、800m/1000m、50m、立定跳远(SLJ)等7项指标"时段"主效应,BMI、SR、SU/PU、800m/1000m、50m、SLJ等6项指标"时段×运动负荷"、"运动负荷×反馈方式"交互效应,SR、SU/PU、800m/1000m、50m、SLJ等5项指标"运动负荷"和"反馈方式"主效应、"时段×反馈方式"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PISL建模后,"运动负荷"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反馈方式"主效应和"运动负荷×反馈方式"交互效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R140-160min是发展多项体能的关键因素,HR130-160min对BMI保持效果、对SR干预效果更好;不同反馈方式通过不同机制影响体能结果;HR140-160min与SF组合对发展体能的协同效应最佳;PISL受运动负荷影响,不受反馈方式、运动负荷与反馈方式交互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新时代中国学校体育面临的重要难题反映在当下学校体育改革的5组“热词”之中:①“立德树人”“四位一体”代表了学校体育的时代价值和定位问题,提示学校体育应完成“人才之育”的重任,并通过创新方法论和教材体系落实“以体树人”;②“健康中国2030”“体质提升‘三精准’”代表了当前大幅度、大面积提升学生体质的现实需要问题,《“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达标优秀率25%以上”的“钢尺子”和全新的“学生体质提升‘三精准’”的方法论为解决学生体质问题提供了机遇;③“教会、勤练、常赛”“大中小学课程一体化”“体育走班制教学”代表了体育课程的价值体现和科学性问题,“体育走班制教学”是“可选择性的专项化体育教学模式”,是解决“上了12年体育课什么都没有学会”等难题的有效方法;④“体教融合”“校园足球”代表了解决历史形成的“体教分离”“举国体制”制度困局的问题,“体教融合”是瞄准“新举国体制”建立的体育制度重大改革,“校园足球”则是“体教融合”的“首战”;⑤“中考体育”“高考体育”代表了如何在应试教育条件下利用考试制度创新推进素质教育的问题,有着30年历史的“中考体育”理论与实践的成功再次让“高考体育”成为可期待的新的体育考试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