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运用量表对安徽省四所本科院校的685名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以研究大学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从而探讨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机制。结果表明:大学生在社会支持、孤独感和主观幸福感上存在学校差异,在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得分上。重点院校显著高于新升本科院校。在孤独感上,重点院校显著低于新升本科院校;大学生在孤独感、主观幸福感上存在社会支持水平差异,高社会支持水平的大学生在孤独感上显著低于低社会支持水平的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上。高社会支持水平的大学生显著高于低社会支持水平的大学生;在社会支持、孤独感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间,两两呈显著相关关系;在孤独感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社会支持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采用大学生羞怯量表、青少年网络社会支持问卷和UCLA孤独量表调查了中部地区四所高校1053名大学生,考察了网络社会支持在羞怯与孤独感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大学生的网络社会支持处于中等水平,大一的网络社会支持水平最低,大四的网络社会支持水平最高;羞怯各维度均与孤独感显著正相关;羞怯各维度、孤独感与网络社会支持各维度都显著相关;信息支持在表达的自我限制对孤独感的影响上起负向调节作用,友伴支持、情感支持及工具性支持在拒绝的恐惧对孤独感的影响上起负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
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自尊评定量表》和《UCLA孤独量表第三版》对抽取的414名农村贫困大学生进行调查,以探讨社会支持、自尊与农村贫困大学生孤独感的关系.结果表明:农村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自尊与孤独感呈负相关;社会支持和自尊均负向预测农村贫困大学生孤独感;自尊在农村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因此,提高社会支持和自尊可以有效降低贫困大学生的孤独感.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运用魏运华《自尊量表》和肖水源《社会支持量表》,对301名儿童进行研究,探讨了留守儿童自尊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表明:(1)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自尊没有统计学差异。(2)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社会支持存在显著差异,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利用度得分均较低。(3)男童的自尊、社会支持及其各维度得分均显著高于女童。(4)不同年级的儿童的自尊、社会支持存在显著差异,低年级的儿童的自尊、社会支持较高。(5)自尊与社会支持及其维度呈显著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大学生孤独感、领悟性社会支持和网络成瘾之间的关系,采用大学生孤独感量表(UCLA)、领悟性社会支持量表(PSSS)和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IAS)对12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网络成瘾与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与领悟性社会支持的各因子呈显著负相关;孤独感与领悟性社会支持各因子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中介效应依次检验结果表明:在大学生领悟性社会支持和网络成瘾的关系中,孤独感具有完全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社会支持、社交焦虑与孤独感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现状,探讨社会支持、社交焦虑与孤独感间的关系,文章采用UCLA孤独量表、社会支持量表与交往焦虑量表对169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表明:大四的孤独感高于大三,且达到显著差异;单亲家庭的孤独感高于双亲家庭,双亲家庭的社会支持高于单亲家庭,均达到显著盖异;社会支持与社交焦虑和孤独感均呈显著负相关,而孤独感与社交焦虑王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体育舞蹈、武术对大学生身体自尊、学业自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解体育舞蹈、武术选项大学生身体自尊、学业自我等方面的差异性,对丽水学院部分体育舞蹈、武术选项的大学生进行了身体自尊、学业自我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体育舞蹈选项的大学生在身体自尊各维度上都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且性别对各量表均有不同的主效应,而学业自我的得分没有显著性差异;武术选项的大学生在身体自尊、学业自我各项评价上虽有差异但没有显著差异,且性别对各量表均有不同的主效应.  相似文献   

8.
以探讨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孤独感的影响,促进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及良好情感品质的发展为目的,采用UCLA孤独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等方法,对49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不同性别、是否独生、是否贫困、是否恋爱以及不同专业上的孤独感和社会支持差异显著;孤独感与各社会支持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孤独感中高得分组、低得分组的各社会支持差异都达到显著水平。从而证明社会支持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应该引导大学生构建并利用社会支持系统,积极培养大学生的良好情感品质,从社会支持与情感品质角度促进其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9.
采用自编人口学问卷、孤独感量表(UCLA)、微信使用强度量表,对广东某医科院校400名在校生进行了调查,考察了大学生微信使用行为、孤独感情况,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微信使用强度在不同性别、专业维度上差异显著;孤独感在情感状态、生源地维度上差异显著;微信使用强度与孤独感存在显著负相关,微信使用强度越高,孤独感越低。该研究为大学生微信使用强度和孤独感关联研究提供了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大学生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关系,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UCLA孤独量表对326名大学生施测。结果发现:(1)大学生成人依恋比较积极,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程度均较低。(2)大学生社会支持存在年级和生源地差异,大四学生对支持的利用度显著高于大三学生,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其主观支持高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3)大学生孤独感程度较低,但大三学生孤独感显著高于大四学生。(4)成人依恋与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成人依恋与社会支持呈显著负相关。(5)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对孤独感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对孤独感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6)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在依恋回避和孤独感之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1.
彝族大学生自尊、社交行为及负性自动思维均与孤独感显著相关(P<0.01),自尊与社交行为及负性自动思维显著相关(P<0.01);负性自动思维直接影响彝族大学的孤独感,社交行为可直接影响孤独感,也可经由负性自动思维对孤独感产生影响;自尊对孤独感的直接影响作用不显著,其经由社交行为及负性自动思维的中介间接影响孤独感.可见彝族大学生的社交行为及负性自动思维在自尊与孤独感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孤独感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孤独感关系。方法:采用社会支持和孤独感问卷。结果①性别对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社会支持总分、孤独感体验和孤独总分有影响;②生源地对社会支持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孤独感总分及各因子得分无影响;③不同年级在社交能力评价、孤独感体验、人际关系评价和孤独总分上有差异;(岔孤独感各因子与社会支持各因子存在显著负相关。主、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对孤独感具有预测效用。结论:大学生应充分利用社会支持来降低孤独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考察父母依恋对大学生身心适应的影响机制。方法:应用自编大学生父母依恋问卷、自尊量表、信赖他人量表、青少年自主性问卷、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自编身心适应量表对重庆、四川、浙江2471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1)父母依恋的年级差异不显著;(2)男、女生父母依恋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3)一年级的身心适应水平显著好于其他年级;(4)身心适应的性别差异不显著;(5)父母依恋对自尊、信任他人、自主性、社会支持感知、身心适应有积极影响;(6)父母依恋以自尊、信任他人、自主性、社会支持感知为中介对身心适应产生积极影响。结论:父母依恋首先以自尊、信任他人为中介,然后通过自主性、社会支持感知的中介作用对身心适应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社会交往的重要方面——自尊在班级环境与中小学生学校适应之间的中介作用,采用"儿童自尊量表"、"我的班级量表"和"中国化班级戏剧量表"对711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得出自尊在班级环境的同学关系与攻击行为间和秩序纪律与攻击行为间存在完全中介效应;自尊在班级环境的学习负担与攻击行为间不存在中介效应;学习负担直接影响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质量与孤独感的关系.方法:使用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质量调查问卷和孤独感量表对23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①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质量总体在居住地上差异显著.②大学生孤独感在性别和家庭经济情况上差异显著.③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质量与孤独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结论:①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质量总体上是良好的.②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孤独感.③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质量问卷各因子对孤独感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师范类大学生的自尊水平、社会支持状况对其应付方式的影响。方法:使用自尊量表(SE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和应付方式问卷对428名师范类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师范类大学生在应付方式各维度上的均分由高到低依次为:解决问题、求助、退避、幻想、合理化、自责应付因子。2.自尊与每种应付方式都有显著相关,而社会支持只与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应付方式有显著相关。3.自尊与社会支持对解决问题、求助应付方式有正向预测作用,自尊对自责、退避、幻想和合理化应付方式有负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分析大学生网络成瘾与人格特质的关系。方法采用金伯利·扬的网络用户自我判断量袁和艾森克人格特质量表,对商洛学院120名和西安文理学院8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试,其中男生59人,女生147人。结果(1)被试大学生网络成瘾者在网络成瘾量表不同维度上的得分存在性别、是否是独生子女、学科性质、教育程度、生源地等变量上的差异,差异的表现是复杂多样的;(2)被试大学生网络成瘾者在神经质维度、精神质维度、掩饰性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内外向维度上的差异不显著;(3)网络成瘾者的网络依赖性和精神质维度、神经质维度呈正相关,而和掩饰性维度呈负相关。结论大学生网络成瘾与人格特质之间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8.
文章引入代际流动指数,对高等教育不同类型的学生与其父辈的职业差异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高职毕业生在初次就业中所获得的职业地位平均水平并没有明显低于本科毕业生;同时,高职毕业生在职业的流向上表现出更明显的规律性。这一方面可能缘于职业结构变迁所增加的就业机会并没有刻意排斥高职学生,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也可能为高职毕业生的职业代际流动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