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峰 《大观周刊》2012,(5):16-16
张爱玲是我国现代作家,1920年出生于上海,她的一生之中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在29世纪40年代。张爱玲就好像是黑暗宇宙中一颗闪闪发光的星星,虽然她没有能力给失地带来光明.但是她却给在黑暗下生活的人们带去了些许安慰以及希望。由于张爱玲对时代、文明、人生的悲观认识,从而使得她写出来的作品有着一种荒凉感,最终呈现出了一种苍凉的美学感觉;她的作品在苍凉的同时又充分的反映了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2.
从上世纪50年代第一本英文张爱玲小说问世却未能如愿出版,到本世纪初英译张爱玲小说的集中出版,张爱玲小说在西方英语世界经历了一个从默默无闻到备受关注的过程。本文探讨了21世纪张爱玲小说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历程,分析了这一特殊传播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相似文献   

3.
寻找钱公侠     
在阅读张爱玲作品时,涉及一个人和一本刊物,这就是钱公侠和他主编的《语林》,对张爱玲的文坛地位和前途最早作出评价的刊于《语林》第1期(1944年)的《记张爱珍》,作者汪宏声在这篇六千字的论文中,称“这位天才女子”,“将来的前途是未可限量的”。在《记张爱玲》文尾,附有“张爱玲手札”一段,现引录如下:  相似文献   

4.
把小说不当小说来读,这差不多是“小团圆》如今未售先火的原因。当然这也是张爱玲的目的或者说是不得已的悲哀。而最先把张爱玲拉入这个陷阱的,还是胡兰成的《今生今世》。  相似文献   

5.
资讯     
《全国新书目》2010,(19):4-7
新书发布为纪念张爱玲诞辰90周年,台湾皇冠出版社9月9日举行张爱玲英文小说《雷峰塔》和《易经》中译本首发会,并表示这两部小说与《小团圆》构成完整的张爱玲自传小说三部曲。据介绍,《小团圆》从张爱玲童年时期、求学阶段,  相似文献   

6.
正张爱玲1931年入学上海白利南路(今长宁路1187号)圣玛利亚女校(St.Mary’s Hall),1937年毕业。后世人们对于这一时期张爱玲的了解,大多来自于1944年7月发表的《私语》。这是张爱玲成年后回顾自己少女时代的一篇文章,以作者在天津度过的幼年为始,到8岁来上海,至中学毕业后与家庭的矛盾不断加深而出走为终,夹叙夹议,娓娓道出个中感受。1944年12月上海《语林》第1卷第1期发表的《记张爱玲》  相似文献   

7.
吴小东  一目 《出版参考》2007,(11):13-14
谁能想到,风华绝代的才女张爱玲,晚年生活的中心不是写作,不是研究,不是游历,而是艰苦卓绝地与虱子战斗。 据张爱玲遗嘱执行人林式同说,从1984年8月到1988年3月这三年半时间内,她平均每个星期搬家一次。这似乎是夸张,因为这样算下来,张爱玲搬家次数达180多次,可以上吉尼斯世界纪录。  相似文献   

8.
40年代:她拨动了落寞的心弦 20世纪40年代,大陆出现了第一次‘张爱玲热’,也就是张爱玲创作其《传奇》《流言》的时期。1943年,张爱玲身在“沦陷期”的上海。她在周瘦鹃主编的《紫罗兰》上,发表《沉香屑·第一炉香》,一鸣惊人,这年她23岁,与曹禺十年前发表《雷雨》时同岁。  相似文献   

9.
杨青泉 《今传媒》2010,(11):82-83
"大场",一个上海不起眼的小地名出现在张爱玲的小说中,究竟意味着什么?张爱玲的小说并非只是十里洋场的情缘传奇,风花雪月的背后是乱世苍凉的深刻体验。战争的大背景笼罩了她的一生,这种战争情境下的独特表达成为张爱玲的书写策略,战时体验的巧妙转化也让我们看到了她创作的灵魂,而这一切往往会被有意无意地忽略。  相似文献   

10.
通过梳理张爱玲与庄信正往来信函发现,庄信正视张爱玲为导师,不但尽可能地为张爱玲的日常生活提供帮助和支持,还为张爱玲的写作生活提供方便和建议;张爱玲则视庄信正为信得过的朋友,毫不保留地对其付出了自己真挚的友情。  相似文献   

11.
我的书架上又添了一本有关张爱玲的传记,是江西胡辛女士写的《最后的贵族——张爱玲》.这是继花山文艺出版社和海南出版社先后出版于青的《天才奇女——张爱玲》和余彬的《张爱玲传》之后的又一关于张爱玲的传记新作.胡辛是南昌大学文学院教授,曾创作过小说《四个四十岁的女人》、《蒋经国与章亚若之恋》、《陈香梅传》等近十部作品,有着较深的文学功底和丰富的传记写作经验.  相似文献   

12.
在研究张爱玲的浩瀚资料里,张爱玲胞弟张子静和台湾季季女士合著《我的姊姊张爱玲》一书的可信度较大。姐弟俩仅相差一岁,又有较长的共同生活经历,对于张爱玲的早年生平,除了她本人不多的几篇自述性散文外,《我的姊姊张爱玲》提供了旁人无法提供的珍贵材料。张爱玲就读的第一所学校黄氏小学,是她西式教育启蒙的起点,对其一生的思想和文学创作有很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三题     
张爱玲:非关“炒作”——《张爱玲评说60年》前言现今文坛上,确有一些作家,经由他人或自己“炒作”,借以收揽注意力,于读者转瞬之前,卖出几本书,然而,张爱玲不是。我们可以证言:当年犹豫再三,唯恐赔本的出版方同意签约出版《张爱玲文集》后,经其姑父李开第先生要求,张爱玲予以授权,只是意在以每千字25元的微薄稿费,济助亲属,嗣后不久,国内盗版盛行,台湾皇冠提出交涉,此项授权遂终止。国内无数版本的张氏作品,无论有无合法授权,一分钱收益也与张爱玲无关。而后来,《张爱玲文集》居然流行起来了,这是作为编者的我们和出版方所没有想到的事,我们按规定获取出版方支付的编选费和代理费总共二三千元,那时已“落袋为安”,决计不会再想去“炒作”以获额外好处;而出版方呢,很木然,像突然中  相似文献   

14.
资讯     
张爱玲最后小说出版自传小说《小团圆》是张爱玲生前完成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按照张爱玲遗嘱,小说手稿应该销毁,不予出版。但是,小说即将于2月23日由皇  相似文献   

15.
田旭  田晴 《新闻前哨》2008,(1):51-52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是张爱玲写给胡兰成的一句话。如水的文字,感到的是佛家一般清净的禅理.悟到的却是世间最纤细的情怀。借用心理学的一个概念“共情”,我想张爱玲在写这句话时一定是和对方共情了,并且达到了共情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6.
论文参考张爱玲作品文本内容以及相关评论文章,特别是与张爱玲有关的已经出版的书信集和说明文字,从中梳理出张爱玲的阅读体系和藏书观点以及张爱玲和图书馆之间的种种联系:她在写作及治学过程中利用图书馆的情况,她是如何利用图书馆以及利用图书馆做了哪些工作,她对图书馆的看法和感受,图书馆在研究张爱玲的热潮中所起到的作用等等。  相似文献   

17.
“回看那逝去的光阴,飞扬的尘土,掩映的云月。”谜一样的张爱玲,张爱玲之谜。说到张爱玲,有一个疑问,人们始终不得其解——张爱玲当年为什么和《万象》闹翻的?长篇小说《连环套》为什么中断了连载?有一个很流行、似乎已被固定下来的说法是——张爱玲之所以“腰斩”《连环套》,之所以从此再不给《万象》“一行字”了,是因为《万象》在《连环套》连载之时,突然发  相似文献   

18.
《出版参考》2009,(24):40-40
2月24日,皇冠出版社推出张爱玲生前未曾问世的自传体小说《小团圆》。张爱玲文学遗产执行人宋以朗趁此机会来台,他表示,他手中还有三部张氏作品,有张爱玲自传小说《易经》,张爱玲去温州探视胡兰成的游记,以及张氏和宋家父母的往来书信将会出版。  相似文献   

19.
靳武稳 《大观周刊》2012,(52):93-94
张爱玲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现代女作家,她的小说多以悲剧爱情和婚姻故事为题材,用苍凉的语言和独特的意象渲染悲凉的小说氛围,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本文就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的成因从她的家庭变故和婚姻感情、所处的时代背景的影响这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20.
台湾影剧界今年开展张爱玲传拍摄工作纪录片导演蔡登山将他追寻和研究张爱玲的心得撰写成《传奇未完——张爱玲》一书,已由天下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 作者蔡登山拍片也曾锁定张爱玲,但数次联系采访都未成功,辗转寄出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