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汉语中“V+N(受)的”结构表示转指的语义出现了施事和工具的歧义,这是因为施事和工具都是动词的论元成分,并且受事充当宾语的能力比施事和工具都要强。所以,当受事进入宾语位置时,施事和工具就都能够进入该结构中主语这个句法空位而被提取,从而被转指。本文从动词的配价成分和动词本身的意义两个方面着手,解释了“V+N(受)的”转指语义的倾向问题。  相似文献   

2.
就汉语本身来说,动宾关系是:宾语是动词所代表的动作行为的目的物,是动词所代表的行为的领有、存在的事物等,这一规律是古今一致的,也体现了现代汉语对古汉语的继承性。这一结构就是“动词+宾语”。但是,在古汉语中,有相当部分的词,它带有宾语,从结构上看,也是“动+宾”之结构,而在理  相似文献   

3.
"关切"原为心理动词,在早期的政治语言中主要作谓语,同时也展现出动词作定语、状语和主宾语等多样衍生功能。随着言语实践的发展,主宾语位置上的"关切"发生了质的改变,实现了名词化。对比来看,变异之前"关切"作主宾语时,其符号化形式为"N_S(对N_O)的V",动词词性保持不变,仅在表意功能上由陈述转为指称,体现了动词的自指功能。变异之后其使用环境为"N_S-V的N_O","关切"所体现的是动词对受事名词的转指功能。广泛存在的实例表明,这种用法的"关切"已具备了被认定为名词的语义基础和句法表现。而促发这一转变的认知条件在于,事件认知框所决定的配价图式"N_S-V-N_O"为动作和受事搭建了固定的关联模式,当受事名词缺失时"完形"心理会依据动宾关系将受事激活,转指的实现便有了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4.
在带假宾语的英语结果构式的独特性解释上,动词与构式互动并各自发挥不同的作用。动词提供可供选择的非典型事件参与者并限定结果短语的句法、语义特征。构式于更高层面上对动词提供的非典型事件参与者和与之有规约性联系的结果短语作出选择,分别赋予它们受事论元和结果目标论元使之在句法上得以表征。建基于事件框架语义理论和论元结构构式理论的整合模型能够清楚地展示动词和构式对"假宾语"现象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数词+名词”结构作宾语时可扮演受事、工具、施事等多种语义角色。与受事宾语相比,“数词+名词”充当典型的工具宾语时,不能添加名词作中心语构成“数量名”结构。充当工具宾语的“数词+名词”能跟动词、补语、状语等语法成分组合表达事件,其事件语义为:A运用某工具或器官发出某种动作产生作用于B的“力”,B在“力”的作用下发生性质或状态变化。该结构是否表达事件,关键在于是否体现事件的核心语义要素(变化)。  相似文献   

6.
按其与动词的语义关系的不同,现代汉语宾语可分为受事宾语、对象宾语、结果宾语、工具宾语、材料宾语、方式宾语、处所宾语、时间宾语、目的宾语、原因宾语、表称宾语、主体宾语、存在宾语、致使宾语、数量宾语、予夺宾语、虚指宾语,这是一个穷尽了所有宾语个体的分类.受事、对象、工具、材料、方式、处所、时间、原因、指使和予夺等宾语的所指事物、事态均被预设存在;结果、目的、主体和存在等宾语虽然不含有个体事物存在预设,但含有类事物存在预设;表称宾语或者含有名称存在预设,或者含有名称所指事物存在预设;数量宾语预设数量词语所指的数量存在;虚指宾语不含存在预设.现代汉语的“宾语”其实是一个原型范畴,非原型宾语是原型宾语通过转喻、隐喻不断扩展的结果.现代汉语宾语成分的预设分析,应从语义、语用、句法等多个维度进行,而从句法成分语义关系的维度进行分析是关键.对宾语预设情况进行穷尽式描写,有助于弄清汉语动-宾结构体的生成机制,有助于找到各类动词与句子预设意义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7.
从语义指向上看,介词"对"的宾语可以作句子动词的受事宾语,这种用法是如何产生的学界一直少有人探究。本文系统梳理了殷商甲骨文、西周铜器铭文中"对"的意义和用法,理清了介词"对"产生的源起结构。文章认为,"对"所带的介宾成分可以成为整个句子动词的受事宾语源于西周时期,其结构是"对"参与的同义隐性双动宾连用结构。这种结构一直延续到现代汉语中,其动词是表示态度和心理评价类的,这与介词"对"的动词源起意义一致。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探讨能带结果宾语的动结式中的结果补语,根据意义可以把结果补语分为三类:状态补语、评价补语和完成补语,并分析了"出"作结果补语的所占比例大于"成"的原因:"出来"表示动作完成,兼有使一种新的事物产生和从无到有的意思;而"成"可表"成功、完成、实现"或"成为、变为"义,所以它不仅能带结果宾语,还可带受事、施事等类型的宾语,这就决定了用"成"字难分辨结果宾语与非结果宾语。最后阐述了结果补语的作用:不仅表示动作本身的结果,还能指向宾语;有的是宾语发出的动作,有的是宾语所呈现的状态;有的补语不但表示宾语的动作和结果,而且还带有强调结果已经达到的程度。  相似文献   

9.
网络语境中,动词“蹲”发展出了新用法,由不及物动词变为带受事宾语的及物动词,并产生了新的语义指向。类推机制作用下,“蹲+受事宾语”这一新兴组配关系在网络语境中不断合法化并普及。从深层结构看,“蹲+受事宾语”这一结构经历了“蹲+地点词+V+受事宾语”的连动整合过程。  相似文献   

10.
英汉双宾语结构对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英汉两种语言的双宾语结构作了对比。英语双宾语结构中的第一宾语总是受事的移动终点 ,而不论动词的语义类型 ,在汉语的双宾语结构中 ,动词的语义类型左右第一宾语的语法意义。我们通过无标记的双宾语结构和相应的有标记形式之间的结构转换观察到 ,不同语义型类的动词使用不同的标记。同时 ,英汉两种语言的双宾语结构对动词的语义类型分别有不同的选择限制  相似文献   

11.
动宾式被动有界结构是讨论认知上的有界在被动结构中的句法表现形式。动宾式被动有界结构在句法结构上对其组成成分述语和宾语有语义选择上的要求,具体表现为:动宾式被动有界结构中的宾语是有界的,同时它还应具有下列语义之一:施事、受事、处所、材料、工具,而充任动宾式被动有界结构述语的动词和动词性结构应具有[+及物][±促变/移]的语义特征,而真正的有界受事宾语充任被动有界结构中光杆动词的宾语要受很大的限制。  相似文献   

12.
转喻理论是探索中动词状态化并进而不及物化过程的有效工具。在中动句中,在中动构式的压制作用下,中动词及其主语名词都经历了转喻的过程,在转喻机制调节下,中动表达式中的中动词呈现出不及物的特点。中动词的不及物特性是在认知过程中完成并语言化的。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汉语里,“动+名1+名2”这种结构形式,虽说早已存在,但它的大量出现还是近些年的事,尤其是新闻的标题用语。本文以新闻标题为出发点,从受事宾语句和非受事宾语句两方面分析讨论动宾式动词带宾语的语义、语法特征。揭示其简洁经济、突显焦点、均衡匀称的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以汉语普通话空宾语结构为主要讨论对象,考察其在动词特征、宾语所负载的题元角色、宾语的指称特征等方面受到的限制。考察结果发现,除了心理动词与简单的动作动词之外,其他动词都不能进入空宾语结构。此外,不同题元角色的宾语对于空宾语结构可接受度的影响是不同的,而宾语有定无定之别也有影响。进一步论证空宾语结构与"是"字省略句无论在句法上,还是在语义上都呈现差异,这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空宾语结构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一、英汉主语受事句中的谓语形式在有“态”这一语法范畴的语言里,动词被动态是表现主语承受谓语动词动作的一种语法手段。英语是有“态”的语言。英语里动词的被动态由助动词 be(有时态、人称和数的变化)+动词的过去分词构成。例如 The door was locked.汉语没有“态”的范畴,动作的受事做主语时,动词没有形态变化。例如:锁门了——门锁了。由于汉语动词没有“态”的变化,因此动词以  相似文献   

16.
中动句具有区别性特征,它的主语在句中充当受事、地点、工具等环境因子的功能,有助于句中谓语动词所体现的过程的发生和展开,谓语动词失去了动作化,仅表述一般特征;谓语动作的施事不能表述出来。中动句的主要话语功能是评价,可细分为积极性的评价、消极性的评价和中性的评价等。  相似文献   

17.
致使结果构式压制是语言中一个重要的现象。它使原来没有"致使"义的动词,在构式的压制下有了"致使"义;原来没有"施事"义的名词,在主语的位置上有了"施事"义;原来没有"受事"义的名词,因处于宾语位置而有了"受事"义;原来不能带宾语的一价动词或形容词,在构式压制下,变为二价或三价动词或形容词。  相似文献   

18.
汉语非受事动宾结构普遍存在于日常语言交际之中,而学界却无法对其形成给予合理的解释。构式语法则为汉语非受事动宾结构研究提供了崭新的研究视角,认为构式压制使动词受事宾语缺省,非受事成分得以进入构式,并对构式产生词汇压制,从而赋予构式多重构式义。汉语非受事动宾结构大量存在是受到高语境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有的动宾结构中,动词的动作并不直接作用于它的宾语,宾语也不能成为动词支配的对象,而只对动词有一些附加或补充的意义,从而成为实质上的动补关系,这在古汉语中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对具有这种性质的动宾结构(为跟表动宾关系的同形结构相区别,下文称表动补关系的动宾形式为“这种动宾结构”或简称“这种结构”),学术界已经进行了卓有成  相似文献   

20.
在古代汉语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都是动词的特殊用法,这里我们集中探讨一下动词、名词、形容词、数词的使动用法,经考察,现代汉语动词本身有使动用法的很少,由形容词转化为动词而具有使动用法的也不多。 所谓“使动”在古汉语中,就是这种动词放在宾语前面,含有“使宾语怎样”的意思,因此它的主要特点是动词所表示的那个动作,不是主语施行,而是主语使宾语施行的。 动词使动用法 动词用作使动动词,构成使动句,把这类动词置于宾语前,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 一、不及物动词(自动词)使动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