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经济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文章选取泛长三角地区1978-2008年的面板数据,运用计量分析方法,探讨了区域高等教育、区域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该区域中物质资本投入、区域科技创新水平、高等教育质量以及高等教育发展积累对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而高等教育规模对地区经济增长具有反向影响;由截距维系数可知泛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存在显著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2.
自熊明安的《中国高等教育史》问世以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也逐渐形成了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时至今日,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在研究上主要表现为四种模式: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的宏观研究,近代中国大学的个案研究.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以及大学与区域社会互动发展研究。由于中国近代不同区域发展状况各异.从大学与区域社会互动发展的角度对中国近代高等教育进行研究,可以更加明晰地了解影响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中很多具体的区域性人物和事件,并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提供更加具体和客观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由华东师范大学蒋纯焦副研究员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青年专项课题"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差异变迁的实证研究"(课题批准号:EGA030466),日前通过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课题鉴定,现将成果公告如下:一、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该课题主要试图探讨以下问题:一是形成和影响高等教育的区域差异的原因;二是高等教育的区域差异与社会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三是如何认识和对待  相似文献   

4.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和知识生产、创新、传播、整合与转化基地,与区域社会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文化建设需要高等教育的智力支持,而高等教育发展有赖于区域经济和区域文化的哺育和滋养。借鉴国外经验,结合国内实际,建立中国高等教育与区域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逻辑,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体系的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5.
高等教育规模的区域分布应与区域人口和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才能最好地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在区域之间的分布存在差异,笔者使用泰尔指数作为衡量差异的标准,分别测量了在校生规模在省级区域之间和在省级区域内部相对于区域经济(GDP)和人口分布的差异程度.结论认为:省级区域之间高校在校生规模分布差异相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而言相对较小,而相对于人口水平而言相对较大;省级区域之间研究生规模分布的差异程度远大于本专科生;在校生规模分布在省级区域内的差异远大于省级区域之间的差异;西部地区多数省份的在校生规模差异大于东部和中部地区.  相似文献   

6.
国内外研究显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具有明显的互动发展关系,如何推动高校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是当前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的重要课题。燕山大学与河北区域经济互动发展,促进了高校与区域经济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我国各省域高等教育体系都呈现出了追求"大而齐全"的发展态势,这必然形成高等教育的无序结构,制约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战略是实施区域高等教育的分工与合作。系统中各因素协同作用的发挥状况、区域高等教育资源稀缺性的制约、区域高等教育之间差异的存在、区域高等教育同区域经济关系等等,既是区域高等教育分工的基础,也表明了我国区域高等教育进行有序分工与合作的道路还很漫长。  相似文献   

8.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作为社会人才培养的基地和知识生产、创新、传播、整合与转化的基地,与区域社会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文化建设需要高等教育的智力支持,而高等教育发展有赖于区域经济和区域文化的哺育和滋养。借鉴国外的经验,结合国内实际,建立中国高等教育与区域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逻辑,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体系的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9.
通过构建衡量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和象限分析等研究方法,使用2000年和2010年横截面数据对我国十大城市群107个城市的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协调度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十五”和“十一五”期间,107个主要城市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总体协调程度有所下降;各主要城市高等教育水平分布由高到低大体呈现出“省会城市→东部沿海城市→中西部内陆城市”的分布特征;经济发展水平分布由高到低大体呈现出“东部省会城市和直辖市→东部沿海城市→东部内陆城市→中部城市→西部城市”的分布特征;主要城市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是非常显著的,但贡献度随时间推移有所下降;城市之间经济发展差距逐步加大,且经济发展速度之间的差异整体上远大于高等教育发展速度之间的差异.从加大高等教育投入、明确城市发展定位、完善劳动力市场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国各地区经济及社会等的发展不平衡,造成了各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由于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程度很难度量,所以本文力求在梳理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区域协调发展献言献策。  相似文献   

11.
Early childhood is a sensitive period for learning and social skill development. The maturation of cerebral regions underlying social processing lays the foundation for later social-emotional competence. This study explored myelin changes in social brain regions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changes in parent-rated social-emotional development in a cohort of 129 children (64 females, 0–36 months, 77 White). Results reveal a steep increase in myelination throughout the social brain in the first 3 years of life that i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social-emotional development scores. These findings add knowledge to the emerging picture of social brain development by describing neural underpinnings of human social behavior. They can contribute to identifying age-/stage-appropriate early life factors in this developmental domain.  相似文献   

12.
青少年期身心发展特点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是对其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心理学依据。从青少年生理、认知和社会性等三个方面的发展变化特点而讨论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 ,这是国际和国内心理学界的通行做法。青少年的生理发展不外是身体外形、内脏机能和性的成熟等三类变化。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具有三大特点 :第一 ,抽象逻辑思维处于优势的地位 ;第二 ,辩证思维逐渐发展 ;第三 ,思维品质的表现隐含着矛盾。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实质 ,就是实现其社会化 ,这包括青少年社会认知、社会交往、性别角色差异、亲社会行为、依恋和自我等方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解读社会企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呼唤企业社会责任的今天,社会企业作为一种改变世界的新经济模式发展迅速。社会企业兼具传统公益组织与商业企业的特点,又与二者存在差别和联系。社会企业的概念具有深刻的内涵,并具有特殊的性质和特征,关于其产生条件和发展状况的考察将有利于对社会企业存在和发展的意义以及企业社会责任的更深理解。  相似文献   

14.
肖琦 《科教导刊》2021,(2):96-97
在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相应的思想观念也会发生巨大的改变.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年轻力量,其思想观念的树立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工作内容就是要引领大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引导大学生建立积极健康的思想,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本文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变化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并为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提出一些合理意见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而产生,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发展。方言是语言的变体。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作者在语音上的一些认识和作为当地人的亲身体会,通过对天门方言的考察,试图将天门方言中的声母系统与《广韵》音系、现代普通话音系的声母进行详尽比较研究,以探求天门话声母的特点及其对应的规律。  相似文献   

16.
社会变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一定区域社会群在生存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生活方式、经济模式文化理念与生活在日日演替。番禺是百年中国尤其改革开放30余年来社会变迁与快速城市化的标板。其社会变迁中的文化调适,是地方社会在国家力量之下适应政治经济环境变化的历史文化过程。通过对番禺社会变迁的考察,提出文化自身调适内趋力与政府社会管理创新有效性互动,实现多元文化调适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稳定制衡格局。  相似文献   

17.
农村青年是农村的未来和希望,是推动农村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所表现出类的社会情绪状况如何,决定了整个农村的精神风貌和未来发展趋向,也影响着整个民族的前途和命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农村青年的心理状态、社会情绪与传统的老辈农民有很大的不同.正呈现出十分复杂的状况。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对比鲜明。因此,必须全面把握农村青年的社会情绪的变化,采取正确的对策进行引导.才能确保新农村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  相似文献   

18.
近30年来兴起的世界价值观调查正在将思辨层面的价值观纳入实证研究的范畴,并提出"观念改变世界"的观点,即人类价值观的改变对社会变迁具有重大影响。世界价值观调查从不同国家国民的基础价值观中提炼出代表性的文化特征,并绘制世界价值观地图,解释社会现实并推演未来发展趋势。本文在描述价值观转变规律和世界价值观地图的同时,评价了近30年来世界范围内价值观调查关于文化、宗教、全球化趋势和民主发展等方面的理论成果,以期通过对这些结论进行分析以获得社会发展规律及其研究方法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社会变迁的实体在于社会及社会结构,真正的社会变迁总是要借助于人及其主观能动性得以彰显。因此,对于社会变迁进行人本取向和文化视角的分析是学理的必然。"切割式"地进行民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但也十分危险。调查点的选择对于民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的成败具有非常直接的意义。田野调查是进行民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时不可缺少的"认识姿态"。  相似文献   

20.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recent development of Chinese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wo perspectives: the adoption of employability as a new institutional mission 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s in six areas. The analysis is based on a multiple-case study. The analytical frameworks are developed from sociological theory and organizational theory. This study argues that vocational colleges in China are experiencing substantial transformations. At the macro level, they are transforming from a social institution to industry under the neoliberal argument for globalization. Colleges adopt employability as their new mission. At the micro level, there are considerable change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new mission, in terms of program goal, program development, curriculum development, dominant pedagogy, faculty development, and internal management. The changes fit the rhetoric of employability as a core competency. There is a tendency that Chinese voc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will degenerate into training organizations for employ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