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笔者听过不少语文教师的课,他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经常这样要求学生:“接下来把这段话读一遍!”“接下来把课文朗读一遍!”然而均没有提出明确的“读”的要求。笔者认为:这是目前朗读教学存在的误区之一。让学生毫无目的地读,这就失去了读的意义。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有目的地读。一、感知读,理解字词,了解大意在讲读课文之前让学生读,重点应该放在初步感知、读通读顺上,这就要求学生:①理解字词,扫清障碍。利用字典读准字音,特别是多音字、易混字的读音;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字词的意思。  相似文献   

2.
一、创设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一遍 ,然后教师放映配有古典音乐的相关荷叶、荷叶池的图景供学生欣赏。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设置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看得认真 ,听得专注 ,很快便进入了课文情境。二、感知课文内容 ,引导主动参与1 出示与课文相关内容的图片文字课件 ,教师范读课文一遍。2 学生们听后评议。学生甲 :“老师 ,您读得很有感情 ,真好 ,我想像您一样读。”学生乙 :“老师 ,你读‘荷叶是我的摇篮’对‘是’字读得没卷舌 ,请重新跟我读一遍。”学生丙 :“老师 ,我想加上动作读这一句…  相似文献   

3.
一、看图激趣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挂图。(1)你在图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想告诉大家吗?(2同学们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犤设计意图犦让学生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美好,激发学习兴趣。二、初读感知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倾听,注意听清字的发音。2.学生自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3.同学互读互查。同桌可每人读一遍课文,互相交流评价读课文情况。看“朋”、“生”、“娘”等重点字是否发音准确,课文是否读通读顺。4.小组讨论:你读懂了什么?犤设计意图犦用优美的音乐,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初步…  相似文献   

4.
一、通读 :读出问题 ,使学生自发感知李时珍对医学的巨大贡献1 .读通课文(1 )自读课文 :让学生自己读课文 ,反复练读 ,把课文读通顺 ;借助工具书解决不认识和读不准字的字音。(2 )以问促读 :学生每次读完一遍课文后 ,教师可让学生合上书 ,用一两个问题问学生 ,激发学生认真读 ,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李时珍。如 :李时珍是什么样的人 ?《本草纲目》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2 .读出问题(1 )自生问题 :让学生带着“写什么”、“怎么写”、“学什么”、“怎么学”等抽象问题读 ,尽可能自己读出问题。(2 )自定目标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质疑 ,形成…  相似文献   

5.
文言文的教学是一个老话题。多年来 ,教师们在文言文教学上下了大的功夫 ,但收效不明显 ,究其原因 ,是没有处理好诵读与理解、讲解与自学、文字与内容、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笔者以为引起对这几方面的重视对于目前文言文教学的改进很有必要。一、诵读与理解并重对于文言文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和大纲明确提出“诵读”法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许多教师强调多读多背 ,过分重视诵读而忽视对文言文字词句及整体内容的理解。学生无形中受到了消极影响 ,花大量时间去读和背 ,却不愿意去理解学习 ,揣摩内容 ,甚至连课文注释也懒得看。殊不知 ,正是…  相似文献   

6.
我们都说,有备无患。在教学中,我们也应该做一个有准备的人。教师需要有心理准备的是,学生可能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对新学知识没有“准备”,他们在很多情况下会或多或少地知道一些。对此,教师应该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规划中做好充分的准备措施。  相似文献   

7.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以下一些思考和探索。一、课前充分预习课前的预习既是心理准备,也是具体内容的准备。教师要注重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预习习惯。首先,我要求学生预习时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加字,不漏字,一篇课文最少读三遍。学生可以自己读,也可以和家长或同学、朋友一起读,有兴  相似文献   

8.
蔡小蓉 《四川教育》2002,(10):28-28
一、导入师:(边叙述边画简笔画)一轮红日挂在天空,地上有一幢高高的建筑物,旁边有一片影子(板书:影)。谁能看着图,想一想,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影”字呢?师:(用红笔勾画“影”中的“彡”)这个新偏旁叫“三撇儿”,多像这地上的影子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九课——影子。齐读课题。二、教学新课(一)初读课文1.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把生字用横直线划下来,并读一读这些生字。2.师:这篇课文有11个生字,你认为哪些字读音应该注意,能给大家提醒一下吗?生:“影”的音节是整体认读音节,还是后鼻韵。生:“常…  相似文献   

9.
游祖玲 《湖南教育》2002,(13):48-48
师:(简笔画:阳光下的树和树阴,月光下的人及人影)(指影子)小朋友,知道这是什么吗?生:是影子。师:小朋友也有影子,请大家欣赏自己的影子。(布置场景:拉窗帘,开灯)(学生自由走动,欣赏自己的影子,有的一边走一边做动作,有几个学生伸手去抓影子,不少学生发出嘻嘻的笑声,特别兴奋)师:请小朋友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学生一边读书,一边在书上做记号,画出生字认读,教师下位抽查后,重点注意了学生对“左”、“朋”两个字的读音)师:请小朋友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再读课文,一字一句认真读懂、读熟。(学生反复读课文,形…  相似文献   

10.
预习要求:1对照注释理解课文,读课文,理解语文的批注。2从语言理解的角度,每人就“……写出了……”、“……表现了……”准备说一句话。教学环节如下:一、教学铺垫。(3分钟左右)1导入。2抢答(检查预习):———作者,体裁,形象,层次……二、读———读准字音。(5分钟左右)1同学们齐读课文,老师听音。2请同学们注意如下字词的读音。缀 苫 倚 薪 暇 黠三、读———读懂词意。(6分钟左右)1同学们读课文,读注释。2请同学们向老师自由提问,看还有哪些字词不认识,哪些字词的意思弄不懂。3教师强调如下字词。(重点在第四段)①指出用法:止(  )…  相似文献   

11.
听课,特别是听阅读课,是我的“家常便饭”,也是笔者深入教学实践、汲取教育营养、发现教育现象,进而探索教育规律的“必修课”。在我看来,听课是学习,听课是借鉴,听课是欣赏,听课也是一种精神享受。一、听课之时的感受近两年来,听了一些“观摩课”和“比赛课”,感受颇深。有的课令我兴奋,有的课给我启示,也有的课让我忧心忡忡……一位特级教师导读《有一个小山村》一课,其法之巧,令人叹服。教师先让学生通读三遍课文,并要求学生在自读过程中圈出生字、新词。而当有的学生找出新词提问时,教师却劝他先读书,联系上下文解读关键词语的意思。解…  相似文献   

12.
雷结能 《江西教育》2003,(24):27-27
诵读在语文教学中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古人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之句,确是经验之谈,而诵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更甚,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在文言文教学中,十分注重引导学生读课文,具体来讲,扣紧了以下几个关键环节:自由诵读,整体感受每当开始上一篇新文言文时,我总是要求学生先读三遍课文。第一遍,慢读,对照注释读通文句并存疑;第二遍,中速,读顺文句,把握基本内容;第三遍,快读,连贯绵延,一气呵成,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老师范读,示范引路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要发挥老…  相似文献   

13.
“爱情如歌”应该怎么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课堂里如何处理涉及爱情内容的课文?这个问题曾经让许多教师左右为难。以上这三位老师的做法,对我们是很好的启示。三个教学案例,代表了三种探索性的处理办法,一是像湖北监利县黄歇中学张先美老师那样,让学生“漂漂亮亮谈‘爱情’”,而不是猥猥琐琐地谈,养成他们健康、坦然面对生活的态度;当课堂中遭遇青春期敏感话题时,不妨像李芳老师那样“,拐开”片刻,小事点拨、研讨,而不是刻意回避;当然语文课也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此处,像陆凌老师所做的那样,则轻重有度,点到为止,让“‘爱情’从课堂上轻轻走过”。他们在教学中显示了高明的驾驭能…  相似文献   

14.
对略读课文的教学。我感觉有不少的语文教师似乎走进了误区。这些误区主要表现为:一、将其视为“闲文”置于课外,任由学生自己去读。要么轻描淡写、放手自读,课堂上,让学生随随便便读几次,任由他们天花乱坠地交流,而自己却退让一边,不加指导,不予总结、反思,如“蜻蜓点水”般轻描淡写地了事。二、对略读课文难以割舍、精雕细琢。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语文教学出现一种怪现象,一种令人痛心的怪现象,就是在语文教学中很少听到学生们读书声,即使在中语会举办的“青年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上,有些选手(教师)也不把指导学生读文本放在应有的地位,这是不正常的,也是不应该的,是违背语文教学规律的行为。不仅如此,我在听课中还经常看到假读书的现象。什么是假读书呢?就是给学生极少的时间,一般是两三分钟,让他们通读课文。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变色龙》等,都是几千字的长课文,但教师却让学生在两三分钟内读完全篇,时间一到,有时时间还未到,教师便宣布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试想,…  相似文献   

16.
霍锦华 《广东教育》2006,(10):72-72
设计理念基于“研究性学习”理论的“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草船借箭》一文,无论是从课文主题、人物形象看,还是从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看,都是实施“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极好载体。设计特色以研究性阅读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教学流派及设计意图一、通读课文,把握研究主题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部到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经研究后一般会认定为“神机妙算”。二、精读课文,领悟研究策略教师引入:“请同学们自由读‘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17.
现行语文教材把课文分为讲读课文和自读课文。在教学自读课文时,教师们常采用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来处理。一种是“浓墨重彩”的方式,像对待讲读课文一样面面俱到地精讲细练。一种是“轻描淡写”的方式,利用半节课说说字词、读读课文,敷衍了事。  相似文献   

18.
我在教学中常为这样的情境所困扰:请学生说说课后思考题,学生一边用期望的眼神望着我,一边悄悄拿起笔,准备记录。很显然,这是典型的被动式学习,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当我再一次打开书本,准备备课的时候,我问自己:“如果不按照以前的思路,我该怎么设计教案?”对此,我作了以下尝试。在准备《三棵银杏树》这篇课文的教案时,我围绕一个“读”字设计了各个教学环节。一读,明白课文叙述了银杏树的什么;二读,明白它们的特点是什么;三读,体会自己喜欢的句子;四读,找找自己还不明白的地方。我按这样的设计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景协民 《甘肃教育》2014,(13):49-49
正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给予我们很大的启示:只要多阅读,多加思考,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语文知识的广泛性和内隐性要求我们,只有通过多读来领悟其中的要点和妙处,体会文章中所蕴含的思想与道理,达到心领神会的目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摒弃过去"满堂包讲"的教法,让学生"以读悟语,以读悟情"。一、通读感知我们拿到课文,毫无疑问,总要先通读一遍,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这是最自然不过的。对课文进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堂效率的提高,归根结底,关键在于一个“读”字,关键在于“读什么”、“怎么读”。如何使学生在整堂课都处于一种边主动阅读边积极思维的有效学习状态呢?据此,“三步阅读法”把一堂课划分为三个阅读阶段,并分别确立阅读目标:一、通读整篇课文,进行整体感知训练;二、通读理解课文,进行词句段训练;三、通读消化课文,进行读写听说分项训练。一、阅读的起点:通读课文,整体感知第一步:读前激活学生阅读兴趣如何才能激活学生阅读兴趣呢?我们经常采用如下一些办法。第一,教具入境法。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直观资料,如投影、实物、作者作品集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