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采用文献资料法、经验选择法、德尔菲法等,对我国基本公共体育服务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依据公共性等原则,构建包含6项一级指标、30项二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计算各指标的权重,促进我国基本公共体育服务评价和标准化。  相似文献   

2.
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多元联动是推进健康中国、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保障,而行动指标是健康促进多元联动实施的靶向标准。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构建了由联动主体、联动内容、联动实施和联动评价等4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和69个三级指标组成的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多元联动的行动指标体系。同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多元联动行动各级指标的权重系数,为实现多元联动行动实施的量化指导与评价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在新时代背景下,教育、体育等部门应完善联动机制,坚持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核心、社区为支持,协同促进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湖北体育科技》2019,(1):65-69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调查问卷、体育测量等研究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以及采用百分位数法进行建立评价标准。建立的评价体系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体能状况进行评价,旨在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为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体能实际状态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构建高职院校学生体育学习评价体系的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淑冰 《福建体育科技》2009,28(3):45-46,49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文献综述法等,在分析高职院校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以及结合多年体育教学改革实践,提出了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体育课程学习评价应建立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上,并把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与运动参与、注重运动技能掌握、身体素质提高幅度、鼓励学生发挥专长,增加任选项目等纳入学生体育学习评价体系,构建“全面、全程、全体”的学习评价新模式。  相似文献   

5.
可持续发展是目前我国体育领域所追求的一种高度理想化的发展模式,其首要任务便是要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指导未来发展和评估。依据科学的指标选取原则,采用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以非奥运项目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为研究对象,从体育经济支持子系统、体育管理支持子系统、体育环境支持子系统和体育人口支持子系统4个方面构建其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层次分析法给出各个指标权重及综合评判系数。研究结果表明:4个一级指标中体育经济支持子系统的权重最大;二级指标中权重较高的依次是国家经济投入指标、社会组织管理指标、市场经济投入指标、体育科技管理指标、政策环境指标等;三级指标中的非奥运项目经济投入总额、体育事业活动经费投入总额、非奥运项目管理体制完善度、非奥运项目社会赞助总额、非奥运项目政策制定数量等指标的权重位于前列。据此有针对性地对我国非奥运项目的发展情况进行客观评价,并加以改革,以期为实现我国非奥运项目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采用特尔斐法,构建了包含学习效果、运动参与、体质健康、运动技能、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6个1级指标、19个2级指标的残疾、体弱大学生的体育保健课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求得各指标的权重.通过实践表明:构建的残疾体弱大学生体育保健课评价体系,淡化了技能评分,强调学生的运动参与态度和成绩进步幅度,较原有诸多评价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咨询、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构建包括行政管理、条件保障、评价机制和特色工作4项一级指标、13项二级指标在内的上海市中学课外体育活动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层次分析法(AHP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有助于相关教育职能部门检查督促、量化评价中学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  相似文献   

8.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特尔菲法、数理统计法、层次分析法等对“健康促进工程”视野下上海市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评价进行研究,评价方案的一级指标包括保障机制建设等5项;二级指标由规章制度等21项指标组成.对6所高校评价结果显示:健康促进工程的启动较慢,体育场馆设施缺乏,校本课程的开发不够,早操、体育课外活动的监督机制不健全,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的认真程度不够,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责任心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9.
城市休闲体育空间结构合理性评价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实现公共体育资源均等化和促进居民休闲体育活动为目的,对我国休闲体育空间结构合理性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以及层次分析法,以社会体育学、体育地理学、以及公共资源管理等学科理论为依据,对城市休闲体育空间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确定了城市休闲体育空间结构合理性评价的内涵,构建了城市休闲体育空间结构合理性评价体系并确定了指标的权重-包括3项一级指标,6项二级指标以及18项三级指标。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实地考察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针对国际化体育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综合国内外众家体育城市的概念与评价指标,得出国际化体育城市的概念,以及国际化体育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经济条件、体育人口、体育赛事、体育文化、国际化体育组织、体育制度6大类一级指标,13项二级指标和52项三级指标构成。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从两方面考察一项大学生身体活动促进研究的干预效果:1)干预是否改变了假想的调节变量;2)调节变量的改变是否与行为变化有关。方法:准实验设计。大学一年级学生被随机分为旨在促进身体活动的干预组和控制组。在学期初及干预后第8周,测量所有学生的身体活动结果和5个相关调节变量。结果:干预在女生的2个调节变量(自我效能创造时间锻炼方面,自我效能坚持不懈方面)上有显著性影响;而在男生的调节变量上无显著性影响。女生的3个调节变量变化得分(来自朋友的社会支持,来自家人的社会支持以及自我效能消极情感方面)是解释身体活动变化的回归分析中的显著性贡献因子,男生的身体活动变化中的2个显著性贡献因子分别是来自朋友的社会支持变化得分,自我效能坚持不懈方面的变化得分。结论:干预引起的女生的调节变量的显著改变与身体活动变化之间并没有显著性关联。干预研究的有效性没有得到验证。今后要在变量选择的多样性、测量过程的准确性、干预内容及相关理论方面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12.
研制儿童青少年体育素养测评体系既是我国学校教育和学校体育改革的现实需要,也是发展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综合测评工具的学理需要。分析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素养测评体系的产生背景、构建应用及未来发展。在前期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德尔菲法针对儿童青少年体育素养测评体系进行构建,23名国内外专家参与并完成专家咨询,形成以体育意识、体育知识、体育行为、体育技能和体质水平为主要维度的测评体系,并计算各维度和指标的具体权重。构建的测评体系已在上海进行初步应用,其是在新时代体教融合背景下进行学生体育综合素质评价、推进学校体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从长远看,儿童青少年体育素养测评体系还需要在测评内容、测评应用、测评实施、测评结果、测评推广方面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抑郁与体育锻炼、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SDS自评抑郁量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和自编体育锻炼情况调查表。探讨大学生体育锻炼、父母教养方式对抑郁情绪的影响。结果表明:1)抑郁水平、精神性情感症状、躯体障碍及精神运动性障碍与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次数以及时间不呈相关,抑郁的心理障碍与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呈较低的相关;2)父母教养方式中的父母情感温暖、理解与大学生的抑郁呈显著的负相关;惩罚、严厉与大学生的抑郁呈显著的正相关;母亲的过分干涉、过度保护、父亲的拒绝、否认与大学生的抑郁均呈显著的正相关。结论:体育锻炼与大学生的抑郁情绪不呈相关。但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的抑郁情绪有关,父母应该适当调整教养方式。  相似文献   

14.
进步度与达成度评价对初中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夏冬  叶佳春 《体育学刊》2006,13(4):111-114
对沈阳市第43中学初二学生的体育学习进行评价实验,力求了解进步度与达成度评价方法对初中学生身体素质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进步度与达成度评价对初中学生身体素质发展能起到激励和促进作用;在学生体育学习评价过程中要从绝对性和相对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来分析学生身体素质测试指标。  相似文献   

15.
钟涛  徐伟  胡亮 《体育科研》2014,(2):28-31
在促进体力活动的研究中,传统理论过于强调个体心理因素的作用,而相对忽视了宏观环境因素所起的作用. 社会生态模型作为一个全面的、跨学科的分析框架,为体力活动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即综合考虑个体及环境的各层次影响因素:个体内层次、人际层次、组织层次、社区层次和政策层次.本文对该模型在体力活动领域的应用演进以及各个层次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以期为未来应用该模型的相关干预研究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中美部分地区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状况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中美两国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状况的比较,得出几点启示,进而提出一些建议:①中国学校和家庭要逐渐走出应试教育的模式适当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尊重他们的爱好和兴趣,并为他们参加体育活动提供一定的条件。②青少年体育、娱乐、教育部门在制订计划时应保证男、女青少年有一系列平等的学习经历,包括发展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和基本运动技能,这些有助于女孩子价值态度和抱负的形成。这些建议希望能为开展青少年的体育活动提供一点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小学儿童体力活动与身体素质、骨密度的关联,为促进小学儿童体质健康干预策略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通过ActiGraph GT3X+型加速度计与CM-200超声骨密度仪分别对扬州市某小学313名六年级学生进行体力活动水平与骨密度的测量,最后对小学儿童身体素质指标进行测试.结果 与结论男孩的MVPA与50m跑、1mi...  相似文献   

18.
在系统梳理衰弱概念及理论模型、衰弱风险评估工具的基础上,着重分析目前体力活动和衰弱的剂效关系及干预效果。结果表明:1)依据衰弱循环模型、累积健康缺陷模型、整合概念模型等理论框架,国际上提出了衰弱的概念。2)衰弱身体表型和衰弱指数是最常用的衰弱评估工具。3)体力活动对衰弱具有较好的干预效果,能延缓并逆转衰弱发展进程,其中多组分的综合运动类型、团体训练的运动组织形式和中等强度运动能有效地改善衰弱。4)横断面和纵向追踪研究显示,体力活动和衰弱之间存在"剂量-效应"关系,中高强度体力活动(moderate to 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MVPA)和衰弱呈负相关,从事MVPA的时间越久,衰弱的发生风险越低。5)为深入开展和加强我国衰弱领域的研究,建议:开发适合我国老年人的衰弱评估工具;多学科协作,开展衰弱的运动干预实践;基于我国传统健身功法,探寻运动干预衰弱的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9.
身体活动提高青少年自尊水平机制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红 《体育学刊》2003,10(1):130-132
在近年来国内外该领域研究的基础上,试分析身体活动提高青少年自尊水平的机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掌握寄宿高中学生体力活动情况,了解班主任和体育教师干预支持性,为学生体力活动不足的干预计划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对怀化市寄宿高中生进行半结构式问卷调查。结果:过去7d只有45.1%的学生体育课中处于活跃体力活动(MVPA)状态,仅有8.7%的寄宿高中生每天体力活动时间达到1h,年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5.7%的学生课间处于静坐少动行为(SB)状态,年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女生在体育课MVPA水平、课间SB行为以及课余锻炼时间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班主任体力活动干预支持性高于体育教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寄宿高中学生体育课中MVPA人数比例偏低,课余体力活动时间不足,课间SB比例偏高。建立班主任与体育教师合作干预机制符合学校健康促进的发展理念与现实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